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包括并列設置的兩個機架,兩個機架之間設有發酵筒,發酵筒的頂部一側設有進料口,發酵筒的一側設有電機,電機的輸出軸貫穿發酵筒一側壁連接有攪拌軸,攪拌軸的表面安裝有螺旋攪拌葉,發酵筒的下方設有油箱,油箱的內側設有電加熱管,油箱內部填充有煤油,電加熱管浸沒于煤油中,油箱的一側連接有輸油管,輸油管上設有抽吸泵,輸油管的上端連接有熱油曲管,發酵筒的頂部設有加濕器,發酵筒的底部設有出料管,發酵筒的前端外壁安裝有控制面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發酵筒內的空間保持適宜的濕度,保證了茶葉不受時間推移而影響到茶葉口感,極大提高了辣木茶的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
本技術涉及茶葉發酵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
技術介紹
發酵裝置是茶葉加工中的一種常用設備,其多為滾筒旋轉式結構,溫濕度檢測系統不方便設計,智能化程度較低,此外,加熱裝置常采用蒸氣加熱、熱風加熱等方式,加熱效率低,而且加熱不均勻,產品質量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可以有效解決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包括并列設置的兩個機架,兩個所述機架之間設有發酵筒,所述發酵筒的頂部一側設有進料口,所述發酵筒的一側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貫穿所述發酵筒一側壁連接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的表面安裝有螺旋攪拌葉,所述發酵筒的下方設有油箱,所述油箱的內側設有電加熱管,所述油箱內部填充有煤油,所述電加熱管浸沒于煤油中,所述油箱的一側連接有輸油管,所述輸油管上設有抽吸泵,所述輸油管的上端貫穿所述發酵筒的底部殼體延伸至所述發酵筒的內部連接有熱油曲管,所述熱油曲管均勻分布于所述發酵筒的內側底部,所述輸油管的端部與所述油箱的另一側連接,所述發酵筒的頂部設有加濕器,所述加濕器的出氣端延伸至所述發酵筒內側連接有輸氣管,所述輸氣管的底部連接有均流板,所述發酵筒的底部設有出料管,所述發酵筒的內側頂部嵌設有溫濕度傳感器,所述發酵筒的前端外壁安裝有控制面板。優選的,所述加濕器的一側設有水箱,所述水箱的一側底部連接有輸水管,所述輸水管的端部與所述加濕器的進水端連接。優選的,所述溫濕度傳感器與所述控制面板的輸入端電性連接,所述電機、所述加濕器和所述電加熱管均與所述控制面板的輸出端電性連接。優選的,所述溫濕度傳感器的型號為JWSK-6W1WD。優選的,所述控制面板的型號為HRS-CV004-1。優選的,所述控制面板上設有人機交互界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首先將辣木茶從進料口投入發酵筒內,然后啟動電機、電加熱管和抽吸泵,電機帶動攪拌軸和螺旋攪拌葉旋轉對茶葉進行攪拌,然后電加熱管對煤油進行加熱,接著抽吸泵將熱油通過輸油管輸送至熱油曲管內,從而通過熱油曲管對發酵筒內的茶葉進行加熱,通過將熱油曲管設置成均勻的U形分布在發酵筒的內側底部,確保加熱均勻,同時,加濕器通過輸氣管和均流板對發酵筒內進行輸送霧化濕氣,使發酵筒內的空間保持適宜的濕度,通過設置溫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發酵筒內的溫濕度,便于對其進行調整,保證了茶葉不受時間推移而影響到茶葉口感,極大提高了辣木茶的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的主視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的熱油曲管的俯視圖。圖中:1、機架;2、發酵筒;3、進料口;4、電機;5、攪拌軸;6、螺旋攪拌葉;7、油箱;8、電加熱管;9、輸油管;10、抽吸泵;11、熱油曲管;12、加濕器;13、輸氣管;14、均流板;15、出料管;16、溫濕度傳感器;17、控制面板;18、水箱。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技術。如圖1-3所示,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包括并列設置的兩個機架1,兩個所述機架1之間設有發酵筒2,所述發酵筒2的頂部一側設有進料口3,所述發酵筒2的一側設有電機4,所述電機4的輸出軸貫穿所述發酵筒2一側壁連接有攪拌軸5,所述攪拌軸5的表面安裝有螺旋攪拌葉6,所述發酵筒2的下方設有油箱7,所述油箱7的內側設有電加熱管8,所述油箱7內部填充有煤油,所述電加熱管8浸沒于煤油中,所述油箱7的一側連接有輸油管9,所述輸油管9上設有抽吸泵10,所述輸油管9的上端貫穿所述發酵筒2的底部殼體延伸至所述發酵筒2的內部連接有熱油曲管11,所述熱油曲管11均勻分布于所述發酵筒2的內側底部,所述輸油管9的端部與所述油箱7的另一側連接,所述發酵筒2的頂部設有加濕器12,所述加濕器12的出氣端延伸至所述發酵筒2內側連接有輸氣管13,所述輸氣管13的底部連接有均流板14,所述發酵筒2的底部設有出料管15,所述發酵筒的內側頂部嵌設有溫濕度傳感器16,所述發酵筒2的前端外壁安裝有控制面板17。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加濕器12的一側設有水箱18,所述水箱18的一側底部連接有輸水管,所述輸水管的端部與所述加濕器的進水端連接。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溫濕度傳感器16與所述控制面板的輸入端電性連接,所述電機4、所述加濕器12和所述電加熱管8均與所述控制面板17的輸出端電性連接。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溫濕度傳感器16的型號為JWSK-6W1WD。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控制面板17的型號為HRS-CV004-1。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控制面板17上設有人機交互界面。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為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在使用時,首先將辣木茶從進料口3投入發酵筒2內,然后啟動電機4、電加熱管8和抽吸泵10,電機4帶動攪拌軸5和螺旋攪拌葉6旋轉對茶葉進行攪拌,然后電加熱管8對煤油進行加熱,接著抽吸泵10將熱油通過輸油管9輸送至熱油曲管11內,從而通過熱油曲管11對發酵筒2內的茶葉進行加熱,通過將熱油曲管11設置成均勻的U形分布在發酵筒2的內側底部,確保加熱均勻,同時,加濕器12通過輸氣管13和均流板14對發酵筒2內進行輸送霧化濕氣,使發酵筒2內的空間保持適宜的濕度,通過設置溫濕度傳感器16,實時監測發酵筒2內的溫濕度,便于對其進行調整,保證了茶葉不受時間推移而影響到茶葉口感,極大提高了辣木茶的生產效率。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包括并列設置的兩個機架(1),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機架(1)之間設有發酵筒(2),所述發酵筒(2)的頂部一側設有進料口(3),所述發酵筒(2)的一側設有電機(4),所述電機(4)的輸出軸貫穿所述發酵筒(2)一側壁連接有攪拌軸(5),所述攪拌軸(5)的表面安裝有螺旋攪拌葉(6),所述發酵筒(2)的下方設有油箱(7),所述油箱(7)的內側設有電加熱管(8),所述油箱(7)內部填充有煤油,所述電加熱管(8)浸沒于煤油中,所述油箱(7)的一側連接有輸油管(9),所述輸油管(9)上設有抽吸泵(10),所述輸油管(9)的上端貫穿所述發酵筒(2)的底部殼體延伸至所述發酵筒(2)的內部連接有熱油曲管(11),所述熱油曲管(11)均勻分布于所述發酵筒(2)的內側底部,所述輸油管(9)的端部與所述油箱(7)的另一側連接,所述發酵筒(2)的頂部設有加濕器(12),所述加濕器(12)的出氣端延伸至所述發酵筒(2)內側連接有輸氣管(13),所述輸氣管(13)的底部連接有均流板(14),所述發酵筒(2)的底部設有出料管(15),所述發酵筒的內側頂部嵌設有溫濕度傳感器(16),所述發酵筒(2)的前端外壁安裝有控制面板(17);所述加濕器(12)的一側設有水箱(18),所述水箱(18)的一側底部連接有輸水管,所述輸水管的端部與所述加濕器的進水端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智能化辣木茶生產使用的發酵設備,包括并列設置的兩個機架(1),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機架(1)之間設有發酵筒(2),所述發酵筒(2)的頂部一側設有進料口(3),所述發酵筒(2)的一側設有電機(4),所述電機(4)的輸出軸貫穿所述發酵筒(2)一側壁連接有攪拌軸(5),所述攪拌軸(5)的表面安裝有螺旋攪拌葉(6),所述發酵筒(2)的下方設有油箱(7),所述油箱(7)的內側設有電加熱管(8),所述油箱(7)內部填充有煤油,所述電加熱管(8)浸沒于煤油中,所述油箱(7)的一側連接有輸油管(9),所述輸油管(9)上設有抽吸泵(10),所述輸油管(9)的上端貫穿所述發酵筒(2)的底部殼體延伸至所述發酵筒(2)的內部連接有熱油曲管(11),所述熱油曲管(11)均勻分布于所述發酵筒(2)的內側底部,所述輸油管(9)的端部與所述油箱(7)的另一側連接,所述發酵筒(2)的頂部設有加濕器(12),所述加濕器(12)的出氣端延伸至所述發酵筒(2)內側連接有輸氣管(13),所述輸氣管(13)的底部連接有均流板(14),所述發酵筒(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志,
申請(專利權)人:元謀聚元食品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