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及其制備方法,包封劑包括外殼底座與外殼上蓋,所述的外殼底座上設置有凸臺,所述的凸臺上開設有包封槽,所述的外殼上蓋的底部開設有與所述的凸臺相配合的凹槽。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采用簡便的熔融沉積型3D打印成型工藝制備,且可以方便調整材料配比和制劑尺寸規格,能滿足藥物的多種靈活性釋放需求。其在體外釋放時間較長,能較好的避免藥物肝臟首過效應,滿足延長體內藥物吸收的要求,豐富抗菌藥物的包封劑類型。豐富抗菌藥物的包封劑類型。豐富抗菌藥物的包封劑類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及其制備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藥物制劑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0002]3D打印技術是一種通過在計算機控制下逐層沉積材料來構建物理部件或結構,以創建完整實體的增材制造技術。近年來,3D打印技術在個性化制藥領域的研究吸引了人們的廣泛注意,尤其是3D打印左乙拉西坦速釋片的上市使3D打印技術在制藥領域的應用受到了關注和認可。3D打印技術在精密化抑菌藥物制劑和個性化抑菌藥物制劑制備方面已有一些應用嘗試,有效提升了抗菌藥物生物利用度。但基于3D打印技術制備抑菌包封劑藥物的研究還比較少。
[0003]包封劑也稱為膠囊劑,是指藥物或與適宜輔料充填于膠囊殼層而制成的口服固體制劑。依據膠囊殼層的材質,可分為軟、硬膠囊兩種。依據藥物釋放效果,分為緩釋膠囊、控釋膠囊和腸溶膠囊等。膠囊劑是臨床應用廣泛的一類固體劑型,在掩味,改善藥物穩定性,使液體藥物固體化,延緩或定位釋放藥物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但是傳統膠囊制劑也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普遍采用明膠作為外殼材料,這一外殼性能限制了內部填充藥物的性能,不能是水溶液,或者是易揮發水分的藥物,因為易潮解的藥物會破壞膠囊殼。此外,膠囊外殼明膠主要采用動物皮、筋膜等材料制成,容易受動物疾病影響。當暴發動物流感時,這種膠囊制劑就會存在安全隱患。另外一些不良商家借用皮革等廢棄材料熬制成工業明膠取代藥用明膠引起的“毒膠囊”事件也有發生,這為膠囊劑或包封劑的安全問題也敲響了警鐘。因此,采用新型制劑技術制備安全有效的抑菌藥物包封劑是一項十分有前景也很有必要的制劑研究。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旨在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出一種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及其制備方法。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06]一種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包括外殼底座與外殼上蓋,所述的外殼底座上設置有凸臺,所述的凸臺上開設有包封槽,所述的外殼上蓋的底部開設有與所述的凸臺相配合的凹槽。
[0007]進一步,所述的外殼底座的外徑與所述的外殼上蓋的外徑相同,均為W1,所述的凸臺的外徑為W2,所述的外殼底座的外徑與所述的凸臺的外徑之差為W3,所述的凹槽的內徑為W4,所述的外殼上蓋的外徑與所述的凹槽的內徑之差為W5;
[0008]所述的外殼底座的總高度與所述的外殼上蓋的總高度相同,均為H1,所述的凸臺的高度與所述的凹槽的內側高度相同,均為H2。
[0009]進一步,H1?
H2≤H2,H1?
H2=1
?
1.5mm,H2=1.5
?
2.5mm,H1≤4mm;優選的,H1=4,H2=
2.5;優選的,H1=3,H2=1.5。
[0010]進一步,W1>W4>W2>W3>W5,W1=8
?
14mm,1/2W1<W2<3/4W1;優選的,W1=10,W2=7,W3=1.5,W4=8,W5=0.5。
[0011]進一步,所述的包封槽的載藥量為10
?
20mg;所述的包封槽的壁厚為0.3
?
0.7mm。
[0012]進一步,所述的包封劑由重量比為(8
?
15):1:(1
?
2)的水、海藻酸鈉和殼聚糖制成;所述的殼聚糖的脫乙酰度為90
?
100%;所述的包封劑的形狀為圓柱體、正多面體或正棱柱;優選的,所述的包封劑的形狀為正六棱柱。
[0013]一種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14](1)將海藻酸鈉溶于水中,向其中加入殼聚糖粉末,攪拌均勻后得到混合料液;
[0015](2)將所述的混合料液加入到打印機料筒內,固定料筒位置;
[0016](3)確定打印條件后打印包封劑的外殼底座與外殼上蓋,然后進行干燥;
[0017](4)將填充藥物填入包封槽中,將外殼上蓋與外殼底座對接即成。
[0018]進一步,所述的步驟(1)中的水、海藻酸鈉和殼聚糖的重量比為(8
?
15):1:(1
?
2)。
[0019]進一步,所述的步驟(3)中的打印步驟的成型方式為熔融沉積型;所述的步驟(3)中的打印條件為:打印路徑為同心圓型,層高0.3
?
0.50mm,間隙0.6
?
1.00mm,針頭直徑0.3
?
0.50mm,打印溫度為25
?
30℃,打印速率8
?
12mm/s,氣體壓強30
?
70psi。
[0020]進一步,所述的步驟(4)中的填充藥物為穿心蓮內酯、苦參、黃連、黃芩、連翹或蒲公英中的至少一種。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優勢:
[0021]本專利技術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采用簡便的熔融沉積型3D打印成型工藝制備,且可以方便調整材料配比和制劑尺寸規格,能滿足藥物的多種靈活性釋放需求。其在體外釋放時間較長,能較好的避免藥物肝臟首過效應,滿足延長體內藥物吸收的要求,豐富抗菌藥物的包封劑類型。
[0022]本專利技術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支持多種抑菌活性藥物制備,且藥物的釋放速率可通過制造工藝參數輕松調控,具有適口性良好,掩味效果好的優勢。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的示意圖;
[0024]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外殼底座的示意圖:2
?
A為圓柱體型外殼底座,2
?
B為正方體型外殼底座,2
?
C為正六棱柱型外殼底座;
[0025]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外殼上蓋的示意圖:3
?
A為圓柱體型外殼上蓋,3
?
B為正方體型外殼上蓋,3
?
C為正六棱柱型外殼上蓋。
[0026]圖4為三種載藥量的包封劑的體外溶出曲線圖;
[0027]圖5為三種載藥量的包封劑的體外抑菌率效果圖。
[0028]附圖標記說明:
[0029]1、外殼底座;2、外殼上蓋;3、凸臺;4、包封槽;5、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30]除有定義外,以下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術語具有與本專利技術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普遍理解的相同含義。以下實施例中所用的試驗試劑,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生化試劑;所述
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
[0031]下面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
[0032]實施例1包封劑配方的優化
[0033]分別將2.00g殼聚糖粉末(脫乙酰度為≥90%)加入到用10.0mL的水溶解的1.00g海藻酸鈉(質量分數為98%)溶液中,并攪拌均勻,加入到打印機料筒內,固定好料筒位置。按照預先設定好的參數:包封劑外徑(W1)分別為:10m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底座與外殼上蓋,所述的外殼底座上設置有凸臺,所述的凸臺上開設有包封槽,所述的外殼上蓋的底部開設有與所述的凸臺相配合的凹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殼底座的外徑與所述的外殼上蓋的外徑相同,均為W1,所述的凸臺的外徑為W2,所述的外殼底座的外徑與所述的凸臺的外徑之差為W3,所述的凹槽的內徑為W4,所述的外殼上蓋的外徑與所述的凹槽的內徑之差為W5;所述的外殼底座的總高度與所述的外殼上蓋的總高度相同,均為H1,所述的凸臺的高度與所述的凹槽的內側高度相同,均為H2。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其特征在于:H1?
H2≤H2,H1?
H2=1
?
1.5mm,H2=1.5
?
2.5mm,H1≤4mm;優選的,H1=4,H2=2.5;優選的,H1=3,H2=1.5。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其特征在于:W1>W4>W2>W3>W5,W1=8
?
14mm,1/2W1<W2<3/4W1;優選的,W1=10,W2=7,W3=1.5,W4=8,W5=0.5。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封槽的載藥量為10
?
20mg;所述的包封槽的壁厚為0.3
?
0.7mm。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抑菌掩味緩釋包封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封劑由重量比為(8
?
15):1:(1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海霞,李永圓,陳晨,李正,
申請(專利權)人: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