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防纏繞耳機,包括耳機頭、第一卡和槽和插線頭,所述第一卡和槽一側的中央位置處設置有第二安裝槽,且第一卡和槽靠近第二安裝槽的一側對稱設置有限位板,所述第二安裝槽一側對稱設置有第一耳機線,所述第一耳機線遠離第二安裝槽的一端均設置有耳機頭,且耳機頭一側設置有出音孔,所述第一卡和槽遠離第一耳機線的一側鉸接有第二卡和槽,且第二卡和槽一端通過第二耳機線設置有插線頭,所述第一卡和槽與第二卡和槽的內側均設置有繞線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第一鉸接桿與第二鉸接桿的鉸接作用,當第一鉸接桿受力使得第二彈簧壓縮,由于第二彈簧緩沖作用,可避免第一耳機線接頭處出現斷裂,提高了耳機的壽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防纏繞耳機
本技術涉及耳機
,具體為一種防纏繞耳機。
技術介紹
耳機的結構一般是由兩根線纜組成,從插頭開始,兩根線纜拼接成一根總線,總線的一端連著插頭,總線的另一端兩根線纜分開以形成耳機線的開叉部分,開叉部分再連接兩個揚聲器,現在有一種耳機使用較為廣泛,但是現有的防纏繞耳機存在很多問題或缺陷。第一,傳統的耳機,使用過程中線頭易出現纏繞,打結,影響使用。第二,傳統的耳機,接頭處易出現斷裂,耳機的壽命低下。第三,傳統的耳機,灰塵易進入出音孔內部,耳機入耳過程不夠舒適柔軟,且不易更換軟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纏繞耳機,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使用過程中線頭易出現纏繞,打結、接頭處易出現斷裂和耳機入耳過程不夠舒適柔軟,且不易更換軟塞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防纏繞耳機,包括耳機頭、第一耳機線、和插線頭,所述第一卡和槽一側的中央位置處設置有第二安裝槽,且第一卡和槽靠近第二安裝槽的一側對稱設置有限位板,所述第二安裝槽一側對稱設置有第一耳機線,所述第一耳機線遠離第二安裝槽的一端均設置有耳機頭,且耳機頭一側設置有出音孔,所述第一卡和槽遠離第一耳機線的一側鉸接有第二卡和槽,且第二卡和槽一端通過第二耳機線設置有插線頭,所述第一卡和槽與第二卡和槽的內側均設置有繞線槽。優選的,所述第一耳機線的內側均設置有拉鏈,且第一耳機線外側設置有與拉鏈匹配的鏈頭。優選的,所述出音孔底端的外側設置有軟塞,且軟塞內部的出音孔外側設置有限位槽,所述軟塞內部的頂端設置有過濾網,所述出音孔內部的頂端設置有防灰層。優選的,所述第二安裝槽內部的一側對稱鉸接有第二鉸接桿,且第二安裝槽內部的另一側對稱鉸接有第一鉸接桿,所述第一鉸接桿與第二鉸接桿之間均設置有第二彈簧。優選的,所述繞線槽內部均設置有滑塊,且滑塊之間通過與滑塊相匹配的滑槽設置有橡膠層,且橡膠層與繞線槽之間均勻設置有多個第三彈簧。優選的,所述第二卡和槽底端設置有第一安裝槽,且第一安裝槽內部設置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一端的第一安裝槽內部設置有抵塊,且第一卡和槽底端鉸接有卡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防纏繞耳機結構合理,具有以下優點:1、通過第一卡和槽與第二卡和槽的鉸接作用,手動移動抵塊,失去第一彈簧的彈力作用,將卡塊抽離第一安裝槽內部,實現第一卡和槽與第二卡和槽打開,此時便可將纏繞的第一耳機線抽離出來,由于第一耳機線一側設置的拉鏈與鏈頭的配合,通過拉動鏈頭,使得第一耳機線之間分離,便可使用,通過繞線的方式與拉鏈的配合作用,避免使用過程中線頭纏繞,打結。2、通過第一鉸接桿與第二鉸接桿的鉸接作用,當第一鉸接桿受力使得第二彈簧壓縮,由于第二彈簧緩沖作用,可避免第一耳機線接頭處出現斷裂,提高了耳機的壽命。3、通過出音孔上端設置有的限位槽,由于軟塞為彈性材質,便可固定至出音孔外側,并通過軟塞內部頂端設置的過濾網,可以避免灰塵進入出音孔內部,通過軟塞的作用,耳機入耳過程舒適柔軟。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正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收線盒仰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軟塞結構正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圖1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圖1中B處放大結構示意圖。圖中:1、鏈頭;2、耳機頭;3、拉鏈;4、軟塞;5、第一耳機線;6、限位板;7、第一卡和槽;8、第二卡和槽;9、第二耳機線;10、插線頭;11、卡塊;12、第一安裝槽;13、第一彈簧;14、抵塊;15、第一鉸接桿;16、第二彈簧;17、第二鉸接桿;18、第二安裝槽;19、滑槽;20、滑塊;21、橡膠層;22、第三彈簧;23、防灰層;24、限位槽;25、過濾網;26、出音孔;27、繞線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5,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實施例:一種防纏繞耳機,包括耳機頭2、第一耳機線5、和插線頭10,第一卡和槽7一側的中央位置處設置有第二安裝槽18;第二安裝槽18內部的一側對稱鉸接有第二鉸接桿17,且第二安裝槽18內部的另一側對稱鉸接有第一鉸接桿15,第一鉸接桿15與第二鉸接桿17之間均設置有第二彈簧16;當第一耳機線5被拉動時,當第一鉸接桿15受力使得第二彈簧16壓縮,由于第二彈簧16緩沖作用,可避免第一耳機線5接頭處出現斷裂;且第一卡和槽7靠近第二安裝槽18的一側對稱設置有限位板6,第二安裝槽18一側對稱設置有第一耳機線5;第一耳機線5的內側均設置有拉鏈3,且第一耳機線5外側設置有與拉鏈3匹配的鏈頭1;由于第一耳機線5一側設置的拉鏈3與鏈頭1的配合,通過拉動鏈頭1,使得第一耳機線5之間分離,便可使用;第一耳機線5遠離第二安裝槽18的一端均設置有耳機頭2,且耳機頭2一側設置有出音孔26;出音孔26底端的外側設置有軟塞4,且軟塞4內部的出音孔26外側設置有限位槽24,軟塞4內部的頂端設置有過濾網25,出音孔26內部的頂端設置有防灰層23;由于軟塞4為彈性材質,便可固定至出音孔26外側,并通過軟塞4內部頂端設置的過濾網25,可以避免灰塵進入出音孔26內部;第一卡和槽7遠離第一耳機線5的一側鉸接有第二卡和槽8;第二卡和槽8底端設置有第一安裝槽12,且第一安裝槽12內部設置有第一彈簧13,第一彈簧13一端的第一安裝槽12內部設置有抵塊14,且第一卡和槽7底端鉸接有卡塊11;手動移動抵塊14,失去第一彈簧13的彈力作用,將卡塊11抽離第一安裝槽12內部,實現第一卡和槽7與第二卡和槽8打開;且第二卡和槽8一端通過第二耳機線9設置有插線頭10,第一卡和槽7與第二卡和槽8的內側均設置有繞線槽27;繞線槽27內部均設置有滑塊20,且滑塊20之間通過與滑塊20相匹配的滑槽19設置有橡膠層21,且橡膠層21與繞線槽27之間均勻設置有多個第三彈簧22;通過橡膠層21與第三彈簧22的共同作用,可以防止第一耳機線5損傷,同時實現對第一耳機線5的夾緊。工作原理:使用時,手動移動抵塊14,失去第一彈簧13的彈力作用,將卡塊11抽離第一安裝槽12內部,實現第一卡和槽7與第二卡和槽8打開,此時便可將纏繞的第一耳機線5抽離出來,由于第一耳機線5一側設置的拉鏈3與鏈頭1的配合,通過拉動鏈頭1,使得第一耳機線5之間分離,便可使用;當第一耳機線5被拉動時,當第一鉸接桿15受力使得第二彈簧16壓縮,由于第二彈簧16緩沖作用,可避免第一耳機線5接頭處出現斷裂;由于軟塞4為彈性材質,便可固定至出音孔26外側,并通過軟塞4內部頂端設置的過濾網25,可以避免灰塵進入出音孔26內部。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技術不限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防纏繞耳機,包括耳機頭(2)、第一卡和槽(7)和插線頭(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和槽(7)一側的中央位置處設置有第二安裝槽(18),且第一卡和槽(7)靠近第二安裝槽(18)的一側對稱設置有限位板(6),所述第二安裝槽(18)一側對稱設置有第一耳機線(5),所述第一耳機線(5)遠離第二安裝槽(18)的一端均設置有耳機頭(2),且耳機頭(2)一側設置有出音孔(26),所述第一卡和槽(7)遠離第一耳機線(5)的一側鉸接有第二卡和槽(8),且第二卡和槽(8)一端通過第二耳機線(9)設置有插線頭(10),所述第一卡和槽(7)與第二卡和槽(8)的內側均設置有繞線槽(27)。/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纏繞耳機,包括耳機頭(2)、第一卡和槽(7)和插線頭(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和槽(7)一側的中央位置處設置有第二安裝槽(18),且第一卡和槽(7)靠近第二安裝槽(18)的一側對稱設置有限位板(6),所述第二安裝槽(18)一側對稱設置有第一耳機線(5),所述第一耳機線(5)遠離第二安裝槽(18)的一端均設置有耳機頭(2),且耳機頭(2)一側設置有出音孔(26),所述第一卡和槽(7)遠離第一耳機線(5)的一側鉸接有第二卡和槽(8),且第二卡和槽(8)一端通過第二耳機線(9)設置有插線頭(10),所述第一卡和槽(7)與第二卡和槽(8)的內側均設置有繞線槽(2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纏繞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機線(5)的內側均設置有拉鏈(3),且第一耳機線(5)外側設置有與拉鏈(3)匹配的鏈頭(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纏繞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孔(26)底端的外側設置有軟塞(4),且軟塞(4)內部的出音孔(26)外側設置有限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姜智勤,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鑫捷順五金機電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