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漏水的泡茶杯,涉及泡茶杯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杯身和茶水分離機構,所述杯身的上部螺紋套接有杯蓋,所述茶水分離機構密封卡放在杯身內側的下部,所述杯身的底部螺紋套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通過連接部轉動連接有活動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將茶水分離機構卡放在杯身的內部,并通過密封圈進行密封,能夠實現茶水分離,并能夠方便人員對茶水分離機構取出清理,使得人員對該茶水分離杯的體驗效果更好,同時茶水分離機構內部的導柱與底座上的活動柱之間采用磁性連接的方式進行連接,整體的結構更加的簡潔,能夠方便生產加工人員對該旋轉式茶水分離杯進行生產加工。式茶水分離杯進行生產加工。式茶水分離杯進行生產加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漏水的泡茶杯
[0001]本技術屬于泡茶杯
,特別是涉及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漏水的泡茶杯。
技術介紹
[0002]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熱愛飲用茶葉水,茶葉水不僅具有香甜的味道而且對人體健康具有許多好處,傳統的方式是直接將茶葉放入杯中進行泡茶,這種方式會使得茶水越來越淡,無法較多的飲用到喜歡的濃度,為了改變這一問題,市面上出現了旋轉式茶水分離杯,能夠實現茶水分離,較好的解決上述問題,但茶水分離杯內部的茶倉不方便取出清理,且茶水分離件的結構復雜,不便加工,如果茶倉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清理,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進的技術,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4]本技術為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漏水的泡茶杯,包括杯身和茶水分離機構,所述杯身的上部螺紋套接有杯蓋,所述茶水分離機構密封卡放在杯身內側的下部,所述杯身的底部螺紋套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通過連接部轉動連接有活動座。
[0005]優選的,所述茶水分離機構包括分離套,所述分離套的外部套接有密封圈,所述分離套的內部水平固定連接有濾網,所述濾網套接固定在導套上,所述導套的內部活動連接有導柱,所述導柱的上端水平固定連接有分隔板,所述導柱的下端內嵌固定有上磁塊。
[0006]優選的,所述分離套的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環形凹槽,所述密封圈卡放在環形凹槽內。
[0007]優選的,所述導套的內部開設有滑槽,所述導柱上設置有滑塊,且滑塊沿滑槽滑動。
[0008]優選的,所述分離套和分隔板的截面均為圓形,且分隔板位于分離套的正上方,所述分隔板的外徑大于分離套的內徑。
[0009]優選的,所述底座的內部開設有滑腔,所述底座內滑動連接有活動柱,所述活動柱的上端內嵌固定有下磁塊,且下磁塊與導柱內的上磁塊磁性連接,所述底座頂部的中心位置處豎直固定有螺桿。
[0010]優選的,所述活動柱的下端設置有凸塊,且凸塊沿滑腔滑動,所述螺桿的上端螺紋旋入凸塊底部開設的螺紋槽內。
[0011]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術通過在杯身的內部卡放茶水分離機構,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將茶水分離機構取出清理時,能夠快速的將茶水分離機構整個從杯身的內部取出,方便人員對茶水分離機構進行清理,使用效果較好。
[0013]2、本技術通過在茶水分離機構的外壁上套設密封圈,能夠對茶水分離機構外
壁與杯身內壁之間的間隙進行有效的密封,能夠實現茶水分離,并能夠方便茶水分離機構取出清理,同時導柱與活動柱之間采用磁性連接的方式進行連接,結構更加簡潔,便于生產加工。
[0014]當然,實施本技術的任一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優點。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圖;
[0017]圖2為本技術中茶水分離機構的內部結構圖;
[0018]圖3為本技術中底座的內部結構圖。
[0019]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杯身;2、杯蓋;3、茶水分離機構;31、分離套;32、密封圈;33、環形凹槽;34、濾網;35、導套;36、導柱;37、分隔板;38、滑塊;39、滑槽;310、上磁塊;4、底座;41、滑腔;42、活動柱;43、下磁塊;44、凸塊;45、螺紋槽;46、連接部;5、活動座;51、螺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2]請參閱圖1
?
3所示,本技術為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漏水的泡茶杯,包括杯身1和茶水分離機構3,杯身1的上部螺紋套接有杯蓋2,杯蓋 2用于將杯身1的頂部進行密封,茶水分離機構3密封卡放在杯身1內側的下部,杯身1的底部螺紋套接有底座4,底座4的底部通過連接部46轉動連接有活動座5,活動座5上設置有與連接部46配合的結構,能夠實現活動座5與底座4的穩定連接,并能夠使活動座5實現自由轉動。
[0023]茶水分離機構3包括分離套31,分離套31的外部套接有密封圈32,分離套31的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環形凹槽33,密封圈32卡放在環形凹槽 33內,密封圈32的設置,使得茶水分離機構3內部能夠與杯身1的內部實現有效的分離,實現茶水分離機構3內部茶倉的密封,分離套31的內部水平固定連接有濾網34,濾網34用于過濾茶葉,避免茶葉進入杯身1內,同時能夠對導套35進行支撐,濾網34套接固定在導套35上,導套35的內部活動連接有導柱36,導柱36的上端水平固定連接有分隔板37,導套35 的內部開設有滑槽39,導柱36上設置有滑塊38,且滑塊38沿滑槽39滑動,使得導柱36能夠沿著導套35上下移動,帶動分隔板37上下移動,實現茶倉的開啟與關閉,分離套31和分隔板37的截面均為圓形,且分隔板 37位于分離套31的正上方,分隔板37的外徑大于分離套31的內徑,通過分隔板37能夠將茶倉有效的密封,實現茶水分離,導柱36的下端內嵌固定有上磁塊310。
[0024]底座4的內部開設有滑腔41,底座4內滑動連接有活動柱42,活動柱 42的下端設置
有凸塊44,且凸塊44沿滑腔41滑動,使得活動柱42能夠沿著底座4上下移動,進而能夠推動導柱36上下移動,活動柱42的上端內嵌固定有下磁塊43,且下磁塊43與導柱36內的上磁塊310磁性連接,上磁塊310與下磁塊43之間的磁性吸附力小于茶水分離機構3與杯身1內壁的摩擦力,當底座4從杯身1底部旋下時,對茶水分離機構3不會造成影響,底座4頂部的中心位置處豎直固定有螺桿51,螺桿51的上端螺紋旋入凸塊44底部開設的螺紋槽45內,通過轉動活動座5帶動螺桿51轉動,能夠帶動活動柱42上下移動。
[0025]工作原理:使用時,將底座4從杯身1的底部旋下,并向茶水分離機構3內的茶倉內投入適量的茶葉,再將底座4旋緊在杯身1的底部,接著將杯蓋2打開,并向杯身1的內部加入適量的熱水,再旋上杯蓋2密封,此時手動旋動活動座5,活動座5轉動能夠帶動螺桿51轉動,螺桿51轉動能夠帶動活動柱42向上移動,活動柱42向上移動,能夠帶動導柱36向上移動,將分隔板37向上頂起,此時杯身1內的水能夠流入茶水分離機構3 內的茶倉中,一段時間后,將杯身1倒立,此時茶水會再次回流至杯身1 內,而茶葉在濾網34的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漏水的泡茶杯,包括杯身(1)和茶水分離機構(3),其特征在于:所述杯身(1)的上部螺紋套接有杯蓋(2),所述茶水分離機構(3)密封卡放在杯身(1)內側的下部,所述杯身(1)的底部螺紋套接有底座(4),所述底座(4)的底部通過連接部(46)轉動連接有活動座(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漏水的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水分離機構(3)包括分離套(31),所述分離套(31)的外部套接有密封圈(32),所述分離套(31)的內部水平固定連接有濾網(34),所述濾網(34)套接固定在導套(35)上,所述導套(35)的內部活動連接有導柱(36),所述導柱(36)的上端水平固定連接有分隔板(37),所述導柱(36)的下端內嵌固定有上磁塊(31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漏水的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離套(31)的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環形凹槽(33),所述密封圈(32)卡放在環形凹槽(33)內。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底部茶水倉可旋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文奎,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茶之戀杯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