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包括吸熱段和放熱段;所述換熱器的吸熱段安裝在所述化工爐煙道的尾部,煙氣在所述化工爐煙道內經過所述吸熱段并加熱在所述吸熱段內的介質后排出,所述化工爐的物料的管路經過所述放熱段;所述介質經煙氣加熱后進入所述放熱段內并對所述物料進行預熱,在所述放熱段內放熱完成的介質回流至所述吸熱段;所述介質在所述吸熱段內流動時能夠形成微旋流。采用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技術煙氣的余熱回收,降低了尾部換熱器的出口排煙溫度;并利用回收的余熱加熱物料,降低了單位產量的燃料消耗,進一步提高爐子尾部受熱面的安全、經濟運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
本技術涉及節能
,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
技術介紹
一般化工爐中的裂解爐在裂解過程所需熱量由輻射段火嘴燃燒燃料提供,余熱由對流段回收。由于燃料氣含有硫,燃燒后的煙氣使尾部受熱面引起低溫酸露腐蝕,以至于在爐子設計時不得不提高排煙溫度,而單純提高排煙溫度又勢必造成大量低溫能源的浪費,造成裂解爐排煙損失較大,直接影響爐子的熱效率,增加裂解爐的燃料氣的耗量和生產成本費用。鑒于上述原因,需要一種能夠用于化工爐的余熱利用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采用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技術煙氣的余熱回收,降低了尾部換熱器的出口排煙溫度,并利用回收的余熱預熱進入的化工爐的物料(原料油),降低了單位產量的燃料消耗,進一步提高鍋爐尾部受熱面的安全、經濟運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所述裝置能夠利用所述化工爐煙道內煙氣的余熱對所述化工爐的物料進行預熱,所述裝置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包括吸熱段和放熱段,所述放熱段的高度高于所述吸熱段的高度,所述吸熱段的管腔外周設置有環形翅片;所述換熱器的吸熱段安裝在所述化工爐煙道的尾部,煙氣在所述化工爐煙道內經過所述吸熱段并加熱在所述吸熱段內的介質后排出,所述化工爐的物料的管路經過所述放熱段;所述介質經煙氣加熱后進入所述放熱段內并對所述物料進行預熱,在所述放熱段內放熱完成的介質回流至所述吸熱段;所述介質在所述吸熱段內流動時能夠形成微旋流。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裝置還包括有飽和蒸汽連通管和冷凝水自回流管,煙氣加熱后的所述介質經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進入所述放熱段內,在所述放熱段內放熱完成的介質經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回流至所述吸熱段;所述介質為水。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吸熱段由若干豎直平行且間隔設置的換熱單元組成,所述吸熱段內的所述換熱單元與煙氣流動的方向垂直設置。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換熱單元包括有上主管束、下主管束以及連通所述上主管束和所述下主管束的多個支流管束,所述吸熱段的若干所述換熱單元的所述上主管束均通過第一集箱管與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放熱段的一端與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的另一端連通;所述吸熱段的若干所述換熱單元的所述下主管束均通過第二集箱管與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放熱段另一端與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的另一端連通;所述支流管束內套接有內襯打孔管,所述內襯打孔管的兩端與所述支流管束的兩端焊接,所述內襯打孔管的管壁上布滿通孔,所述通孔呈旋轉排列;每個所述支流管束的外周都沿支流管束的長度方向依次套接有若干環形翅片,所述環形翅片上設置有若干由所述環形翅片的頂端向所述支流管束的外表面延伸的溝槽。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支流管束的外徑為38mm;所述內襯打孔管的外徑為32mm、所述通孔的直徑為14mm或16mm,所述通孔為螺旋排列。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包括水平段和豎直段,所述豎直段的上端連接所述放熱段,所述豎直段的下端連接所述水平段的一端,所述水平段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吸熱段;所述水平段上連通有換熱器排污管路,所述換熱器排污管路上設置有截止閥,所述截止閥用于調節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內所述介質進入所述吸熱段的流量,從而控制所述吸熱段的受熱面壁面溫度在鍋爐燃料酸露點溫度之上。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裝置還包括有介質進入管,所述介質進入管與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連通,所述介質進入管上設置有注水水表,所述注水水表的兩側設置有閘閥。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裝置還包括有物料進口管路和物料出口管路,所述物料進口管路的一端和所述物料出口管路的一端在所述放熱段內連通,所述物料進口管路內的物料在所述放熱段內經所述介質加熱后由所述物料出口管路輸出。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物料進口管路上設置有調節閥,所述調節閥還與所述物料出口管路連通,所述調節閥用于調節進入所述放熱段內的所述物料的流量。進一步地,在上述的裝置中,所述調節閥為自控閥。分析可知,本技術公開一種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采用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技術煙氣的余熱回收,降低了尾部換熱器的出口排煙溫度;并利用回收的余熱加熱物料,降低了單位產量的燃料消耗,進一步提高爐子尾部受熱面的安全、經濟運行。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其中:圖1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換熱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內襯打孔管的立體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吸熱段;2飽和蒸汽連通管;3放熱段;4冷凝水自回流管;5注水水表;6截止閥;7閘閥;8調節閥;9介質進入管;10支流管束;11安全閥;12煙道;13物料進口管路;14物料出口管路;15換熱器排污管路;16上主管束、17下主管束;18內襯打孔管;19通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各個示例通過本技術的解釋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技術。實際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清楚,在不脫離本技術的范圍或精神的情況下,可在本技術中進行修改和變型。例如,示為或描述為一個實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個實施例,以產生又一個實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技術包含歸入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圍內的此類修改和變型。在本技術的描述中,術語“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而不是要求本技術必須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本技術中使用的術語“相連”、“連接”、“設置”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部件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如圖1至圖3所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裝置能夠利用化工爐的煙道12內煙氣的余熱對進入化工爐的物料(物料為原料油)進行預熱,該裝置包括換熱器,換熱器包括吸熱段1和放熱段3,放熱段3的高度高于吸熱段1的高度,吸熱段1的管腔外周設置有環形翅片,換熱器的吸熱段1安裝在化工爐煙道12的尾部,煙氣在化工爐的煙道12內經過吸熱段1并加熱在吸熱段1內的介質后排出,化工爐的物料(原料油)的管路經過放熱段3,介質經煙氣加熱后進入放熱段3內并對物料(原料油)進行預熱,在放熱段3內放熱完成的介質回流至吸熱段1。優選地,介質為水。介質在吸熱段1內流動時能夠形成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所述裝置能夠利用所述化工爐煙道內煙氣的余熱對所述化工爐的物料進行預熱,其特征在于,/n所述裝置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包括吸熱段和放熱段,所述放熱段的高度高于所述吸熱段的高度,所述吸熱段的管腔外周設置有環形翅片;/n所述換熱器的吸熱段安裝在所述化工爐煙道的尾部,煙氣在所述化工爐煙道內經過所述吸熱段并加熱在所述吸熱段內的介質后排出,所述化工爐的物料的管路經過所述放熱段;/n所述介質經煙氣加熱后進入所述放熱段內并對所述物料進行預熱,在所述放熱段內放熱完成的介質回流至所述吸熱段;/n所述介質在所述吸熱段內流動時能夠形成微旋流;/n所述裝置還包括有飽和蒸汽連通管和冷凝水自回流管,/n煙氣加熱后的所述介質經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進入所述放熱段內,在所述放熱段內放熱完成的介質經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回流至所述吸熱段;/n所述吸熱段由若干豎直平行且間隔設置的換熱單元組成,/n所述換熱單元包括有上主管束、下主管束以及連通所述上主管束和所述下主管束的多個支流管束,所述吸熱段的若干所述換熱單元的所述上主管束均通過第一集箱管與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放熱段的一端與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的另一端連通;/n所述吸熱段的若干所述換熱單元的所述下主管束均通過第二集箱管與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放熱段另一端與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的另一端連通;/n所述支流管束內套接有內襯打孔管,所述內襯打孔管的兩端與所述支流管束的兩端焊接,所述內襯打孔管的管壁上布滿通孔,所述通孔呈旋轉排列。/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化工爐的微旋流煙氣余熱利用裝置,所述裝置能夠利用所述化工爐煙道內煙氣的余熱對所述化工爐的物料進行預熱,其特征在于,
所述裝置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包括吸熱段和放熱段,所述放熱段的高度高于所述吸熱段的高度,所述吸熱段的管腔外周設置有環形翅片;
所述換熱器的吸熱段安裝在所述化工爐煙道的尾部,煙氣在所述化工爐煙道內經過所述吸熱段并加熱在所述吸熱段內的介質后排出,所述化工爐的物料的管路經過所述放熱段;
所述介質經煙氣加熱后進入所述放熱段內并對所述物料進行預熱,在所述放熱段內放熱完成的介質回流至所述吸熱段;
所述介質在所述吸熱段內流動時能夠形成微旋流;
所述裝置還包括有飽和蒸汽連通管和冷凝水自回流管,
煙氣加熱后的所述介質經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進入所述放熱段內,在所述放熱段內放熱完成的介質經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回流至所述吸熱段;
所述吸熱段由若干豎直平行且間隔設置的換熱單元組成,
所述換熱單元包括有上主管束、下主管束以及連通所述上主管束和所述下主管束的多個支流管束,所述吸熱段的若干所述換熱單元的所述上主管束均通過第一集箱管與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放熱段的一端與所述飽和蒸汽連通管的另一端連通;
所述吸熱段的若干所述換熱單元的所述下主管束均通過第二集箱管與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放熱段另一端與所述冷凝水自回流管的另一端連通;
所述支流管束內套接有內襯打孔管,所述內襯打孔管的兩端與所述支流管束的兩端焊接,所述內襯打孔管的管壁上布滿通孔,所述通孔呈旋轉排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質為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段內的所述換熱單元與煙氣流動的方向垂直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永亮,
申請(專利權)人:王永亮,中泰洋和濟南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