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管路連接結構及空調系統,管路連接結構包括本體、管接頭、封蓋和多個子接管,本體具有內腔,內腔的相對兩端分別具有小開口和大開口,小開口的流通面積小于大開口的流通面積,管接頭和小開口連通,封蓋的至少部分設置在大開口處,封蓋具有多個均和內腔連通的連接孔,多個子接管和多個連接孔一一對應連通,子接管的流通面積小于小開口的流通面積。在該方案中,本體具有內腔,管接頭和子接管分別和混合腔的兩端連通,這樣流體無論從管接頭進入還是從子接管進入,均要進入到內腔中,流體在內腔混合后再輸出,這樣輸出的流體混合比較均勻,提高了分離或集流效果。提高了分離或集流效果。提高了分離或集流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管路連接結構及空調系統
[0001]本技術涉及管路連接結構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管路連接結構及空調系統。
技術介紹
[0002]在空調系統中,通過冷媒的循環實現制冷或制熱,在一些位置需要對冷媒分流或集流,例如在換熱器的入口需要對冷媒分流,在換熱器的出口需要對冷媒集流。
[0003]現有技術中,在需要冷媒分流或集流的位置安裝有管路連接結構(分流器或集流器),通過管路連接結構實現冷媒的分流或集流。現有的管路連接結構通常是一個直徑較大的管接頭直接連接幾個直徑較小的子接管,根據冷媒的流動方向實現分流或集流。但此種結構過于簡單,冷媒在通過管路連接結構后,分流和集流效果差。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管路連接結構及空調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管路連接結構分流和集流效果差的問題。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管路連接結構,包括本體、管接頭、封蓋和多個子接管,本體具有內腔,內腔的相對兩端分別具有小開口和大開口,小開口的流通面積小于大開口的流通面積,管接頭和小開口連通,封蓋的至少部分設置在大開口處,封蓋具有多個均和內腔連通的連接孔,多個子接管和多個連接孔一一對應連通,子接管的流通面積小于小開口的流通面積。
[0006]進一步地,本體包括依次連接的連接筒段、過渡筒段和底壁,連接筒段和封蓋連接,過渡筒段的內表面為曲面,小開口位于底壁;其中,封蓋、過渡筒段和底壁之間的區域形成混合腔。
[0007]進一步地,本體為回轉體,底壁的內表面和本體的軸線之間的夾角為A,80
°
≤A≤100
°
。
[0008]進一步地,封蓋為板狀結構,在本體的軸向上,封蓋的下端面和底壁的內壁之間的距離為L,L≤10mm。
[0009]或者,本體包括連接筒段和錐形筒段,連接筒段和封蓋連接,錐形筒段直徑大的一端和連接筒段連接,小開口位于錐形筒段直徑小的一端,封蓋和錐形筒段之間的區域形成混合腔。
[0010]進一步地,錐形筒段的內表面為錐形面,錐形面的錐角小于180
°
。
[0011]進一步地,管接頭和多個子接管的軸線均平行;在垂直于子接管的投影面上,多個子接管的中心位于同一個中心圓上,中心圓的直徑為D1;管接頭的內徑為D2,D2<D1。
[0012]進一步地,多個子接管沿中心圓均勻分布,中心圓和管接頭同軸設置。
[0013]進一步地,本體和管接頭為一體結構,本體和管接頭的連接處圓弧過渡;管路連接結構還包括套管,套管和管接頭固定連接。
[0014]進一步地,封蓋的外周面和本體的內壁固定連接且密封設置,子接管的外壁和連接孔的內壁固定連接且密封設置。
[0015]進一步地,本體、管接頭和封蓋的材料為不銹鋼,子接管的材料為不銹鋼或銅合金或鋁合金,套管的材料為不銹鋼或銅合金或鋁合金。
[0016]根據本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系統,空調系統包括上述的管路連接結構。
[0017]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管路連接結構,包括本體、管接頭、封蓋和多個子接管,本體具有內腔,內腔的相對兩端分別具有小開口和大開口,小開口的流通面積小于大開口的流通面積,管接頭和小開口連通,封蓋的至少部分設置在大開口處,封蓋具有多個均和內腔連通的連接孔,多個子接管和多個連接孔一一對應連通,子接管的流通面積小于小開口的流通面積。在該方案中,本體具有內腔,管接頭和子接管分別和混合腔的兩端連通,這樣流體無論從管接頭進入還是從子接管進入,均要進入到內腔中,流體在內腔混合后再輸出,這樣輸出的流體混合比較均勻,提高了分離或集流效果。
附圖說明
[0018]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9]圖1示出了本技術的實施例一提供的管路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0020]圖2示出了圖1中的管路連接結構的剖視圖;
[0021]圖3示出了圖2中的本體和管接頭的示意圖;
[0022]圖4示出了圖2中的封蓋的示意圖;
[0023]圖5示出了本技術的實施例二提供的管路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0024]圖6示出了圖5的俯視圖;
[0025]圖7示出了圖6中的本體和管接頭的示意圖。
[0026]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0027]10、本體;11、混合腔;12、連接筒段;13、過渡筒段;14、底壁;15、錐形筒段;20、管接頭;30、封蓋;31、連接孔;40、子接管;50、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技術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9]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管路連接結構,包括本體10、管接頭20、封蓋30和多個子接管40,就本體10單獨而言,本體10具有內腔,內腔的相對兩端分別具有小開口和大開口,小開口的流通面積小于大開口的流通面積,管接頭20和小開口連通,封蓋30的至少部分設置在大開口處,封蓋30的外周面與本體10的內壁之間可以密封設置,封蓋30具有多個均和內
腔連通的連接孔31,多個子接管40和多個連接孔31一一對應連通,子接管40的流通面積小于小開口的流通面積。在本實施例中,本體10和管接頭20為一體加工成型,當然作為其他實施方式,本體10和管接頭20也可以為分體結構。
[0030]在該方案中,本體10具有內腔,管接頭20和子接管40分別和內腔的兩端連通,這樣流體無論從管接頭20進入還是從子接管40進入,均要進入到內腔中,流體在內腔混合后再從子接管40或管接頭20輸出,這樣輸出的流體混合比較均勻,提高了分離或集流效果。
[0031]如圖1至圖4所示,在實施例一中,本體10包括依次連接的連接筒段12、過渡筒段13和底壁14,連接筒段12和封蓋30連接,過渡筒段13的內表面為曲面,小開口位于底壁14;其中,封蓋30、過渡筒段13和底壁14之間的區域形成混合腔11。這樣流體在進入到混合腔11之后有更好的混合效果。
[0032]例如,該管路連接結構作為分流器使用,包含氣態和液態的冷媒從管接頭20進入混合腔11,大部分冷媒進入混合腔11后會與封蓋30接觸,封蓋30阻礙冷媒流動,冷媒經過封蓋30的反射后朝向底壁14流動,然后再經過底壁14的反射后,最終冷媒通過多個子接管40輸出。即本方案中從管接頭20進入的冷媒不會直接從子接管40輸出,氣態和液態冷媒進入混合腔11后會與混合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管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10)、管接頭(20)、封蓋(30)和多個子接管(40),所述本體(10)具有內腔,所述內腔的相對兩端分別具有小開口和大開口,所述小開口的流通面積小于所述大開口的流通面積,所述管接頭(20)和所述小開口連通,所述封蓋(30)的至少部分設置在所述大開口處,所述封蓋(30)具有多個均和所述內腔連通的連接孔(31),多個所述子接管(40)和多個所述連接孔(31)一一對應連通,所述子接管(40)的流通面積小于所述小開口的流通面積。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10)包括依次連接的連接筒段(12)、過渡筒段(13)和底壁(14),所述連接筒段(12)和所述封蓋(30)連接,所述過渡筒段(13)的內表面為曲面,所述小開口位于所述底壁(14);其中,所述封蓋(30)、所述過渡筒段(13)和所述底壁(14)之間的區域形成混合腔(11)。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10)為回轉體,所述底壁(14)的內表面和所述本體(10)的軸線之間的夾角為A,80
°
≤A≤100
°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蓋(30)為板狀結構,在所述本體(10)的軸向上,所述封蓋(30)的下端面和所述底壁(14)的內壁之間的距離為L,L≤10mm。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10)包括連接筒段(12)和錐形筒段(15),所述連接筒段(12)和所述封蓋(30)連接,所述錐形筒段(15)直徑大的一端和所述連接筒段(12)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文杰,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盾安禾田金屬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