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建筑光伏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透光雙面發電薄膜太陽能組件,包括前板玻璃,所述前板玻璃上包括呈條紋狀且交錯分布的透光區和薄膜電池膜層區,所述透光區的透光比例為20%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透光雙面發電薄膜太陽能組件
[0001]本技術屬于建筑光伏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透光雙面發電薄膜太陽能組件。
技術介紹
[0002]目前市面上的薄膜電池都為單面發電,為提高薄膜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技術了雙面可受光發電的薄膜電池;在BIPV應用中,薄膜電池雙面發電有一定優勢。在透光幕墻的光伏組件,室外面可以發電,室內面也可以利用透過的光線進行發電,提高了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為實現碳中和,也促使我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國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的長期發展規劃,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國家支持的重點領域之一,光伏發電與建筑相結合可以有效的減少建筑能耗,光伏發電與建筑結合可就地安裝,就地發電,就地上網,光伏發電與建筑結合安裝在屋頂或屋面上,不需要額外的占用土地,節省土地資源。在國家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下,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越來越普及,透光型光伏組件,有一定的透光效果,可滿足室內采光,透光組件可安裝與建筑幕墻,既能發電又具有建材的功能;
[0003]目前市面上的晶硅光伏組件,大都通過增大電池芯片的排布達到一定的透光效果,相對與薄膜電池,薄膜電池的透光更均勻,更美觀,安裝于建筑立面可均勻透光,符合建筑美學。薄膜電池做到一定的透光效果,也會損失一些發電功率,為了減少發電損失是電池組件有更高的發電效益,技術了雙面薄膜電池,薄膜電池安裝于立面建筑,建筑外立面電池正常發電,同時透過的光線,薄膜電池背面也可以吸收光線進行發電,達到了提高光電轉換效率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0004]為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技術提供一種透光雙面發電薄膜太陽能組件,其包括前板玻璃,所述前板玻璃上包括呈條紋狀且交錯分布的透光區和薄膜電池膜層區,所述透光區的透光比例為20%
?
60%,所述薄膜電池膜層區包括導電膜層,所述導電膜層正面為受光面,背面為背光面,所述背光面鍍有透明納米導電膜。
[0005]在電池背面鍍有透明納米導電膜,雙面都可以吸收光進行發電。
[0006]進一步,所述導電膜層為碲化鎘薄膜電池,所述碲化鎘薄膜電池的背光面鍍有的透明納米導電膜包括從內到外的ZnTe薄膜層、MoN薄膜層、TCO薄膜層。
[0007]進一步,導電膜層為銅銦鎵硒電池或非晶硅電池或鈣鈦礦電池,對應的背光面鍍有的透明納米導電膜包括從內到外的MoN薄膜層、TCO薄膜層。
[0008]進一步,所述ZnTe薄膜層的厚度為5~60nm。
[0009]進一步,所述ZnTe薄膜層的厚度為20nm。
[0010]進一步,MoN薄膜層的厚度為5~60nm,所述TCO薄膜層的厚度為50~600nm。
[0011]進一步,MoN薄膜層的厚度為20nm,所述TCO薄膜層的厚度為400nm。
[0012]其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13]步驟1.碲化鎘薄膜電池背面的金屬電極選用透明的納米薄膜導電材料,碲化鎘受
光面正常發電,薄膜電池背面也可以吸收光線進行發電,背面透明納米金屬電極包括從內到外的ZnTe薄膜層,MoN薄膜層,TCO薄膜層;
[0014]步驟2.在完成薄膜電池芯片鍍膜后,使用激光刻劃的方式對薄膜電池進行透光加工,激光按一定比例刻劃掉一部分膜層,達到均勻透光的效果,優選的透光比例為20%
?
60%透光,激光刻劃為細線條狀,膜層與透光區間隔分布,實現均勻透光的效果。
[0015]在步驟1中,碲化鎘薄膜電池還可以替換為鈣鈦礦電池,非晶硅電池,銅銦鎵硒電池,由于薄膜電池特性不一樣,功函數不同,需要背接觸層不一樣,導電膜層為銅銦鎵硒電池或非晶硅電池或鈣鈦礦電池,對應的背光面鍍有的透明納米導電膜包括從內到外的MoN薄膜層、TCO薄膜層。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0017]本技術在電池背面鍍有透明納米導電膜,雙面都可以吸收光進行發電。雙面發電薄膜電池制作成均勻透光的效果,薄膜電池組件可應用于BIPV光伏建筑,組件可安裝于立面幕墻,即能發電,也滿足采光要求,背面透明導電膜包括ZnTe薄膜層,MoN薄膜層,TCO薄膜層,透明導電膜層透光率達到80%以上,薄膜電池有優異的弱光效應,雙面都可受光發電,可實現背面鍍透明導電膜結構的電池包括碲化鎘電池,鈣鈦礦電池,非晶硅電池,銅銦鎵硒電池。雙面發電薄膜電池可制作成均勻透光,在立面幕墻應用中,透光的光線薄膜電池背面可吸收光進行發電。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技術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了便于理解本技術,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技術進行更全面的描述。本技術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技術的公開內容更加透徹全面。
[0021]如圖1
?
2所示,一種透光雙面發電薄膜太陽能組件,其包括前板玻璃1,所述前板玻璃1上包括呈條紋狀且交錯分布的透光區2和薄膜電池膜層區3,所述透光區2的透光比例為20%
?
60%,所述透光區2是在完成薄膜電池芯片鍍膜后,使用激光刻劃的方式對薄膜電池進行透光加工,激光按一定比例刻劃掉一部分膜層,達到均勻透光的效果,激光刻劃為細線條狀,膜層與透光區2間隔分布,實現均勻透光的效果。所述薄膜電池膜層區3包括導電膜層31,所述導電膜層31正面為受光面,背面為背光面,所述背光面鍍有透明納米導電膜。在電池背面鍍有透明納米導電膜,雙面都可以吸收光進行發電,雙面發電薄膜電池制作成均勻透光的效果,薄膜電池組件可應用于BIPV光伏建筑,組件可安裝于立面幕墻,即能發電,也滿足采光要求。所述導電膜層31包括碲化鎘薄膜電池或銅銦鎵硒電池或非晶硅電池或鈣鈦礦電池,由于薄膜電池特性不一樣,功函數不同,需要背接觸層不一樣,所述碲化鎘薄膜電池的背光面鍍有的透明納米導電膜包括從內到外的ZnTe薄膜層32、MoN薄膜層33、TCO薄膜層34。導電膜層31為銅銦鎵硒電池或非晶硅電池或鈣鈦礦電池,對應的背光面鍍有的透明納米導電膜包括從內到外的MoN薄膜層33、TCO薄膜層34。
[0022]其中,所述ZnTe薄膜層32的厚度為5~60nm,MoN薄膜層33的厚度為5~60nm,所述TCO薄膜層34的厚度為50~600nm。
[0023]優選的,所述ZnTe薄膜層32的厚度為20nm,MoN薄膜層33的厚度為20nm,所述TCO薄膜層34的厚度為400nm。
[0024]其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25]步驟1.碲化鎘薄膜電池背面的金屬電極選用透明的納米薄膜導電材料,碲化鎘受光面正常發電,薄膜電池背面也可以吸收光線進行發電,背面透明納米金屬電極包括從內到外的ZnTe薄膜層32,MoN薄膜層33,TCO薄膜層34;
[0026]步驟2. 在完成薄膜電池芯片鍍膜后,使用激光刻劃的方式對薄膜電池進行透光加工,激光按一定比例刻劃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透光雙面發電薄膜太陽能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板玻璃,所述前板玻璃上包括呈條紋狀且交錯分布的透光區和薄膜電池膜層區,所述透光區的透光比例為20%
?
60%,所述薄膜電池膜層區包括導電膜層,所述導電膜層正面為受光面,背面為背光面,所述背光面鍍有透明納米導電膜。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透光雙面發電薄膜太陽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膜層為碲化鎘薄膜電池,所述碲化鎘薄膜電池的背光面鍍有的透明納米導電膜包括從內到外的ZnTe薄膜層、MoN薄膜層、TCO薄膜層。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透光雙面發電薄膜太陽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膜層為銅銦鎵硒電池或非晶硅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梅芳,陶奎任,王大鵬,周鵬華,
申請(專利權)人:河南宸亞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