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冷卻裝置,包括有二熱交換單元,由綿密并立的復數散熱鰭片,以及連續穿繞于該些散熱鰭片中的冷媒管所組構成的直立環框構造,而借以框圍形成有中空容室;一水冷單元,裝設在所述熱交換單元的中空容室中,包括有力動力裝置所驅轉的至少一灑水盤以及供予該灑水盤冷卻水的第一供水管。提升整個冷氣機構冷卻效率且低能源耗量。(*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冷卻裝置,特別是針對使用在如冷氣機的室外機等相關冷卻機構中,而能利用特殊的水冷與氣冷方式進行更高效率的熱交換冷卻,以降低能源耗費所研制發展的一種冷卻機構的冷卻裝置。按圖9所示為傳統一種兼具氣冷與水冷的冷機構(例如冷氣機)冷卻裝置1,其主要具有連續盤繞的冷媒管10,冷媒管10上方設有供水管11,而供水管11上則設有噴嘴10,以供噴灑出冷卻水至冷媒管10上,以吸收其中氣態冷媒的冷凝熱而予以降溫,并由底部集水盤12收集熱交換過后的冷卻水,又借抽水泵13再送至供水管11循環噴灑,利用水蒸發時為水蒸氣所吸的潛熱及水與冷媒管10接觸的傳導熱而達冷卻效果,并于集水盤12中設置有浮球開關14以供適時補給冷卻水,此外,為加強水冷效率,另裝設有以散熱風扇15,強迫氣流于冷媒管10間竄流而帶離水蒸氣與冷卻水,該種利用氣冷與水冷雙重冷卻的裝置,確實可以得到較采用單純氣冷或水冷的裝置所產生的冷卻效果為佳。實際上,該種冷卻裝置1的水冷噴灑方式由于只裝而朝下噴灑,并且又自固定位置的噴頭110作定點與定向的噴灑,因此實際上僅有位于最上方的數層冷媒管10得以承受密集的冷卻水接觸,且其中亦僅有特定位置的冷媒管可以直接受到冷卻水接觸,其余中、底層或其它非直接承受的冷媒管10卻可能僅能承受稀疏的冷卻水接觸、或是只能承受上層冷媒管10所滴下而較高溫的水體、或甚至僅能與高溫水蒸氣的接觸,亦即整體而言其冷卻區域分布不均,以致于無法全面且連續性地將冷媒充份降溫,故冷卻效率仍無法獲得有效提升,以致需耗費大量能源。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冷卻機構的冷卻裝置,主要將由冷媒管與散熱鰭片所組成的熱交換單元設置成直立環框狀而框圍形成有中空容室,并于該容室中設置有不斷旋轉的至少一灑水盤,使落于灑水盤上的冷水能依轉動慣性平均分布地噴灑至環周的熱交換單元上并順流而下,據以達到效率更高且低能源耗量的冷卻效果。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冷卻機構的冷卻裝置,其特征是包括有二熱交換單元,由綿密并立的復數散熱鰭片,以及連續穿繞于該些散熱鰭片中的冷媒管所組構成的直立環框構造,而借以框圍形成有中空容室;一水冷單元,裝設在所述熱交換單元的中空容室中,包括有力動力裝置所驅轉的至少一灑水盤以及供予該灑水盤冷卻水的第一供水管。所述冷卻裝置另包括有裝設在熱交換單元的中空容室上方的一氣冷單元。所述氣冷單元包括有散熱風扇。所述第一供水管上設有可用以控制供水的第一供水電磁閥。所述灑水盤盤面上設置有自內向外延伸的復數溝槽所述灑水盤盤面上設置有自內向外延伸的復數凸肋。所述灑水盤上的溝槽或凸肋成型為渦旋狀。所述冷卻裝置另包括有一水循環單元。所述水循環單元包括有裝設在熱交換單元底部的一水箱,水箱中裝設有一抽水泵,該抽水泵借回流管路與上游裝設有第一供水電磁閥的第一供水管銜接,該回流管路上則設有一切換閥。所述水箱內另裝沒有能感知水位且與抽水泵連動的一水位開關。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提升整個冷氣機構冷卻效率且低能源耗量。為使貴審查委員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專利技術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茲舉一較佳可行的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后,相信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特征與優點當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體的了解。圖式說明附圖說明圖1本專利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本專利技術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本專利技術中灑水盤結構的俯視平面圖。圖4本專利技術中灑水盤結構的側視平面圖。圖5本專利技術中灑水盤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立體6本專利技術中灑水盤結構另一實施例的側視面圖。圖7本專利技術中灑水盤結構又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8本專利技術另一種噴水方式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9習知冷卻裝置的平面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1、2所示,為本專利技術冷卻機構的冷卻裝置的一較佳可行實施例的立體與平面結構參考示意圖,該冷卻機構可以是冷氣機。冷凍機或冷藏機等具降溫功能的機構,其中所具有的冷卻裝置2則包括有一熱交換單元20、一氣冷單元21、一水冷單元22以及水循環單元23,其中熱交換單元20由綿密并列的復數直立散熱鰭片200,以及穿設并連續盤繞于該些散熱鰭片200中的冷媒管201所組成的直立環框狀構造,而框圍形成有中空容室202,該熱交換單元20的冷媒管201連接至壓縮機203與圖所未示的蒸發器而構成一冷媒循環統。冷媒管201中填充有傳熱介質冷媒,經蒸發器吸熱形成態冷媒并經壓縮機203驅動循環,而進入該熱交換單元20后可經釋熱降溫而凝結成液態冷媒。氣冷單元21裝設在前述熱交換單元20的中空容室202上方,可包括有一散熱風扇210或離心式風車,以造成側向外吹氣流而對位于環周的熱交換單元20的各散熱鰭片200與冷媒管201進行氣冷的降溫作業。水冷單元22于裝設在前述熱交換單元20的中容室202中,主要包括有為馬達等動力裝置220所驅轉的至少一水平灑水盤221,以及供應冷卻水至灑水盤221上的第一供水管222。其中灑水盤221的結構型態,可如圖3、4所示,在一扁圓盤的盤面上設置有自內朝外延伸的復數渦形狀或輻射狀的溝槽223、或如圖7的凸肋223’,或者成型為如圖5、6所示的圓錐盤狀。如此當第一供水管222所輸出的冷卻水落至(如圖2所示)或向上噴至(圖8所示)高速旋轉中的灑水盤221上時,該冷卻水將循其盤面以及溝槽223,而利用旋轉慣性以及氣冷裝置的強風吹拂,而平均散布地噴灑至環圍于周邊的各散熱鰭片200與冷媒管201上,并循直立的散熱鰭片200順流而下,使冷卻水能充份地與各散熱鰭片200保持完全且密切地持續接觸,故冷卻水將足以均勻且快速地將冷媒的冷凝熱吸取帶離而促使其迅速降溫,使冷卻效率可因此大幅提高,以節省能源的耗費。此外,于熱交換單元20底部設置有一水循環單元23,該水循環單元23包括有可供收集冷卻水的集水盤230,該盤體周側各設有斜向外伸以防冷卻水濺出的遮板231,該盤體底部另裝設有借銜接管路232連接的水箱233,水箱233內則設置有一抽水泵234,該抽水泵234與第一供水管222間連接有一回流管路235,可將水箱233內的冷卻水導引回流至第一供水管222,且該回流管路235上設有可用以選擇供水方式的一切換閥236。此外,該水箱233內另設有一水位開關237以及鄰近底部處連接有具排水電磁閥238的一排水管239,當該排水電磁閥239打開時可將水箱233內的冷卻廢水排出。再者,水箱233內設有一浮球開關23a,該浮球開關23a連接一第二供水管23b,該第二供水管23b上并設有可用以控制補給水量的第二供水電磁閥23c,可借浮球開關23a自動控制其開啟或關閉。是以本專利技術的供水方式即可分為泵循環給水模式與自來水直接給水模式,當切換閥236切換至泵循環給水模式時,該第二供水電磁閥23c會打開,使第二供水管23b閥開始注水予水箱233中,待達設定的液面高度時,浮球開關23a會感應而令其自動關閉而停止注水。且當水位開關237感測水位達到預定位置后,即向動開后抽水泵234運轉給水而經第一供水管222將水輸送至灑水盤221上以供噴灑至熱變換單元20上。該25冷卻水最后向下集中在集水盤230內再循銜接管路232注入水箱233內,如此冷卻水即可不斷回收使用。當欲排出過度循環使用的冷卻廢水時,可經一電器控制箱預先設定或手動操作而令第二供水電磁閥23c關閉,且排水電磁閥238自動打開,以達自動換水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冷卻機構的冷卻裝置,其特征是:包括有二熱交換單元,由綿密并立的復數散熱鰭片,以及連續穿繞于該些散熱鰭片中的冷媒管所組構成的直立環框構造,而借以框圍形成有中空容室;一水冷單元,裝設在所述熱交換單元的中空容室中,包括有力動力裝置所驅轉的至少一灑水盤以及供予該灑水盤冷卻水的第一供水管。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昌文,
申請(專利權)人:臺灣日光燈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