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熱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包括真空腔室、下驅動裝置、上驅動裝置、下壓頭及上壓頭,其中真空腔室包括框架及設置于框架內的上腔室和下腔室,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間通過中孔連通,下驅動裝置設置于下腔室內,下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下壓頭連接,上驅動裝置設置于上腔室內,上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上壓頭連接,上壓頭、中孔及下壓頭依次同軸設置,上驅動裝置和下驅動裝置分別用于驅動上壓頭和下壓頭進行升降,上壓頭和下壓頭協同完成容置于中孔內永磁材料的擠壓成環工藝。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高溫成型過程采用伺服電機驅動,具有小型化、成本低、便于維修和保養的優勢,適用于小型構件的成型擠壓工藝。適用于小型構件的成型擠壓工藝。適用于小型構件的成型擠壓工藝。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
[0001]本技術屬于熱加工
,特別涉及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粉末高溫合金是為了解決高溫合金化造成的凝固偏析和變形困難而發展起來的環型材料。高溫合金具有耐高溫、高強韌性和低裂紋擴展速率等綜合性能優異的優點,是制造高性能、高可靠性、長壽命部件的首選材料。但是,高溫合金一般對溫度及其敏感,加工窗口窄,屬于難變形合金,導致在工藝執行和組織控制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目前,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均為液壓驅動,而且高溫成型過程,需要真空環境,設備投入成本高,對于小型構件,尚需要開發新的實驗和制造設備。
技術實現思路
[0003]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以解決現有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采用液壓驅動,設備投入成本高,且難以完成小型構件成型的問題。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本技術提供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包括真空腔室、下驅動裝置、上驅動裝置、下壓頭及上壓頭,其中真空腔室包括框架及設置于框架內的上腔室和下腔室,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間通過中孔連通,下驅動裝置設置于下腔室內,下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下壓頭連接,上驅動裝置設置于上腔室內,上驅動裝置的輸出端與上壓頭連接,上壓頭、中孔及下壓頭依次同軸設置,上驅動裝置和下驅動裝置分別用于驅動上壓頭和下壓頭進行升降,上壓頭和下壓頭協同完成容置于中孔內永磁材料的擠壓成環工藝。
[0006]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上壓頭包括上壓柱、彈簧和壓環,其中上壓柱的上端通過上鉸接柱與所述上驅動裝置的輸出端鉸接,上壓柱的下端與壓環滑動配合,彈簧套設于上壓柱上,且兩端分別與上壓柱上部設有的軸肩和壓環抵接;壓環的外圓周直徑與所述中孔的直徑相等。
[0007]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上壓柱的上端沿軸向設有中心盲孔,所述上腔室的頂部設有與中心盲孔滑動配合的芯軸。
[0008]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芯軸為包括空心軸和矩形頭,其中空心軸的下端插設于所述上壓柱內,空心軸的上端設有矩形頭,矩形頭與所述框架連接。
[0009]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壓環的下端面設有弧型環槽。
[0010]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下壓頭包括下壓柱,下壓柱的下端通過下鉸接柱與所述下驅動裝置的輸出端連接,下壓柱的上端面為下壓頭面,下壓頭面上設有沉槽,沉槽的直徑與所述上壓柱的直徑相等。
[0011]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沉槽的側壁由內到外設有逐漸擴口的內凹弧型環和外凹弧型環;
[0012]所述上壓柱的下端面的形狀與所述沉槽的形狀相適應。
[0013]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上驅動裝置和所述下驅動裝置結構相同,均包括電機、減速機、絲杠及兩個連桿,其中絲杠水平安裝在所述框架上,且可轉動;絲杠上設有兩段反向螺紋,兩段反向螺紋與兩個滑塊螺紋連接,兩個滑塊分別與兩個連桿的一端鉸接,兩個連桿的另一端均與所述下壓頭或所述上壓頭鉸接;減速機設置于所述框架的外側,且輸出端與絲杠連接,電機與減速機的輸入端連接。
[0014]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減速機的輸出端與所述框架之間通過磁流體密封。
[0015]在一種可能實現的方式中,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分別設有上密封門和下密封門。
[0016]本技術的優點及有益效果是: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高溫成型過程采用伺服電機驅動,具有小型化、成本低、便于維修和保養的優勢,適用于小型構件的成型擠壓工藝。
[0017]本技術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闡述,并且,部分地從說明書中變得顯而易見,或者通過實施本技術而了解。本技術的目的和其他優點可通過在所寫的說明書以及附圖中所特別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得。
[0018]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0019]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
[0020]圖1為本技術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技術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的軸測圖;
[0022]圖3為本技術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的爆炸視圖;
[0023]圖4為本技術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的粉末材料壓緊狀態示意圖;
[0024]圖5為圖4中Ⅰ處局部放大圖;
[0025]圖6為本技術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的粉末材料成環狀態示意圖;
[0026]圖7為圖6中Ⅱ處局部放大圖;
[0027]圖8為本技術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的出料狀態示意圖;
[0028]圖9為圖8中Ⅲ處局部放大圖;
[0029]圖中:1為真空腔室,101為框架,102為下腔室,103為上腔室,104為中孔,105為上倒角,106為下倒角,2為密封門,201為上密封門,202為下密封門,3為下驅動裝置,301為下電機,302為下減速機,303為下磁流體,304為下絲杠,305為下滑塊Ⅰ,306為下滑塊Ⅱ,307為下連桿,4為上驅動裝置,401為上電機,402為上減速機,403為上磁流體,404為上絲杠,405為上滑塊Ⅰ,406為上滑塊Ⅱ,407為上連桿,5為下壓頭,501為下壓柱,502為下鉸接柱,503為沉槽,504為內凹弧型環,505為下壓頭面,506為外凹弧型環,6為上壓頭,601為上壓柱,602為上鉸接柱,603為上壓頭面,604為外凸弧型環,605為中心盲孔,7為彈簧,8為壓環,801為弧型環槽,802為下壓環面,803為外圓柱面,804為內圓柱面,805為上壓環面,9為芯軸,901為矩形頭,902為橫孔,903為軸孔,904為空心軸,10為高溫合金環形構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30]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
[0031]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技術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0032]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腔室(1)、下驅動裝置(3)、上驅動裝置(4)、下壓頭(5)及上壓頭(6),其中真空腔室(1)包括框架(101)及設置于框架(101)內的上腔室(103)和下腔室(102),上腔室(103)和下腔室(102)之間通過中孔(104)連通,下驅動裝置(3)設置于下腔室(102)內,下驅動裝置(3)的輸出端與下壓頭(5)連接,上驅動裝置(4)設置于上腔室(103)內,上驅動裝置(4)的輸出端與上壓頭(6)連接,上壓頭(6)、中孔(104)及下壓頭(5)依次同軸設置,上驅動裝置(4)和下驅動裝置(3)分別用于驅動上壓頭(6)和下壓頭(5)進行升降,上壓頭(6)和下壓頭(5)協同完成容置于中孔(104)內永磁材料的擠壓成環工藝。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頭(6)包括上壓柱(601)、彈簧(7)和壓環(8),其中上壓柱(601)的上端通過上鉸接柱(602)與所述上驅動裝置(4)的輸出端鉸接,上壓柱(601)的下端與壓環(8)滑動配合,彈簧(7)套設于上壓柱(601)上,且兩端分別與上壓柱(601)上部設有的軸肩和壓環(8)抵接;壓環(8)的外圓周直徑與所述中孔(104)的直徑相等。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柱(601)的上端沿軸向設有中心盲孔(605),所述上腔室(103)的頂部設有與中心盲孔(605)滑動配合的芯軸(9)。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永磁材料背壓成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軸(9)為包括空心軸(904)和矩形頭(901),其中空心軸(904)的下端插設于所述上壓柱(601)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紀功,周麗,
申請(專利權)人:煙臺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