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汽車充電樁技術領域,具體為適用于立體車庫的可移動充電樁,包括充電樁主體,所述充電樁主體的底端套設有轉倉,兩組所述第一移動桿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一移動塊,兩組所述第二移動桿的前后兩側皆套設有第三移動塊,且第三移動塊的頂端皆與支撐板底端固定連接,兩組所述第二移動桿的前后兩側皆套設有第四移動塊,所述第四移動塊的底端皆固定連接有支撐輪,且支撐輪的底端與移動倉內壁底端相抵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避免了因停車點與充電樁主體距離有偏差,需要用戶重新停車的情況,為用戶減少了停車的時間,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避免了用戶停車角度不對應時,無法對車輛進行充電的情況。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適用于立體車庫的可移動充電樁
本技術涉及汽車充電樁
,具體為適用于立體車庫的可移動充電樁。
技術介紹
充電樁其功能類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機,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墻壁,安裝于公共建筑(公共樓宇、商場、公共停車場等)和居民小區停車場或充電站內,可以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為各種型號的電動汽車充電,充電樁的輸入端與交流電網直接連接,輸出端都裝有充電插頭用于為電動汽車充電,充電樁一般提供常規充電和快速充電兩種充電方式,人們可以使用特定的充電卡在充電樁提供的人機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進行相應的充電方式、充電時間、費用數據打印等操作,充電樁顯示屏能顯示充電量、費用、充電時間等數據;現階段的汽車充電樁存在無法移動的問題,使得用戶需要準確停車方可對汽車進行充電,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適用于立體車庫的可移動充電樁,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現階段的汽車充電樁存在無法移動的問題,使得用戶需要準確停車方可對汽車進行充電,降低了用戶使用體驗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適用于立體車庫的可移動充電樁,包括充電樁主體,所述充電樁主體的底端套設有轉倉,所述轉倉的底端設置有連接桿,且連接桿的頂端通過內嵌軸承與轉倉相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底端設置有移動板,且移動板的頂端通過內嵌軸承與連接桿相連接,所述轉倉底端的左右兩側皆固定連接有輪倉,所述輪倉的內部皆設置有輪軸,兩組所述輪軸的左右兩端皆通過內嵌軸承與輪倉內壁相連接,所述輪軸的表面皆套接有轉輪,所述移動板頂端的右側設置有轉桿,且轉桿的底端通過內嵌軸承與移動板相連接,所述轉桿的表面套接有齒輪,所述轉桿的頂端固定連接有轉盤,所述移動板的下方設置有移動倉,所述移動倉內部的前后兩端皆設置有第一移動桿,兩組所述第一移動桿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一移動塊,且第一移動塊的頂端皆與移動板底端固定連接,兩組所述第一移動桿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二移動塊,所述移動倉的內部設置有支撐板,所述第二移動塊的底端皆與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下方的左右兩側皆設置有第二移動桿,兩組所述第二移動桿的前后兩側皆套設有第三移動塊,且第三移動塊的頂端皆與支撐板底端固定連接,兩組所述第二移動桿的前后兩側皆套設有第四移動塊,所述第四移動塊的底端皆固定連接有支撐輪,且支撐輪的底端與移動倉內壁底端相抵觸。優選的,所述轉倉的內壁膠合有橡膠墊,且橡膠墊與充電樁主體相抵觸。優選的,所述移動板的頂端開設有環形輪槽,所述轉輪的底端皆延伸至環形輪槽的內部。優選的,所述轉倉的表面均勻固定連接有齒塊,且齒塊皆與齒輪相嚙合。優選的,所述轉盤的表面膠合有防滑墊,且防滑紋的表面均勻開設有凹槽。優選的,兩組所述第一移動桿的左右兩端和兩組所述第二移動桿的前后兩端皆固定連接有滑塊,所述移動倉內壁前后左右四側皆開設有與滑塊相配合的滑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避免了因停車點與充電樁主體距離有偏差,需要用戶重新停車的情況,為用戶減少了停車的時間,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避免了用戶停車角度不對應時,無法對車輛進行充電的情況;1、通過設置有移動倉,當用戶將車停到車位上時,可以通過推動該裝置,對充電樁主體的位置進行小幅度的調節,避免了因距離有偏差需要用戶重新停車的情況,為用戶減少了停車的時間,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2、用戶在停車完畢后,充電樁的輸出位置可能不對應用戶車輛的充電位置,使得用戶需要再次啟動車輛,改變車輛的角度,以便進行充電,通過設置有轉倉和齒輪,用戶可轉動轉盤對充電樁主體的角度進行調節,避免了用戶停車角度不對應時,無法對車輛進行充電的情況,節省了用戶重新停車的時間,提高了該裝置的充電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正視剖面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中圖1中A處的結構放大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圖1中B-B處的結構俯視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中圖3中C-C處的結構仰視剖面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結構俯視示意圖。圖中:1、充電樁主體;2、轉倉;3、連接桿;4、移動板;5、輪倉;6、輪軸;7、轉輪;8、轉桿;9、齒輪;10、轉盤;11、移動倉;12、第一移動塊;13、第一移動桿;14、第二移動塊;15、支撐板;16、第三移動塊;17、第二移動桿;18、第四移動塊;19、支撐輪。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5,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實施例:適用于立體車庫的可移動充電樁,包括充電樁主體1,充電樁主體1的底端套設有轉倉2,轉倉2的底端設置有連接桿3,且連接桿3的頂端通過內嵌軸承與轉倉2相連接,連接桿3的底端設置有移動板4,且移動板4的頂端通過內嵌軸承與連接桿3相連接,轉倉2底端的左右兩側皆固定連接有輪倉5,輪倉5的內部皆設置有輪軸6,兩組輪軸6的左右兩端皆通過內嵌軸承與輪倉5內壁相連接,輪軸6的表面皆套接有轉輪7,移動板4頂端的右側設置有轉桿8,且轉桿8的底端通過內嵌軸承與移動板4相連接,轉桿8的表面套接有齒輪9,轉桿8的頂端固定連接有轉盤10,移動板4的下方設置有移動倉11,移動倉11內部的前后兩端皆設置有第一移動桿13,兩組第一移動桿13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一移動塊12,且第一移動塊12的頂端皆與移動板4底端固定連接,兩組第一移動桿13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二移動塊14,移動倉11的內部設置有支撐板15,第二移動塊14的底端皆與支撐板15固定連接,支撐板15下方的左右兩側皆設置有第二移動桿17,兩組第二移動桿17的前后兩側皆套設有第三移動塊16,且第三移動塊16的頂端皆與支撐板15底端固定連接,兩組第二移動桿17的前后兩側皆套設有第四移動塊18,第四移動塊18的底端皆固定連接有支撐輪19,且支撐輪19的底端與移動倉11內壁底端相抵觸;進一步的,轉倉2的內壁膠合有橡膠墊,且橡膠墊與充電樁主體1相抵觸,通過橡膠墊的與充電樁主體1的抵觸,提高了轉倉2對充電樁主體1的固定效率;進一步的,移動板4的頂端開設有環形輪槽,轉輪7的底端皆延伸至環形輪槽的內部,對轉輪7的運動軌跡進行限定,同時支撐轉倉2,提高了轉倉2的穩定性;進一步的,轉倉2的表面均勻固定連接有齒塊,且齒塊皆與齒輪9相嚙合,通過齒塊與齒輪9之間的相互嚙合,當用戶轉動轉盤10時,齒輪9帶動轉倉2進行旋轉,從而便于用戶精確地對角度進行調節;進一步的,轉盤10的表面膠合有防滑墊,且防滑紋的表面均勻開設有凹槽,便于用戶對轉盤10進行轉動,提高了用戶手掌與轉盤10之間的摩擦力;進一步的,兩組第一移動桿13的左右兩端和兩組第二移動桿17的前后兩端皆固定連接有滑塊,移動倉11內壁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適用于立體車庫的可移動充電樁,包括充電樁主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樁主體(1)的底端套設有轉倉(2),所述轉倉(2)的底端設置有連接桿(3),且連接桿(3)的頂端通過內嵌軸承與轉倉(2)相連接,所述連接桿(3)的底端設置有移動板(4),且移動板(4)的頂端通過內嵌軸承與連接桿(3)相連接,所述轉倉(2)底端的左右兩側皆固定連接有輪倉(5),所述輪倉(5)的內部皆設置有輪軸(6),兩組所述輪軸(6)的左右兩端皆通過內嵌軸承與輪倉(5)內壁相連接,所述輪軸(6)的表面皆套接有轉輪(7),所述移動板(4)頂端的右側設置有轉桿(8),且轉桿(8)的底端通過內嵌軸承與移動板(4)相連接,所述轉桿(8)的表面套接有齒輪(9),所述轉桿(8)的頂端固定連接有轉盤(10),所述移動板(4)的下方設置有移動倉(11),所述移動倉(11)內部的前后兩端皆設置有第一移動桿(13),兩組所述第一移動桿(13)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一移動塊(12),且第一移動塊(12)的頂端皆與移動板(4)底端固定連接,兩組所述第一移動桿(13)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二移動塊(14),所述移動倉(11)的內部設置有支撐板(15),所述第二移動塊(14)的底端皆與支撐板(15)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15)下方的左右兩側皆設置有第二移動桿(17),兩組所述第二移動桿(17)的前后兩側皆套設有第三移動塊(16),且第三移動塊(16)的頂端皆與支撐板(15)底端固定連接,兩組所述第二移動桿(17)的前后兩側皆套設有第四移動塊(18),所述第四移動塊(18)的底端皆固定連接有支撐輪(19),且支撐輪(19)的底端與移動倉(11)內壁底端相抵觸。/n...
【技術特征摘要】
1.適用于立體車庫的可移動充電樁,包括充電樁主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樁主體(1)的底端套設有轉倉(2),所述轉倉(2)的底端設置有連接桿(3),且連接桿(3)的頂端通過內嵌軸承與轉倉(2)相連接,所述連接桿(3)的底端設置有移動板(4),且移動板(4)的頂端通過內嵌軸承與連接桿(3)相連接,所述轉倉(2)底端的左右兩側皆固定連接有輪倉(5),所述輪倉(5)的內部皆設置有輪軸(6),兩組所述輪軸(6)的左右兩端皆通過內嵌軸承與輪倉(5)內壁相連接,所述輪軸(6)的表面皆套接有轉輪(7),所述移動板(4)頂端的右側設置有轉桿(8),且轉桿(8)的底端通過內嵌軸承與移動板(4)相連接,所述轉桿(8)的表面套接有齒輪(9),所述轉桿(8)的頂端固定連接有轉盤(10),所述移動板(4)的下方設置有移動倉(11),所述移動倉(11)內部的前后兩端皆設置有第一移動桿(13),兩組所述第一移動桿(13)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一移動塊(12),且第一移動塊(12)的頂端皆與移動板(4)底端固定連接,兩組所述第一移動桿(13)的左右兩側皆套設有第二移動塊(14),所述移動倉(11)的內部設置有支撐板(15),所述第二移動塊(14)的底端皆與支撐板(15)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15)下方的左右兩側皆設置有第二移動桿(17),兩組所述第二移動桿(17)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國利,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中瑞丸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