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風力發電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包括混凝土基座、埋設在混凝土基座中的第一導電環和環繞混凝土基座的外側布置的接地網;第一導電環與風力發電機組電連接,接地網與第一導電環電連接;混凝土基座的下端固定有多個豎直向下延伸的混凝土錨固樁,各混凝土錨固樁繞第一導電環的周向間隔布置,各混凝土錨固樁內均埋設有第一導電件,各第一導電件的上端均與第一導電環連接,各第一導電件的下端均凸出于對應的混凝土錨固樁的下端;因此,各第一導電件與接地網共同起到了接地的作用,保證了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的導電性。接地結構的導電性。接地結構的導電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風力發電
,特別是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
技術介紹
[0002]風力發電機組處于戶外,為保證風力效果并保證扇葉轉動時的安全,風力發電機組需安裝在較高的塔筒上,塔筒通過混凝土基座固定連接在地基上,由于塔筒的高度較高,風力發電機組存在遭受雷擊的風險,風力發電機組一旦遭受雷擊,不僅會造成機械或電氣損壞,而且處于風力發電機組周圍工作人員也會遭受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損害。因此,風力發電機組需要布置接地網。
[0003]目前,接地網單獨布置在混凝土基座的外側,與混凝土基座上下相對的位置處未設置接地件,導致接地網的導電性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接地網單獨布置在混凝土基座的外側,與混凝土基座上下相對的位置處未設置接地件,導致接地網的導電性較差。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包括混凝土基座、埋設在所述混凝土基座中的第一導電環和環繞所述混凝土基座的外側布置的接地網;所述第一導電環與風力發電機組電連接,所述接地網與所述第一導電環電連接;
[0006]所述混凝土基座的下端固定有多個豎直向下延伸的混凝土錨固樁,各所述混凝土錨固樁繞所述第一導電環的周向間隔布置,各所述混凝土錨固樁內均埋設有第一導電件,各所述第一導電件的上端均與所述第一導電環連接,各所述第一導電件的下端均凸出于對應的所述混凝土錨固樁的下端。
[0007]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導電環連接有多個導電柱,各所述導電柱以所述第一導電環為中心呈放射狀布置,各所述導電柱遠離所述第一導電環的一端均與所述接地網連接。
[0008]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接地網包括第二導電環和環繞所述第二導電環的周向間隔布置的多個導電樁,各所述導電樁均上下布置,各所述導電樁的上端均與所述第二導電環固定連接;各所述導電樁遠離所述第二導電環的一端均豎直埋入地中。
[0009]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二導電環為鍍銅鋼環,各所述導電樁均為鍍銅鋼柱。
[0010]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導電環為鍍鋅鋼環,各所述導電柱均為鍍銅鋼柱。
[0011]作為優選方案,各所述導電柱的第一端均焊接在所述第一導電環的周側,各所述導電柱的另一端均穿出所述混凝土基座并焊接在所述接地網上。
[0012]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包括第三導電環,所述第三導電環的下端埋設在所述混凝土基座中,所述第三導電環的上端與所述風力發電機組電連接。
[0013]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混凝土基座中埋設有多個第二導電件,各所述第二導電件環
繞所述第三導電環的周向間隔布置,各所述第二導電件的上端均與所述第三導電環的下端焊接,各所述第二導電件的下端均與所述第一導電環焊接。
[0014]作為優選方案,各所述第二導電件均為鍍鋅鋼板。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技術的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包括混凝土基座、埋設在混凝土基座中的第一導電環和環繞混凝土基座的外側布置的接地網;第一導電環與風力發電機組電連接,接地網與第一導電環電連接;混凝土基座的下端固定有多個豎直向下延伸的混凝土錨固樁,各混凝土錨固樁繞第一導電環的周向間隔布置,各混凝土錨固樁內均埋設有第一導電件,各第一導電件的上端均與第一導電環連接,各第一導電件的下端均凸出于對應的混凝土錨固樁的下端;因此,各第一導電件與接地網共同起到了接地的作用,保證了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的導電性。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技術的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的俯視圖;
[0018]圖2為圖1中A-A處截面圖;
[0019]圖中,1、混凝土基座;11、混凝土錨固樁;111、第一導電件;2、第一導電環;3、接地網;31、第二導電環;32、導電樁;4、導電柱; 5、第三導電環;6、第二導電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
[0021]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左”、“右”、“頂”、“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應當理解的是,本技術中采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信息,但這些信息不應限于這些術語,這些術語僅用來將同一類型的信息彼此區分開。例如,在不脫離本技術范圍的情況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稱為“第二”信息,類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稱為“第一”信息。
[0022]如圖1、圖2所示,本技術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的優選實施例,包括混凝土基座1、埋設在混凝土基座1中的第一導電環2和環繞混凝土基座1的外側布置的接地網3;第一導電環2與風力發電機組電連接,接地網3與第一導電環2電連接;混凝土基座1的下端固定有多個豎直向下延伸的混凝土錨固樁11,各混凝土錨固樁11繞第一導電環2的周向間隔布置,各混凝土錨固樁11內均埋設有第一導電件111,各第一導電件111的上端均與第一導電環2連接,各第一導電件111 的下端均凸出于對應的混凝土錨固樁11的下端。因此,各第一導電件 111與接地網3共同起到了接地的作用,保證本技術的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的導電性。進一步地,各第一導電件111凸出于對應的混凝土錨固樁11的部分的外側均設有覆銅層,從而保證各第一導電件 111凸出于對應的混凝土錨固樁11的部分的防腐性。
[0023]其中,第一導電環2連接有多個導電柱4,各導電柱4以第一導電環2為中心呈放射狀布置,各導電柱4遠離第一導電環2的一端均與接地網3連接。
[0024]具體的,接地網3包括第二導電環31和環繞第二導電環31的周向間隔布置的多個導電樁32,各導電樁32均上下布置,各導電樁32的上端均與第二導電環31固定連接;各導電樁32遠離第二導電環31 的一端均豎直埋入地中。
[0025]為使得接地網3滿足接地電流熱穩定要求,并且保證設計使用年限內接地結構的腐蝕量要求,進而使得接地網的使用壽命與風力發電機組的設計使用年限相匹配,第二導電環31為鍍銅鋼環,各導電樁32均為鍍銅鋼柱,不僅保證了第二導電環31和導電樁32的防腐性,而且降低了第二導電環31和導電樁32的材料成本。
[0026]由于第一導電環2埋設在混凝土基座1中,因此第一導電環2所處的環境腐蝕性較低,為進一步降低本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的成本,第一導電環2為鍍鋅鋼環。
[0027]本實施例中,各導電柱4的第一端均焊接在第一導電環2的周側,各導電柱4的另一端均穿出混凝土基座1并焊接在接地網3上,各導電柱4均為鍍銅鋼柱。其中,將導電柱4的第一端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座(1)、埋設在所述混凝土基座(1)中的第一導電環(2)和環繞所述混凝土基座(1)的外側布置的接地網(3);所述第一導電環(2)與風力發電機組電連接,所述接地網(3)與所述第一導電環(2)電連接;所述混凝土基座(1)的下端固定有多個豎直向下延伸的混凝土錨固樁(11),各所述混凝土錨固樁(11)繞所述第一導電環(2)的周向間隔布置,各所述混凝土錨固樁(11)內均埋設有第一導電件(111),各所述第一導電件(111)的上端均與所述第一導電環(2)連接,各所述第一導電件(111)的下端均凸出于對應的所述混凝土錨固樁(11)的下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環(2)連接有多個導電柱(4),各所述導電柱(4)以所述第一導電環(2)為中心呈放射狀布置,各所述導電柱(4)遠離所述第一導電環(2)的一端均與所述接地網(3)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用接地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網(3)包括第二導電環(31)和環繞所述第二導電環(31)的周向間隔布置的多個導電樁(32),各所述導電樁(32)均上下布置,各所述導電樁(32)的上端均與所述第二導電環(31)固定連接;各所述導電樁(32)遠離所述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地,程勝利,楊慧,馬明昊,丁楠,易茗,劉哲謙,朱國朋,
申請(專利權)人:華潤電力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