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食品加工用輔助材料檢驗領域的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包括攪拌腔,攪拌腔上端開設有進料口,進料口連通有進料管,攪拌腔頂端固定連接有限位盤,限位盤內表面開設有內齒,內齒嚙合第二齒輪,第二齒輪嚙合有第一齒輪,第二齒輪底端固定連接有攪拌軸,限位盤頂端固定連接有電機,電機輸出軸與第一齒輪固定連接,攪拌腔表面開設有采集口,采集口內固定連接有采集管,采集管右端伸出攪拌腔,攪拌腔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管,套管內滑動連接有活塞,活塞右端轉動連接有螺紋桿,套管右端固定連接有螺紋圈,螺紋圈與螺紋桿螺紋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開設有采集口,采集口固定安裝有采集管,通過采集管將內部材料吸出進行檢驗,取樣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
本技術涉及食品加工用輔助材料檢驗領域,具體是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廣義的食品檢驗是指研究和評定食品質量及其變化的一門學科,它依據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各種技術,按照制訂的技術標準,如國際、國家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對食品原料、輔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產品的質量進行檢驗,以確保產品質量合格。在包裝食品制作的過程中,食品添加劑因為其可以改變食品色、香、味等品質,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食品添加劑多達2000多種,在使用時其中一部分需要進行按比例配對攪拌,而且攪拌完成后需要抽樣檢驗,檢驗配對完成后的添加劑是否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但是以往的攪拌裝置,大多都是用扇形攪拌軸進行攪拌,攪拌結構單一,不能對添加劑進行充分的攪拌,在采樣時需要從頂部進行采樣,檢驗人員在取樣時非常不方便,并且頂部采樣容易造成檢驗結果不準確。因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包括攪拌腔,所述攪拌腔上端開設有進料口,所述進料口連通有進料管,添加劑從進料口進入攪拌腔,所述攪拌腔頂端固定連接有限位盤,所述限位盤內表面開設有內齒,所述內齒嚙合第二齒輪,內齒可以使第二齒輪在轉動的同時繞第一齒輪發生轉動,所述第二齒輪嚙合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輪底端固定連接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腔頂端固定連接有電機,所述電機輸出軸與第一齒輪固定連接,所述攪拌腔表面開設有采集口,所述采集口內固定連接有采集管,所述采集管右端伸出攪拌腔,所述攪拌腔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管,所述套管內滑動連接有活塞,所述活塞右端轉動連接有螺紋桿,所述套管右端固定連接有螺紋圈,所述螺紋圈與螺紋桿螺紋連接。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套管固定在攪拌腔外壁時,將采集管套在套管內,套管下端固定連接有密封管,所述密封管外壁螺紋連接有托管,托管與密封管螺紋連接時,套管為密封狀態,當套管為密封狀態時,活塞向右移動會使套管內壓強變小,套管內壓強變小后會從攪拌腔內吸入添加劑。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齒輪設有三個,均勻分布在第一齒輪周圍,第二齒輪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攪拌軸,在第一齒輪發生轉動時,三個第二齒輪同步發生轉動,帶動攪拌軸對攪拌腔內的添加劑進行充分的攪拌。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紋桿右端固定連接有把手,所述把手開設有凹槽,把手可以使螺紋桿的轉動更加方便,凹槽可以防止在轉動把手過程中發生打滑。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腔底部開設有出料口,攪拌腔內腔底部有坡度,出料口底端固定連接有水泵,攪拌完成的添加劑可以從底部的水泵抽送出攪拌腔,底部的坡度可以防止添加劑殘留在攪拌腔底部。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采集管位左端出口朝下,在攪拌腔內填充添加劑時防止添加劑流入采集管內影響檢測數據。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位于最左端時可以將采集管右端密封,在采集完成后將活塞推至最左端可以將采集管密封,防止發生泄漏。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通過在攪拌腔頂端固定安裝限位盤,限位盤內壁開設內齒,內齒與第二齒輪嚙合,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第一齒輪轉動,第二齒輪也會隨著一邊繞第二齒輪轉動,一邊自轉,第二齒輪設有三個,均勻分布在第一齒輪周圍,通過三個第二齒輪底端固定的攪拌軸對添加劑進行充分的攪拌,解決了以往的攪拌裝置,攪拌結構單一,不能對添加劑進行充分的攪拌的問題。2.通過在攪拌腔外壁開設采集口,采集口內固定安裝采集管,采集管外端伸入套管內,套管右端滑動連接活塞,通過向右拉動活塞來減小套管內的壓強,通過采集管連通套管與攪拌腔,從攪拌腔內吸入添加劑進行檢驗,解決了以往的攪拌裝置在采樣時需要從頂部進行采樣,檢驗人員在采樣時非常不方便,并且頂部采樣容易造成檢驗結果不準確。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正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A部分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中的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1-攪拌腔、2-水泵、3-進料管、4-限位盤、5-內齒、6-第二齒輪、7-第一齒輪、8-攪拌軸、9-電機、10-采集口、11-采集管、12-套管、13-活塞、14-螺紋桿、15-螺紋圈、16-密封管、17-托管、18-把手、19-出料口。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4,本技術實施例中,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包括攪拌腔1,攪拌腔1上端開設有進料口,進料口連通有進料管3,添加劑從進料口進入攪拌腔1,攪拌腔1頂端固定連接有限位盤4,限位盤4內表面開設有內齒5,內齒5嚙合第二齒輪6,內齒5可以使第二齒輪6在轉動的同時繞第一齒輪7發生轉動,第二齒輪6嚙合有第一齒輪7,第二齒輪6底端固定連接有攪拌軸8,攪拌腔1頂端固定連接有電機9,電機9輸出軸與第一齒輪7固定連接,攪拌腔1表面開設有采集口10,采集口10內固定連接有采集管11,采集管11右端伸出攪拌腔1,攪拌腔1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管12,套管12內滑動連接有活塞13,活塞13右端轉動連接有螺紋桿14,套管12右端固定連接有螺紋圈15,螺紋圈15與螺紋桿14螺紋連接。本實施例中,套管12固定在攪拌腔1外壁時,將采集管11套在套管12內,套管12下端固定連接有密封管16,密封管16外壁螺紋連接有托管17,托管17與密封管16螺紋連接時,套管12為密封狀態,當套管12為密封狀態時,活塞13向右移動會使套管12內壓強變小,套管12內壓強變小后會從攪拌腔1內吸入添加劑。本實施例中,第二齒輪6設有三個,均勻分布在第一齒輪7周圍,第二齒輪6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攪拌軸8,在第一齒輪7發生轉動時,三個第二齒輪6同步發生轉動,帶動攪拌軸8對攪拌腔1內的添加劑進行充分的攪拌。本實施例中,螺紋桿14右端固定連接有把手18,把手18開設有凹槽,把手18可以使螺紋桿14的轉動更加方便,凹槽可以防止在轉動把手18過程中發生打滑。本實施例中,攪拌腔1底部開設有出料口19,攪拌腔1內腔底部有坡度,出料口19底端固定連接有水泵2,攪拌完成的添加劑可以從底部的水泵2抽送出攪拌腔1,底部的坡度可以防止添加劑殘留在攪拌腔1底部。本實施例中,采集管11位左端出口朝下,在攪拌腔內填充添加劑時防止添加劑流入采集管內影響檢測數據。本實施例中,活塞13位于左端時可以將采集管11右端密封,在采集完成后將活塞13推至最左端可以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包括攪拌腔(1),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腔(1)桶壁上部開設有進料口,所述進料口連通有進料管(3),所述攪拌腔(1)頂端固定連接有限位盤(4),所述限位盤(4)內表面開設有內齒(5),所述內齒(5)嚙合第二齒輪(6),所述第二齒輪(6)嚙合有第一齒輪(7),所述第二齒輪(6)底端固定連接有攪拌軸(8),所述限位盤(4)頂端固定連接有電機(9),所述電機(9)輸出軸與第一齒輪(7)固定連接,所述攪拌腔(1)表面開設有采集口(10),所述采集口(10)內固定連接有采集管(11),所述采集管(11)右端伸出攪拌腔(1),所述攪拌腔(1)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管(12),所述套管(12)內滑動連接有活塞(13),所述活塞(13)右端轉動連接有螺紋桿(14),所述套管(12)右端固定連接有螺紋圈(15),所述螺紋圈(15)與螺紋桿(14)螺紋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包括攪拌腔(1),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腔(1)桶壁上部開設有進料口,所述進料口連通有進料管(3),所述攪拌腔(1)頂端固定連接有限位盤(4),所述限位盤(4)內表面開設有內齒(5),所述內齒(5)嚙合第二齒輪(6),所述第二齒輪(6)嚙合有第一齒輪(7),所述第二齒輪(6)底端固定連接有攪拌軸(8),所述限位盤(4)頂端固定連接有電機(9),所述電機(9)輸出軸與第一齒輪(7)固定連接,所述攪拌腔(1)表面開設有采集口(10),所述采集口(10)內固定連接有采集管(11),所述采集管(11)右端伸出攪拌腔(1),所述攪拌腔(1)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管(12),所述套管(12)內滑動連接有活塞(13),所述活塞(13)右端轉動連接有螺紋桿(14),所述套管(12)右端固定連接有螺紋圈(15),所述螺紋圈(15)與螺紋桿(14)螺紋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效食品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2)固定在攪拌腔(1)外壁時,采集管(11)右端伸入套管(12)內,套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志遠,李坤全,
申請(專利權)人:楊志遠,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