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電氣施工技術領域,且公開了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包括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固定安裝有第一連接架,其中第一連接架之間安裝有轉筒,所述轉筒的表面纏繞有第一連接管,所述第一連接架的前方安裝有氣泵,且氣泵的輸出端與第一連接管的內部相連通,所述轉筒的后方與電機的輸出端相連接。該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通過動力機構和轉向機構配合使用使主體機構平穩運行在管道的拐彎處,并且通過輔助空氣螺旋槳給主體機構轉彎時提供向前的推力,使主體機構與電線在管道拐彎處不影響穿行速度,此外四組履帶同時轉動給主體機構帶來了充足的動力,使主體機構牽引電線的動力與速度皆有效提高。提高。提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電氣施工
,具體為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目前,在建筑電氣施工中,通常在建筑的墻體內部埋設有電纜管,將電線穿過電纜管使電纜管能夠將電線保護在內部,現有技術的做法是將抗拉強度較好的牽引繩穿入電纜管內,在牽引繩尾部連接電線,再將電線牽引至電纜管內。
[0003]目前,由于電纜管在埋設時會存在拐角,牽引繩和電線經過拐角時與管壁的摩擦力增大,不僅使牽引繩和電線很難穿過電纜管的拐彎處,而且還需要外在的工人費力的拉動牽引繩,這個過程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同時在牽引過程中,電線與電纜管內壁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使電線的穿行緩慢,從而增加了電線穿行的整體時間,進一步使施工效率大幅下降。
技術實現思路
[0004]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通過動力機構和轉向機構配合使用使主體機構平穩運行在管道的拐彎處,并且通過輔助空氣螺旋槳給主體機構轉彎時提供向前的推力,使主體機構與電線在管道拐彎處不影響穿行速度,并且四組履帶同時轉動給主體機構帶來了充足的動力,此外通過限位機構的支撐使電線連接處與管壁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使主體機構牽引電線的動力與速度皆有效提高,解決了電線難順滑經過拐角和電線穿行動力不足需要人工拉拽的問題。
[0006]技術方案
[0007]為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包括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固定安裝有第一連接架,其中第一連接架之間安裝有轉筒,所述轉筒的表面纏繞有第一連接管,所述第一連接架的前方安裝有氣泵,且氣泵的輸出端與第一連接管的內部相連通,所述轉筒的后方與電機的輸出端相連接;
[0008]所述第一連接管的右側連接有推動機構,其中推動機構的右側安裝有主體機構,所述主體機構的前后方皆安裝有動力機構,動力機構用于增大主體機構與管道之間的摩擦力,使主體機構對線纜的牽引力增強,所述動力機構之間連接有轉向機構,轉向機構用于改變主體機構和線纜的前進方向。
[0009]優選的,所述主體機構包括第一防護蓋,所述第一防護蓋的上方安裝有螺栓,且螺栓的下方連接有第一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的下方固定有主箱體,其中主箱體的內部開設有凹槽,且凹槽的內壁連接有第二防護蓋,所述主箱體的前后方皆固定有第二連接塊;
[0010]所述主箱體的前后方皆安裝有動力機構,所述動力機構包括支撐桿,所述支撐桿鉸接在主箱體的下方,所述支撐桿的上方通過軸承安裝有軸輪,其中軸輪設置有兩組,兩組
所述軸輪的表面套接有履帶,右側一組所述軸輪的上方連接有副動力盤,且副動力盤的左側連接有第二連接管,所述副動力盤的右側連接有第三連接管,其中第三連接管的右側連接有另一組所述副動力盤,該副動力盤的右側安裝有第四連接管。
[0011]優選的,所述推動機構包括連接頭,所述連接頭的右側安裝有進氣管,該連接頭的左側與第一連接管的末端相互連接,所述進氣管的末端連接有主動力盤,且主動力盤的兩側皆安裝有密封軸承,所述密封軸承的內部安裝有主轉軸,其中主轉軸的表面均勻固定有扇葉,所述扇葉安裝在主動力盤的內部,所述主轉軸的末端安裝有主空氣螺旋槳,該主空氣螺旋槳的表面套接有第二防護圈,所述第二防護圈的下方固定有第二支撐塊,且第二支撐塊固定在主箱體的表面,所述主轉軸的右表面安裝有主齒輪。
[0012]優選的,所述動力機構之間連接有轉向機構,所述轉向機構包括第二連接架,所述第二連接架的內部安裝有滾筒,所述第二連接架與主箱體之間連接有彈簧,所述第二連接架的上下皆鉸接有第一連接桿,其中上方第一連接桿的末端鉸接有第二連接桿,該第二連接桿的一個彎折位置處與主箱體的上方相鉸接,該第二連接桿的另一個彎折位置處鉸接有第三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上方安裝有副動力盤,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下方安裝有軸輪,所述轉向機構還包括第一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固定在主箱體的表面,其中第一限位塊的內部插設有第一連接桿。
[0013]優選的,所述主箱體的左側安裝有輔助動力機構,所述輔助動力機構包括第一支撐塊,所述第一支撐塊固定在主箱體的表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方連接有第一防護圈,該第一防護圈的內部安裝有輔助空氣螺旋槳,所述輔助空氣螺旋槳的右側連接有萬向軟軸,其中萬向軟軸分別貫穿第二連接塊和主箱體的內部并安裝在第一連接桿的下方,所述萬向軟軸的右側連接有第一轉軸,且第一轉軸的表面固定有副齒輪。
[0014]優選的,所述主箱體的下方安裝有限位機構,所述限位機構包括第三連接架,所述第三連接架的下方固定有第四連接架,其中第三連接架和第四連接架皆設置有兩組,所述第四連接架之間安裝有第二轉軸,該第二轉軸的表面套接有滾輪,所述第二轉軸的中心位置處連接有第二限位塊,所述第二限位塊的內部插設有螺桿,且螺桿的末端活動連接有第三限位塊。
[0015]有益效果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0017]1、本專利技術在使用的時候,遇到電纜管內拐彎的位置處時,通過拐角擠壓轉向機構使轉向機構后縮,經過轉向機構相關零件的聯動使兩組履帶向第二連接架的位置偏移,同時對向履帶靠近第二連接架的一側會向外凸出,通過轉向機構與動力機構之間組成的夾角使履帶能更貼合在拐彎處的管道內壁上,使履帶能夠平穩運行在拐彎處的管道內壁上,在轉向機構后縮的同時,通過輔助動力機構內零件的聯動使副齒輪與主齒輪相嚙合,從而使輔助空氣螺旋槳工作,輔助空氣螺旋槳傾斜設置給主體機構轉彎時提供向前的推力,使主體機構與電線在拐彎處穿行時不影響穿行速度,提高了電線的穿行效率。
[0018]2、本專利技術設置有的推動機構,在使用時,本申請通過氣泵產生的氣流作為動力,經過零件的連接與聯動使主空氣螺旋槳工作,主空氣螺旋槳給主體機構一個向前的推力從而加快主體機構和電線的穿行速度,通過將履帶貼合在管壁上,四組履帶同時轉動給主體機
構帶來了充足的動力,并且通過限位機構的支撐使電線連接處與管壁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不僅避免連接處磨損還便于主體機構移動,使主體機構牽引電線的動力與速度皆有效提高,不需要人工在額外拉動牽引繩,操作簡單且穿行速度快。
[0019]3、本專利技術設置有的輸送機構,在使用時,通過氣泵提供動力,通過零件的聯動使主空氣螺旋槳和履帶同步運行,使主體機構運行的穩定性增強,并且最后的氣流通過主體機構內部,將主體機構內的濕氣吹走,避免管道內的濕氣影響零件的使用壽命,通過第一連接管的連接使主體機構能夠牽引的距離大大增加,比人工牽引的距離遠,且操作簡單,此外主體機構不用擔心能源耗盡而停止運行的情況發生,牽引完成后的主體機構與第一連接管之間相互拆卸后,第一連接管能夠通過電機快速收卷,整體操作過程輕松簡單。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包括輸送機構(1),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機構(1)包括底座(11),所述底座(11)的上方固定安裝有第一連接架(12),其中第一連接架(12)之間安裝有轉筒(14),所述轉筒(14)的表面纏繞有第一連接管(15),所述第一連接架(12)的前方安裝有氣泵(13),且氣泵(13)的輸出端與第一連接管(15)的內部相連通,所述轉筒(14)的后方與電機(16)的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管(15)的右側連接有推動機構(7),其中推動機構(7)的右側安裝有主體機構(3),所述主體機構(3)的前后方皆安裝有動力機構(5),動力機構(5)用于增大主體機構(3)與管道之間的摩擦力,使主體機構(3)對線纜的牽引力增強,所述動力機構(5)之間連接有轉向機構(4),轉向機構(4)用于改變主體機構(3)和線纜的前進方向。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機構(3)包括第一防護蓋(31),所述第一防護蓋(31)的上方安裝有螺栓(32),且螺栓(32)的下方連接有第一連接塊(35),所述第一連接塊(35)的下方固定有主箱體(33),其中主箱體(33)的內部開設有凹槽,且凹槽的內壁連接有第二防護蓋(34),所述主箱體(33)的前后方皆固定有第二連接塊(36);所述主箱體(33)的前后方皆安裝有動力機構(5),所述動力機構(5)包括支撐桿(51),所述支撐桿(51)鉸接在主箱體(33)的下方,所述支撐桿(51)的上方通過軸承安裝有軸輪(53),其中軸輪(53)設置有兩組,兩組所述軸輪(53)的表面套接有履帶(52),右側一組所述軸輪(53)的上方連接有副動力盤(55),且副動力盤(55)的左側連接有第二連接管(54),所述副動力盤(55)的右側連接有第三連接管(56),其中第三連接管(56)的右側連接有另一組所述副動力盤(55),該副動力盤(55)的右側安裝有第四連接管(57)。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氣工程管內穿線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機構(7)包括連接頭(71),所述連接頭(71)的右側安裝有進氣管(72),該連接頭(71)的左側與第一連接管(15)的末端相互連接,所述進氣管(72)的末端連接有主動力盤(76),且主動力盤(76)的兩側皆安裝有密封軸承(78),所述密封軸承(78)的內部安裝有主轉軸(77),其中主轉軸(77)的表面均勻固定有扇葉(79),所述扇葉(79)安裝在主動力盤(76)的內部,所述主轉軸(77...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文杰,
申請(專利權)人:徐文杰,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