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電力設備的外側表面設有散熱結構;散熱結構包括上通氣孔、下通氣口和排水件;上通氣孔和下通氣口之間通過通氣管道相連通,且分別連通電力設備的內部和外部;排水件位于通氣管道內并形成用于引導水流流出下通氣口的傾斜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利用帶有上通氣孔、下通氣口和通氣管道來流通電力設備內外的空氣,實現散熱,可有效防止水流進電力設備內部,通過在通氣管道內部設置排水件,可將滯留在通氣管道內的水導出下通氣口,從而使得電力設備在具有良好散熱效果的同時還能夠防水。同時還能夠防水。同時還能夠防水。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
[0001]本技術涉及變電站散熱維護
,特別涉及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
技術介紹
[0002]變壓器是電力系統中電能傳輸過程的重要電力設備。隨著城市發展的規劃建設,變電站也越來越多被設置在地下或是半地下部分,也就是地埋式變電站。
[0003]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地埋式變電站中電力設備在使用的時候需要進行散熱。地埋式變電站的散熱孔是直接暴露在外的,導致雨水很容易進入到變電站內部,從而影響變電站內部電力設備的使用壽命。
[0004]因此,如何讓地埋式變電站兼顧散熱和防水兩種功能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使得電力設備既能散熱又可防水。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7]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所述電力設備的外側表面設有散熱結構;
[0008]所述散熱結構包括上通氣孔、下通氣口和排水件;
[0009]所述上通氣孔和下通氣口之間通過通氣管道相連通,且分別連通所述電力設備的內部和外部;
[0010]所述排水件位于所述通氣管道內并形成用于引導水流流出所述下通氣口的傾斜面。
[0011]進一步地,所述散熱結構為兩個以上。
[0012]進一步地,還包括空氣過濾裝置;
[0013]所述空氣過濾裝置設于所述電力設備內對應所述上通氣孔的位置。
[0014]進一步地,所述空氣過濾裝置包括驅動裝置、過濾網板、第一彈簧、擋塊和集塵盒;
[0015]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以及所述擋塊均固定于所述集塵盒內底部,
[0016]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水平朝向所述擋塊設置,且與所述過濾網板的底部可拆卸連接;
[0017]所述過濾網板的頂部固定在所述電力設備內;
[0018]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過濾網板相連,用于控制所述過濾網板發生抖動。
[0019]進一步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牽引件和風動旗;
[0020]所述風動旗設置于所述電力設備的外部;
[0021]所述風動旗的旗面通過所述牽引件連接所述過濾網板。
[0022]進一步地,所述牽引件包括拉繩和小球;
[0023]所述過濾網板上設有通孔;
[0024]所述拉繩的一端與所述風動旗的旗面相連,且另一端穿過所述通孔并與所述小球
固定連接;
[0025]所述小球的直徑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徑。
[0026]進一步地,所述空氣過濾裝置還包括載物臺;
[0027]所述集塵盒位于所述載物臺上的,且外部設置有把手;
[0028]所述把手與所述載物臺可拆卸連接。
[0029]進一步地,所述空氣過濾裝置還包括限位塊、第二彈簧和操作桿;
[0030]所述載物臺上對應所述把手的位置可上下轉動地設有一立柱;
[0031]所述立柱和所述把手上分別設有安裝槽和限位槽,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裝槽內,且另一端與所述限位塊相連,所述第二彈簧用于推動所述限位塊移動并落入所述限位槽內;
[0032]所述立柱的側壁上設有連通所述安裝槽的操作孔;
[0033]所述操作桿一端與所述限位塊固定連接,且另一端穿出所述操作孔設置;
[0034]所述操作桿帶動所述限位塊移并脫出所述限位槽。
[0035]進一步地,所述載物臺包括底板和第三彈簧;
[0036]所述第三彈簧豎立固定于所述電力設備內,所述底板設置于所述第三彈簧上;
[0037]所述集塵盒均位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立柱可上下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底板上。
[0038]進一步地,所述載物臺包括限位桿;
[0039]所述限位桿豎立固定于所述電力設備內;
[0040]所述底板可滑動地套設于所述限位桿上。
[0041]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利用帶有上通氣孔、下通氣口和通氣管道來流通電力設備內外的空氣,實現散熱,可有效防止水流進電力設備內部,通過在通氣管道內部設置排水件,可將滯留在通氣管道內的水導出下通氣口,從而使得電力設備在具有良好散熱效果的同時還能夠防水。
附圖說明
[0042]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43]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涉及的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0044]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涉及的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的部分結構放大圖;
[0045]圖4為圖3中A處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0046]標號說明:
[0047]1、電力設備;2、排水件;3、通氣管道;4、上通氣孔;5、下通氣口;6、過濾網板;7、第一彈簧;8、擋塊;9、集塵盒;10、牽引件;11、風動旗;12、通孔;13、載物臺;14、把手;15、立柱;16、限位塊;17、第二彈簧;18、操作桿;19、安裝槽;20、限位槽;21、操作孔;22、限位桿;
[0048]101、拉繩;102、小球;
[0049]131、底板;132、第三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50]為詳細說明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0051]請參照圖1至圖4,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所述電力設備1的外側表面設有散熱結構;
[0052]所述散熱結構包括上通氣孔4、下通氣口5和排水件2;
[0053]所述上通氣孔4和下通氣口5之間通過通氣管道3相連通,且分別連通所述電力設備1的內部和外部;
[0054]所述排水件2位于所述通氣管道3內并形成用于引導水流流出所述下通氣口5的傾斜面。
[0055]從上述描述可知,本技術的專利技術點在于:利用上通氣孔4、下通氣口5和通氣管道3來流通電力設備1內外的空氣,實現散熱,可有效防止水流進電力設備1內部,通過在通氣管道3內部設置排水件2,可將滯留在通氣管道3內的水導出下通氣口5,從而使得電力設備1在具有良好散熱效果的同時還能夠防水。
[0056]進一步地,所述散熱結構為兩個以上。
[0057]從上述描述可知,在電力設備1上設置多個散熱結構,從而增加空氣流通量,顯著提升散熱效果。
[0058]進一步地,還包括空氣過濾裝置;
[0059]所述空氣過濾裝置設于所述電力設備1內對應所述上通氣孔4的位置。
[0060]從上述描述可知,在電力設備1內部設置空氣過濾裝置,可過濾從散熱孔處流進的空氣,從而維持電力設備1內部潔凈,保障設備正常運行。
[0061]進一步地,所述空氣過濾裝置包括驅動裝置、過濾網板6、第一彈簧7、擋塊8和集塵盒9;
[0062]所述第一彈簧7的一端以及所述擋塊8均固定于所述集塵盒9內底部,
[0063]所述第一彈簧7的另一端水平朝向所述擋塊8設置,且與所述過濾網板6的底部可拆卸連接;
[00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力設備的外側表面設有散熱結構;所述散熱結構包括上通氣孔、下通氣口和排水件;所述上通氣孔和下通氣口之間通過通氣管道相連通,且分別連通所述電力設備的內部和外部;所述排水件位于所述通氣管道內并形成用于引導水流流出所述下通氣口的傾斜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結構為兩個以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空氣過濾裝置;所述空氣過濾裝置設于所述電力設備內對應所述上通氣孔的位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過濾裝置包括驅動裝置、過濾網板、第一彈簧、擋塊和集塵盒;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以及所述擋塊均固定于所述集塵盒內底部,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水平朝向所述擋塊設置,且與所述過濾網板的底部可拆卸連接;所述過濾網板的頂部固定在所述電力設備內;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過濾網板相連,用于控制所述過濾網板發生抖動。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牽引件和風動旗;所述風動旗設置于所述電力設備的外部;所述風動旗的旗面通過所述牽引件連接所述過濾網板。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變電站電力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件包括拉繩和小球;所述過濾網板上設有通孔;所述拉繩的一端與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龍杰,林培玲,鄭依秋,梁超泳,林煒,洪偉成,邱碧丹,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