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其簡稱為在線變速站,在線變速站包括:對接交互系統、變速系統、轉運系統三部分。變速系統由一對組合轉盤構成,所述組合轉盤包括低速轉盤、中速轉盤A、中速轉盤B、高速轉盤,變速系統擔負乘客上下車及轉乘的變速;對接交互系統由兩套環形緩沖車構成,環形緩沖車擔負乘客與外部列車的對接緩沖;轉運系統由三種蝶形車構成;乘客通過乘坐三種不同的蝶形車協助乘客分別實現三種不同的功能,所述的三種功能指上下低速列車、上下高速列車、高低速列車間的轉乘,三種蝶形車攜帶乘客利用變速系統實現變速、利用環形緩沖車實現與列車對接。對接。對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
[0001]本技術涉及交通設備與運輸及控制工程領域,具體為一種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
技術介紹
[0002]現有的列車(高速列車/低速列車)在到站后都需要減速停車,隨后乘客們才可進行上下列車以及兩個列車之間的轉乘。列車運行中需要不斷的減速停車和加速啟動,造成能源浪費,且列車運輸的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對傳統的車站進行改造,本技術中的在線變速站能夠降低列車在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浪費,提高列車運輸的效率。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一種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簡稱為“在線變速站”。乘客通過“在線變速站”,可在高速列車、低速列車處于運行狀態時,實現在線上下車、以及在高速列車和低速列車之間進行轉乘。
[0006]“在線變速站”從功能上分為主、輔兩部分:其中主要部分由三系統構成,一是變速系統、二是對接交互系統、三是轉運系統;輔助部分由若干輔助部件構成。
[0007]所述主要部分之變速系統:由一對組合轉盤構成,每一組合轉盤包括四級轉盤組成。
[0008]四級轉盤同心安裝,中心為靜止的月臺,低速轉盤,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月臺的外側;中速轉盤A,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低速轉盤的外側;中速轉盤B,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中速轉盤A的外側;以及高速轉盤,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中速轉盤B的外側。
[0009]所述主要部分之對接交互系統:由兩套環形緩沖車構成。
[0010]環形緩沖車,為一首尾相接的環形構造的車輛,兩側為環形段(半圓形構造),中間為直線段,兩環形段與變速系統對接,實現變速系統與環形緩沖車的在線聯通,兩直線段分別與運行列車對接交互,實現環形緩沖車與低速列車的在線聯通。環形緩沖車的運行軌道與環形緩沖車形狀相同,正常情況下環形緩沖車在其軌道上作恒動運行。
[0011]低速環形緩沖車其環形段,設置于兩變速組合轉盤的中速轉盤A與中速轉盤B之間,與變速系統位于同一平面;其直線段設置與低平面(正常低于變速系統平面6
?
8米,目的是低速列車的行駛與變速系統不沖突)。
[0012]高速環形緩沖車其環形段,設置于兩變速組合轉盤的高速轉盤外側,與變速系統位于同一平面;其直線段設置與同一平面。
[0013]所述主要部分之轉運系統:由三種碟型車組成,三種碟型車構造完全相同,具有底盤大,重心低,并配有安全保護裝置,確保乘客在乘坐碟型車時的安全,只是其功能(運行軌
跡)稍有差異,第一種蝶形車擔負乘客上下低速列車的轉運,第二種蝶形車擔負乘客上下高速列車的轉運,第三種碟型車擔負乘客在高、低速列車間的轉乘的轉運。
[0014]碟型車自身帶有動力、并可控制方向、及在組合轉盤上的運動,乘客通過乘坐蝶形車實現自身在在線變速站內的變速及移動,三種蝶形車其運動軌跡為:
[0015]所述第一種碟型車的功能(攜帶乘客上下低速列車)及軌跡:碟型車在低速轉盤及低速環形緩沖車之間循環運行,用于攜帶乘客上下低速列車。開始蝶形車從一側組合轉盤的低速轉盤開始攜帶乘客,通過中速轉盤A,進入低速環形緩沖車的環形段,蝶形車停止運行,隨低速環形緩沖車運行離開組合轉盤,進入直線段(在直線段交互乘客,下車乘客乘坐碟型車),隨低速環形緩沖車運行到達另一側組合轉盤(緩沖車的環形段),此時碟型車啟動離開緩沖車,進入組合轉盤之中速轉盤A,再進入低速轉盤停止,在此交換乘客(下車乘客進入月臺,上車乘客進入碟型車),循環重復上述動作,實現第一種蝶形車攜帶乘客上下低速列車的功能。
[0016]所述第二種碟型車的功能(攜帶乘客上下高速列車)及軌跡:碟型車在低速轉盤及高速環形緩沖車,之間循環運行,用于攜帶乘客上下高速列車。開始蝶形車從一側組合轉盤的低速轉盤開始攜帶乘客,通過中速轉盤A,穿過低速的環形段,進入中速轉盤B,進入高速轉盤,進入高速環形緩沖車的環形段,蝶形車停止運行,隨運行離開組合轉盤,到達緩沖車直線段(在直線段交互乘客,下車乘客乘坐碟型車),隨高速運行到達另一側組合轉盤(緩沖車的環形段),此時碟型車啟動離開緩沖車,進入組合轉盤之高速轉盤,進入中速轉盤B,穿過低速環形緩沖車的環形段,進入中速轉盤A,再進入低速轉盤停止,在此交換乘客(下車乘客進入月臺,上車乘客進入碟型車),循環重復上述動作,實現第二種蝶形車攜帶乘客上下高速列車的功能。
[0017]所述第三種碟型車的功能(攜帶乘客在高、低速列車間的轉乘)及軌跡:碟型車在高速環形緩沖車與低速環形緩沖車之間循環運行。開始蝶形車從高速環形緩沖車的直線段開始,攜帶下高速列車的乘客,隨高速環形緩沖車進入高速環形緩沖車的環形段,此時碟型車啟動離開緩沖車,進入組合轉盤之高速轉盤,進入中速轉盤B,進入低速環形緩沖車的環形段,蝶形車停止運行,隨低速環形緩沖車運行,到達低速緩沖車直線段(在直線段交互轉乘乘客,下低速列車乘客乘坐碟型車),隨低速環形緩沖車到達緩沖車另一側的環形段,此時碟型車啟動離開緩沖車,進入中速轉盤B,進入高速轉盤,進入高速環形緩沖車的環形段,蝶形車停止運行,隨高速環形緩沖車運行離開組合轉盤,到達緩沖車直線段(在直線段交互乘客,實現轉乘),循環重復上述動作,實現第三種蝶形車攜帶乘客在高、低速列車間的轉乘的功能。
[0018]所述輔助部分之若干輔助部件包括:天橋、月臺、乘車亭、隔離欄、防護欄。
[0019]所述天橋:作為乘客進出變速站月臺的通道
[0020]所述月臺:位于變速系統四轉盤的中心,為靜止平臺,聯通變速站與天橋
[0021]所述乘車亭:位于低速轉盤(低速轉盤速度很低,乘客可以通過月臺步行進入乘車亭)之上,乘客在此乘坐蝶形車上高、低速列車,也可以在此下蝶形車進入月臺實現出站。
[0022]所述隔離欄:在中速轉盤A、中速轉盤B之間,有部分空隙區,為了防止蝶形車或其他危險,此處設隔離欄,隔離欄為系列立輥,用于保障系統運行的安全。
[0023]所述安全欄:在兩高速轉盤的內側(兩變速系統內側),設立安全欄,安全欄為系列
立輥,用于保障系統運行的安全。
[0024]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25]本技術中的高速列車/低速列車在抵達在線變速站后無需停車或減速,乘客可在高速列車/低速列車處于運行狀態時進行上下車,以及在高速列車和低速列車均處于運行狀態時在高速列車和低速列車之間進行轉乘,能夠降低列車在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浪費,提高列車運輸的效率。
附圖說明
[002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專利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專利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7]圖1為本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其特征在于,該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包括三個部分:對接交互系統、變速系統以及轉運系統;基于所述對接交互系統、所述變速系統以及所述轉運系統,乘客可在高速列車處于運行狀態時進行上下車、在低速列車處于運行狀態時進行上下車以及在高速列車和低速列車均處于運行狀態時在高速列車和低速列車之間進行轉乘。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交互系統為環形緩沖車;所述環形緩沖車包括若干個首尾相接的環形車輛;所述環形緩沖車的兩頭為半圓形的形狀,中間部位為直線狀;所述環形緩沖車的半圓部分與所述變速系統對接交互,所述環形緩沖車的直線段與外部列車對接交互;當外部列車運行到該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與環形緩沖車的直線段同速、同向、同位置時,上下車的乘客在此實現在線對接交互。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交互系統包括高速環形緩沖車和低速環形緩沖車,所述高速環形緩沖車和所述低速環形緩沖車均安裝在所述變速系統上。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環形緩沖車作為該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與高速列車交換乘客的緩沖;所述高速環形緩沖車恒速、恒動運行,其運行速度與高速列車一致,高速列車運行在在線變速站的外側,當兩高速列車與在線變速站之高速環形緩沖車直線段同速、同向、同位置時,二者在線交換乘客。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速環形緩沖車作為可實現在線乘坐高、低速列車及轉乘的系統與低速列車交換乘客的緩沖;所述低速環形緩沖車恒速、恒動運行,其運行速度與低速列車一致;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曉華,袁塞莉,
申請(專利權)人:張曉華,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