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涉及馬桶蓋技術領域,其結構主體包括坐便座,馬桶蓋,傳動盒,手柄桿,坐便座鑲套配合于傳動盒,馬桶蓋鑲套配合于傳動盒,馬桶蓋覆蓋在坐便座上方,手柄桿在側面鑲套配合于傳動盒,本發明專利技術在進行使用時,抬起手柄桿至中檔位使傳動盒帶動馬桶蓋抬起,抬起手柄桿至高檔位使傳動盒帶動坐便座抬起,下拉手柄桿至中檔位使傳動盒帶動坐便蓋關閉,下拉手柄桿至低檔位使傳動盒帶動馬桶蓋放下,以實現手部不用接觸馬桶蓋板和馬桶坐墊就可以開啟和關閉的馬桶蓋,降低和消除使用者在打開和關閉馬桶蓋板和馬桶坐墊時接觸污染物和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風險。墊時接觸污染物和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風險。墊時接觸污染物和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風險。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馬桶蓋
,具體為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
技術介紹
[0002]馬桶已經在生活中廣泛推廣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從馬桶便盆中濺出的排泄物,或者沖洗馬桶時產生的氣溶膠容易對馬桶坐墊或者蓋板造成污染,使用者在用手直接掀起馬桶蓋板和馬桶坐墊時容易沾染到手部。如果是已經感染有傳染性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攜帶者使用,使用完后的馬桶會成為病原體間接傳染源,再次使用的健康使用者用手掀起馬桶蓋板和坐墊,可能造成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擴散。
[0003]目前部分高端電動馬桶蓋具有自動開蓋的功能,但是其售價普遍較高。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更具成本效益并且手部不用接觸馬桶蓋板和馬桶坐墊就可以開啟和關閉的馬桶蓋,以降低和消除使用者在打開和關閉馬桶蓋板和馬桶坐墊時接觸污染物和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可以避免馬桶使用者開啟和關閉馬桶蓋板和馬桶坐墊時接觸污染物或者病原體,保護使用者健康。
[000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包括手柄桿,傳動盒,馬桶蓋,坐便座,所述坐便座后部鑲套配合于傳動盒正面,所述馬桶蓋后部鑲套配合于傳動盒正面,合蓋狀態下所述馬桶蓋覆蓋在坐便座上方,所述手柄桿鑲套配合于傳動盒側面。
[0006]所述傳動盒由第一齒輪,第一連接支架,第二連接支架,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第四齒輪組成。所述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第四齒輪為同一結構體的凸出部分,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嚙合,所述第一連接支架與第三齒輪嚙合,所述第二連接支架與第四齒輪嚙合。
[0007]所述手柄桿通過齒輪內孔與第一齒輪連接,通過轉動手柄桿可以使第一齒輪轉動。
[0008]所述手柄桿可以位于傳動盒左側,也可以位于傳動盒右側。
[0009]所述第一齒輪轉動時會帶動第二齒輪反方向轉動,所述第三齒輪、第四齒輪與第二齒輪同方向轉動。
[0010]所述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為非全齒輪,所述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齒輪部分交錯設計。
[0011]所述第一連接支架與第三齒輪部分嚙合,所述第三齒輪轉動至一定角度時,會帶動第一連接支架向上抬起或者下降。所述第二連接支架與第四齒輪部分嚙合,所述第四齒輪轉動至一定角度時,會帶動第二連接支架向上抬起或者下降。
[0012]所述馬桶蓋與第一連接支架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支架抬起時可以帶動馬桶蓋開啟,所述第一連接支架下降時可以帶動馬桶蓋蓋下。
[0013]所述坐便座與第二連接支架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支架抬起時可以帶動坐便座開啟,所述第二連接支架下降時可以帶動坐便座蓋下。
[0014]所述手柄桿從低檔位抬起至中檔位,第一齒輪轉動,第三齒輪與第一連接支架嚙合,抬起馬桶蓋,第四齒輪與第二連接支架未達到嚙合角位置,第二連接支架和坐便座保持不動。
[0015]所述手柄桿從中檔位抬起至高檔位,第一齒輪轉動,第三齒輪與第一連接支架未達到嚙合角位置,第一連接支架和馬桶蓋保持不動,第四齒輪與第二連接支架嚙合,抬起坐便座。
[0016]所述手柄桿從高檔位下壓至中檔位,第一齒輪轉動,第三齒輪與第一連接支架未達到嚙合角位置,第一連接支架和馬桶蓋保持不動,第四齒輪與第二連接支架嚙合,放下坐便座。
[0017]所述手柄桿從中檔位下壓至底檔位,第一齒輪轉動,第三齒輪與第一連接支架嚙合,放下馬桶蓋,第四齒輪與第二連接支架未達到嚙合角位置,第二連接支架和坐便座保持不動。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專利技術仰視的底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專利技術仰視的中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專利技術仰視的高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專利技術安裝在馬桶上的底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專利技術安裝在馬桶上的中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3]圖6為本專利技術安裝在馬桶上的高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4]圖7為本專利技術傳動盒的底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5]圖8為本專利技術傳動盒的中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6]圖9為本專利技術傳動盒的高檔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7]圖中:1
?
手柄桿、2
?
傳動盒、3
?
馬桶蓋、4
?
坐便座、5
?
第一齒輪、6
?
第一連接支架、7
?
第二連接支架、a1
?
第二齒輪、a2
?
第三齒輪、a3
?
第四齒輪、8
?
齒輪內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本說明書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
[0029]請參閱圖1至圖9。須知附圖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展示的內容,以供相關技術人士了解,并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修改或者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專利技術所能產生的功效和所能達成的謎底下,均應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同時,本說明書所引用的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反方向”、“同方向”、“高”、“中”、“底”、“后部”、“正面”、“側面”等用語僅作為便于敘述,而非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和實施的范圍,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思路
的情況下,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
[0030]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如圖1,圖2,圖3所示:包括手柄桿1,傳動盒2,馬桶蓋3,坐便座4,所述坐便座4后部鑲套配合于傳動盒2正面,所述馬桶蓋3后部鑲套配合于傳動盒2正面,合蓋狀態下所述馬桶蓋3覆蓋在坐便座4上方,所述手柄桿1鑲套配合于傳動盒2側面。手柄桿1可以位于傳動盒2左側,也可以位于傳動盒2右側。
[0031]如圖7,圖8,圖9所示:傳動盒2由第一齒輪5,第一連接支架6,第二連接支架7,第二齒輪a1,第三齒輪a2,第四齒輪a3組成。第二齒輪a1,第三齒輪a2,第四齒輪a3為同一結構體的凸出部分。第一齒輪5與第二齒輪a1嚙合,第一連接支架6與第三齒輪a2嚙合,第二連接支架7與第四齒輪a3嚙合。第一齒輪5轉動時會帶動第二齒輪a1反方向轉動,所述第三齒輪a2、第四齒輪a3與第二齒輪a1同方向轉動。第三齒輪a2和第四齒輪a3為非全齒輪,第三齒輪a2和第四齒輪a3齒輪部分交錯設計。第一連接支架6與第三齒輪a2部分嚙合,第三齒輪a2轉動至一定角度時,會帶動第一連接支架6向上抬起或者下降。第二連接支架7與第四齒輪a3部分嚙合,第四齒輪a3轉動至一定角度時,會帶動第二連接支架7向上抬起或者下降。
[0032]如圖1,圖2,圖3,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包括手柄桿(1),傳動盒(2),馬桶蓋(3),坐便座(4),所述坐便座(4)后部鑲套配合于傳動盒(2)正面,所述馬桶蓋(3)后部鑲套配合于傳動盒(2)正面,合蓋狀態下所述馬桶蓋(3)覆蓋在坐便座(4)上方,所述手柄桿(1)鑲套配合于傳動盒(2)側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盒(2)由第一齒輪(5),第一連接支架(6),第二連接支架(7),第二齒輪(a1),第三齒輪(a2),第四齒輪(a3)組成,所述第二齒輪(a1),第三齒輪(a2),第四齒輪(a3)為同一結構體的凸出部分,所述第一齒輪(5)與第二齒輪(a1)嚙合,所述第一連接支架(6)與第三齒輪(a2)嚙合,所述第二連接支架(7)與第四齒輪(a3)嚙合。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桿(1)通過第一齒輪(5)的齒輪內孔(8)與第一齒輪(5)連接,通過轉動手柄桿(1)可以使第一齒輪(5)轉動,所述手柄桿(1)可以位于傳動盒(2)左側,也可以位于傳動盒(2)右側。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齒輪(5)與第二齒輪(a1)相嚙合,所述第一齒輪(5)轉動時會帶動第二齒輪(a1)反方向轉動,所述第三齒輪(a2)、第四齒輪(a3)與第二齒輪(a1)同方向轉動,所述第三齒輪(a2)和第四齒輪(a3)為非全齒輪,所述第三齒輪(a2)和第四齒輪(a3)齒輪部分交錯設計。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手柄傳動抬蓋馬桶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支架(6)與第三齒輪(a2)部分嚙合,所述第三齒輪(a2)轉動至一定角度時,會帶動第一連接支架(6)向上抬起或者下降,所述第二連接支架(7)與第四齒輪(a3)部分嚙合,所述第四齒輪(a3)轉動至一定角度時,會帶動第二連接支架(7)向上抬起或者下降。6.根據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鈺,
申請(專利權)人:劉鈺,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