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長沖程抽油泵,包括內外套設的內泵筒和外泵筒,該內泵筒和外泵筒均為直立狀態,該外泵筒的下端內設有固定閥,該內泵筒內含有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該下游動閥位于該固定閥的上方,所述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能夠隨所述內泵筒同步上下移動。該長沖程抽油泵采用了組合泵筒與組合柱塞配合使用,增加了抽油泵的沖程,而成本又比同沖程的抽油泵的加工成本低,提高了抽油泵的泵效,使油進的生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釋放。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長沖程抽油泵
本專利技術涉及石油開采設備
,具體的是一種長沖程抽油泵。
技術介紹
抽油泵是采油工程中主要的舉升泵之一,由于受到加工成本及加工精度的限制,其泵筒的長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進而使抽油泵的沖程受到了限制,進而影響抽油泵的泵效,影響油井產能的正常發揮。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提高抽油效率,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長沖程抽油泵,該長沖程抽油泵采用了組合泵筒與組合柱塞配合使用,增加了抽油泵的沖程,而成本又比同沖程的抽油泵的加工成本低,提高了抽油泵的泵效,使油進的生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釋放。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長沖程抽油泵,包括內外套設的內泵筒和外泵筒,該內泵筒和外泵筒均為直立狀態,該外泵筒的下端內設有固定閥,該內泵筒內含有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該下游動閥位于該固定閥的上方,所述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能夠隨所述內泵筒同步上下移動。該外泵筒含有上下設置的上泵筒和下泵筒,上泵筒和下泵筒通過接箍連接固定,接箍套設于上泵筒和下泵筒外。該內泵筒含有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上柱塞筒、中柱塞筒和下柱塞筒,中柱塞筒的上端插接于上柱塞筒的下端內,中柱塞筒的下端插接于下柱塞筒的上端內。上柱塞筒的外徑等于下柱塞筒的外徑,上泵筒的內徑小于下泵筒的內徑,上泵筒與上柱塞筒間隙配合。所述上游動閥含有上游動閥罩、上游動閥球和上游動閥座,上游動閥罩的上端設有內螺紋,上游動閥罩的下端固定于上柱塞筒的上端內,上游動閥座固定于上柱塞筒的上部內,上游動閥球能夠封閉上游動閥座。所述中游動閥含有中游動閥罩和中游動閥球,中游動閥罩固定于上柱塞筒的下部內,中游動閥球能夠封閉中柱塞筒的上端,中游動閥罩位于中柱塞筒的上方。所述下游動閥含有下游動閥罩、下游動閥球和下游動閥座,下游動閥罩固定于下柱塞筒的下部內,下游動閥座固定于下柱塞筒的下端內,下游動閥球能夠封閉下游動閥座。所述固定閥含有固定閥罩、固定閥球和固定閥座,固定閥罩固定于下泵筒的下部內,固定閥座固定于下泵筒的下端內,固定閥球能夠封閉固定閥座。當該內泵筒位于最低點位置時,上柱塞筒位于上泵筒內且下柱塞筒位于下泵筒內;當該內泵筒位于最高點位置時,上柱塞筒位于上泵筒的上方且下柱塞筒位于上泵筒內。上泵筒的上端外連接有上接頭,中柱塞筒的上端直徑和中柱塞筒的下端直徑大于中柱塞筒的中部直徑。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長沖程抽油泵采用了組合泵筒與組合柱塞配合使用,增加了抽油泵的沖程,而成本又比同沖程的抽油泵的加工成本低,提高了抽油泵的泵效,使油進的生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釋放。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圖1是本專利技術所述長沖程抽油泵的整體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所述長沖程抽油泵的上部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所述長沖程抽油泵的中部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所述長沖程抽油泵的下部示意圖。1、上接頭;2、上泵筒;3、上游動閥罩;4、上柱塞筒;5、上游動閥球;6、上游動閥座;7、中游動閥罩;8、中游動閥球;9、接箍;10、下泵筒;11、中柱塞筒;12、下柱塞筒;13、下游動閥罩;14、下游動閥球;15、下游動閥座;16、固定閥罩;17、固定閥球;18、固定閥座。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一種長沖程抽油泵,包括內外套設的內泵筒和外泵筒,該內泵筒和外泵筒均為直立狀態,該外泵筒的下端內設有固定閥,該內泵筒內含有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該下游動閥位于該固定閥的上方,該內泵筒能夠相對于外泵筒上下移動,所述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能夠隨所述內泵筒同步上下移動,如圖1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該內泵筒的軸線與外泵筒的軸線重合,該外泵筒含有上下設置的上泵筒2和下泵筒10,上泵筒2和下泵筒10通過接箍9連接固定為一體,接箍9套設于上泵筒2和下泵筒10外。在本實施例中,該內泵筒含有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上柱塞筒4、中柱塞筒11和下柱塞筒12,中柱塞筒11的上端插接于上柱塞筒4的下端內,中柱塞筒11的下端插接于下柱塞筒12的上端內。在本實施例中,上泵筒2的軸線、下泵筒10的軸線、上柱塞筒4的軸線、中柱塞筒11的軸線、下柱塞筒12的軸線和接箍9的軸線重合,上柱塞筒4、中柱塞筒11和下柱塞筒12連接固定為一體。在本實施例中,上柱塞筒4的外徑等于下柱塞筒12的外徑,中柱塞筒11的外徑小于上柱塞筒4的外徑,上泵筒2的內徑小于下泵筒10的內徑,上泵筒2與上柱塞筒4間隙配合,上泵筒2的內徑比下泵筒10的內徑小0.5mm至1.5mm。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游動閥含有上游動閥罩3、上游動閥球5和上游動閥座6,上游動閥罩3的上端設有內螺紋,上游動閥罩3的下端固定于上柱塞筒4的上端內,上游動閥座6固定于上柱塞筒4的上部內,上游動閥球5能夠封閉上游動閥座6。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中游動閥含有中游動閥罩7和中游動閥球8,中游動閥罩7固定于上柱塞筒4的下部內,中游動閥球8能夠封閉中柱塞筒11的上端,中游動閥罩7位于中柱塞筒11的上方。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游動閥含有下游動閥罩13、下游動閥球14和下游動閥座15,下游動閥罩13固定于下柱塞筒12的下部內,下游動閥座15固定于下柱塞筒12的下端內,下游動閥球14能夠封閉下游動閥座1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閥含有固定閥罩16、固定閥球17和固定閥座18,固定閥罩16固定于下泵筒10的下部內,固定閥座18固定于下泵筒10的下端內,固定閥球17能夠封閉固定閥座18。在本實施例中,當該內泵筒位于最低點位置時,上柱塞筒4位于上泵筒2內且下柱塞筒12位于下泵筒10內,該上游動閥位于上泵筒2內,該中游動閥的位置與接箍9的位置相對應,該下游動閥位于下泵筒10內。當該內泵筒位于最高點位置時,上柱塞筒4位于上泵筒2的上方且下柱塞筒12位于上泵筒2內,該上游動閥和中游動閥均位于上泵筒2的上方,該下游動閥位于上泵筒2內。在本實施例中,上泵筒2的上端外連接有上接頭1,中柱塞筒11的上端直徑和中柱塞筒11的下端直徑大于中柱塞筒11的中部直徑。上游動閥罩3、中游動閥罩7、下游動閥罩13和固定閥罩16的上部均設有過油通孔。具體的,上接頭1的上端和下端均車有內螺紋且與上泵筒2通過螺紋連接在一起;接箍9將上泵筒2與下泵筒10連接起來;上泵筒2的上端和下端均車有外螺紋,以方便與其它部件連接在一起。上泵筒2的內徑比上柱塞筒4的外徑大0.5mm,上泵筒2的內徑比下泵筒10的內徑小1mm。下泵筒10的上端車有外螺紋,以方便與其它部件連接在一起,且下泵筒10的下部內部的內徑較大。固定閥罩16固定在下泵筒10的下部內,且通過固定閥座18壓在下泵筒10的內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長沖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該長沖程抽油泵包括內外套設的內泵筒和外泵筒,該內泵筒和外泵筒均為直立狀態,該外泵筒的下端內設有固定閥,該內泵筒內含有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該下游動閥位于該固定閥的上方,所述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能夠隨所述內泵筒同步上下移動。/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長沖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該長沖程抽油泵包括內外套設的內泵筒和外泵筒,該內泵筒和外泵筒均為直立狀態,該外泵筒的下端內設有固定閥,該內泵筒內含有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該下游動閥位于該固定閥的上方,所述上游動閥、中游動閥和下游動閥能夠隨所述內泵筒同步上下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長沖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該外泵筒含有上下設置的上泵筒(2)和下泵筒(10),上泵筒(2)和下泵筒(10)通過接箍(9)連接固定,接箍(9)套設于上泵筒(2)和下泵筒(10)外。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長沖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該內泵筒含有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上柱塞筒(4)、中柱塞筒(11)和下柱塞筒(12),中柱塞筒(11)的上端插接于上柱塞筒(4)的下端內,中柱塞筒(11)的下端插接于下柱塞筒(12)的上端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長沖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上柱塞筒(4)的外徑等于下柱塞筒(12)的外徑,上泵筒(2)的內徑小于下泵筒(10)的內徑,上泵筒(2)與上柱塞筒(4)間隙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長沖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動閥含有上游動閥罩(3)、上游動閥球(5)和上游動閥座(6),上游動閥罩(3)的上端設有內螺紋,上游動閥罩(3)的下端固定于上柱塞筒(4)的上端內,上游動閥座(6)固定于上柱塞筒(4)的上部內,上游動閥球(5)能夠封閉上游動閥座(6)。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書慧,羅恩勇,麻鵬宇,許坤,蘇娟,閆瑞生,蔣川,趙長亮,劉冬雷,張乾賜,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