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具有處理固液反應化學殘渣分離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釜主體、連接座、下料管、下料閥門、排料管、分離機構,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底部安裝有連接座的一端;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底部開設有下料口;該下料口的內部連接有下料管的一端;所述下料管的另一端連接有下料閥門的一端;所述下料閥門的另一端連接有排料管的一端;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待測設置有分離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增加了分離機構,通過將該機構與反應釜主體連接為一體結構,達到了在下料后直接可將固液混合廢料分離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具有處理固液反應化學殘渣分離的反應釜
[0001]本技術涉及反應釜
,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處理固液反應化學殘渣分離的反應釜。
技術介紹
[0002]反應釜的廣義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學反應的不銹鋼容器,根據不同的工藝條件需求進行容器的結構設計與參數配置,設計條件、過程、檢驗及制造、驗收需依據相關技術標準,以實現工藝要求的加熱、蒸發、冷卻及低高速的混配反應功能,壓力容器必須遵循鋼制壓力容器的標準,常壓容器必須遵循鋼制焊接常壓容器的標準,隨之反應過程中的壓力要求對容器的設計要求也不盡相同,生產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標準加工、檢測并試運行。不銹鋼反應釜根據不同的生產工藝、操作條件等不盡相同,反應釜的設計結構及參數不同,即反應釜的結構樣式不同,屬于非標的容器設備;
[0003]傳統的反應釜的反應原料大多為固液混合物,通過向反應釜的內部加入固體原料和液體原料之后,通過兩種原料的化學反應以及攪拌加速產品的生成,反應一段時間之后,產品逐漸的生成,之后產品會與固體殘渣與液體混合物混合在一起,下料口沒通過將固液殘渣分離,再對液體混合物進行提純即可獲得產品,現有技術在進行固液殘渣進行分離的時候,需要將反應釜內的混合物下料后,通過人工,或者轉移到另一臺設備上進行分離,這樣做在增加工作人員勞動強度的同時,也使得產品生產提純的步驟更加的繁瑣,同時在產品下料之后分離處理的過程當中,手動分離會增加工作人員與化學反應物的接觸幾率,對工作人員的安全有所影響,其次在轉移到其他設置的時候,很大幾率會在這個過程中造成產品的損耗,降低經濟利潤。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根據以上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具有處理固液反應化學殘渣分離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釜主體、連接座、下料管、下料閥門、排料管、分離機構,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底部安裝有連接座的一端;所述連接座的個數為N個,N≥2;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底部開設有下料口;該下料口的內部連接有下料管的一端;所述下料管的另一端連接有下料閥門的一端;所述下料閥門的另一端連接有排料管的一端;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待測設置有分離機構;
[0005]所述分離機構由廢料箱、支撐腿、底蓋、升降電機、絲桿、導向桿、限位塊、框架、篩分網、通管、螺紋管、排液管、排水閥門組成;所述連接座的另一端通過螺栓安裝有廢料箱;所述廢料箱的頂部開設有進料口;所述排料管的另一端穿過該進料口延伸廢料箱的內部;所述廢料箱的底部為開口的結構;所述廢料箱的底部通過螺栓安裝有底蓋;所述底蓋的底部開設有排液口;該排液口的內部連接有排液管的一端;所述排液管的另一端連接有排水閥門;所述廢料箱的外側壁焊接有支撐腿;所述支撐腿的個數為M個,M≥2;所述廢料箱的頂部通過螺栓安裝有升降電機;所述升降電機與外界電源連接;所述廢料箱的頂部開設有輸
出孔;所述升降電機的輸出端穿過該輸出孔延伸至廢料箱的內部焊接有絲桿的一端;所述絲桿的另一端通過螺栓安裝有限位塊;所述廢料箱內部的頂部焊接有導向桿;所述廢料箱的內部設置有框架;所述框架的內部安裝有篩分網;所述篩分網的內部開設有升降孔;該升降孔的內部焊接有螺紋管;所述螺紋管與絲桿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篩分網的內部開設有通孔;該通孔的內部焊接有通管;所述導向桿與通管滑動連接。
[0006]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0007]本技術增加了分離機構,通過將該機構與反應釜主體連接為一體結構,達到了在下料后直接可將固液混合廢料分離的目的,本技術在反應釜主體反應產出產品之后,工作人員首先需要打開下料閥門,之后反應釜主體內部的固液混合物會通過排料管排到廢料箱的內部,之后工作人員那只需通過打開升降電機的外界電源,即可使其開始工作,通過升降電機帶動絲桿的轉動帶動螺紋管以及篩分網沿導向桿向上移動,同時即可將固液混合物內的固體殘渣通過篩分網移動到液體產品的上側,并靜止一段時間,使固體殘渣內的液體充分的濾到篩分網的下側;之后工作人員需要打開排水閥門,即可將分離好的液體產品直接排出并進行提純即可,當需要取出固體殘渣的時候,只需要利用外界工具打開底蓋,并將限位塊從絲桿上取下,并操縱升降電機使其帶動篩分網下降,直至絲桿與螺紋管分開,即可將帶有固體殘渣的篩分網從廢料箱中取出,并將固體殘渣集中處理,本技術通過這樣的方式取代現有技術,使反應釜主體在反應生成產品以后直接便可以將固液殘渣進行分離,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并避免了繁瑣的分離步驟,同時減少了工作人員與液體化學反應物的接觸幾率,提高了安全性,很大程度的避免了現有技術轉移過程中的產品的損耗問題,保證了經濟利潤。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技術整體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本技術分離機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0]圖3為本技術框架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1]如圖:1
?
反應釜主體,11
?
連接座,12
?
下料管,13
?
下料閥門,14
?
排料管,2
?
廢料箱,21
?
支撐腿,22
?
底蓋,3
?
升降電機,31
?
絲桿,32
?
導向桿,33
?
限位塊,4
?
框架,41
?
篩分網,42
?
通管,43
?
螺紋管,5
?
排液管,51
?
排水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實施例1
[0013]本技術提供一種具有處理固液反應化學殘渣分離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釜主體1、連接座11、下料管12、下料閥門13、排料管14、分離機構,反應釜主體1的底部安裝有連接座11的一端;連接座11的個數為N個,N≥2;反應釜主體1的底部開設有下料口;該下料口的內部連接有下料管12的一端;下料管12的另一端連接有下料閥門13的一端;下料閥門13的另一端連接有排料管14的一端;反應釜主體1的待測設置有分離機構;
[0014]分離機構由廢料箱2、支撐腿21、底蓋22、升降電機3、絲桿31、導向桿32、限位塊33、框架4、篩分網41、通管42、螺紋管43、排液管5、排水閥門51組成;連接座11的另一端通過螺栓安裝有廢料箱2;廢料箱2的頂部開設有進料口;排料管14的另一端穿過該進料口延伸廢
料箱2的內部;廢料箱2的底部為開口的結構;廢料箱2的底部通過螺栓安裝有底蓋22;底蓋22的底部開設有排液口;該排液口的內部連接有排液管5的一端;排液管5的另一端連接有排水閥門51;廢料箱2的外側壁焊接有支撐腿21;支撐腿21的個數為M個,M≥2;廢料箱2的頂部通過螺栓安裝有升降電機3;升降電機3與外界電源連接;廢料箱2的頂部開設有輸出孔;升降電機3的輸出端穿過該輸出孔延伸至廢料箱2的內部焊接有絲桿31的一端;絲桿31的另一端通過螺栓安裝有限位塊33;廢料箱2內部的頂部焊接有導向桿32;廢料箱2的內部設置有框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具有處理固液反應化學殘渣分離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釜主體、連接座、下料管、下料閥門、排料管、分離機構,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底部安裝有連接座的一端;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底部開設有下料口;該下料口的內部連接有下料管的一端;所述下料管的另一端連接有下料閥門的一端;所述下料閥門的另一端連接有排料管的一端;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待測設置有分離機構;所述分離機構由廢料箱、支撐腿、底蓋、升降電機、絲桿、導向桿、限位塊、框架、篩分網、通管、螺紋管、排液管、排水閥門組成;所述連接座的另一端通過螺栓安裝有廢料箱;所述廢料箱的頂部開設有進料口;所述排料管的另一端穿過該進料口延伸廢料箱的內部;所述廢料箱的底部通過螺栓安裝有底蓋;所述底蓋的底部開設有排液口;該排液口的內部連接有排液管的一端;所述排液管的另一端連接有排水閥門;所述廢料箱的外側壁焊接有支撐腿;所述廢料箱的頂部通過螺栓安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林桂,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鑫源廣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