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建筑用運料車,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包括車體,所述車體一側安裝有用于對車體內的水泥混合物進行向外推送的推動機構,所述推動機構一側套設有連接帶,所述車體遠離推動機構的一側安裝有用于左右滑動打開車體一側作為出料口的拉伸機構,連接帶套設在拉伸機構的一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的設置伺服電機、推動板、長板等的設置,從而實現打開伺服電機,帶動推動板對運料車內水泥混合物進行向外推送,同時兩個長板左右張開,水泥混合物從兩個長板的開口處卸下,且推動板對運料車內壁進行刮壁清理,避免了工作人員翻動運料車身和借用外物對車內的水泥混合物進行卸下和清理產生的安全問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運料車的使用壽命。運料車的使用壽命。運料車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建筑用運料車
[0001]本技術涉及建筑工程
,具體涉及一種建筑用運料車。
技術介紹
[0002]建筑是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并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中國專利公告號為CN 213057093 U的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建筑用運料車,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頂端外壁開設有第一矩形孔,且第一矩形孔的頂端內壁通過螺釘連接有車斗,且底座頂端的另一側外壁通過鉚釘連接有電機,所述電機輸出軸的一端通過聯軸器連接有主動輪,且主動輪的兩邊外壁均通過齒輪嚙合有從動輪,且從動輪的一側外壁均通過螺釘連接有旋轉輥,所述旋轉輥的一側外壁設置有第一輪齒,且第一輪齒的外壁通過齒輪嚙合有第一旋轉板。本技術車斗內的材料通過導料板和導向輥完成下料,不需要人工翻轉車斗進行卸料,使用更方便,且避免了卸料時車斗底部仍有部分材料堆積,需要工人手動進行進一步卸料的現象發生,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運輸效率。
[0003]在現有技術中,通常運料車在卸下水泥混合物時,工作人員通過翻動車身或者借用外物卸下水泥混合物,翻動車身卸下安全性較低和降低工作效率,長久以往,縮短運料車的使用壽命,為此提出一種建筑用運料車。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為解決通常運料車在卸下水泥混合物時,工作人員通過翻動車身或者借用外物卸下水泥混合物,翻動車身卸下安全性較低和降低工作效率,長久以往,縮短運料車的使用壽命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建筑用運料車。
[0005]本技術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具體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建筑用運料車,包括車體,所述車體一側安裝有用于對車體內的水泥混合物進行向外推送的推動機構,所述推動機構一側套設有連接帶,所述車體遠離推動機構的一側安裝有用于左右滑動打開車體一側作為出料口的拉伸機構,連接帶套設在拉伸機構的一側。
[0007]進一步的,所述推動機構包括有矩形孔,矩形孔貫穿在車體的一側,所述矩形孔內滑動安裝有推動塊,所述推動塊一側安裝有矩形塊,矩形塊與矩形孔相對應,所述矩形塊遠離推動塊的一側對應安裝有H型塊,兩個所述H型塊外壁均轉動安裝有單環長桿,單環長桿為兩組,一組為兩個,兩組所述單環長桿對應側均安裝有固定環,且固定環內設有螺紋,兩個所述固定環內轉動安裝有第一雙向螺桿。
[0008]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雙向螺桿外壁轉動安裝有第一轉動環,所述車體靠近矩形孔的一側安裝有第一固定殼,第一轉動環安裝在第一固定殼的一側,第一雙向螺桿的一端轉動安裝在第一固定殼遠離第一轉動環的一側。
[000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雙向螺桿的一端延長至第一固定殼外,所述第一雙向螺桿延
長端的一側安裝有第一轉動軸,所述第一轉動軸外壁套設有連接帶,所述車體靠近第一固定殼的一側安裝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一側安裝有伺服電機,伺服電機安裝在第一轉動軸的一側。
[0010]進一步的,所述推動塊遠離矩形塊的一側安裝有推動板,推動板滑動安裝在車體內。
[0011]進一步的,所述拉伸機構包括第二固定殼,第二固定殼安裝在車體遠離推動機構的一側,所述第二固定殼內安裝有第二轉動環,所述第二轉動環內轉動安裝有第二雙向螺桿,所述第二雙向螺桿外壁中間安裝有限位環,所述第二雙向螺桿外壁位于限位環兩端均轉動安裝有轉動塊,轉動塊內設置有螺紋,兩個所述轉動塊底部一側均安裝有連接塊,兩個所述連接塊底部一側均安裝有長板,兩個所述長板滑動安裝在車體的一側。
[0012]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雙向螺桿一端延長至第二固定殼外,所述第二雙向螺桿延長端一側安裝有第二轉動軸,連接帶套設在第二轉動軸的外壁,所述第二轉動軸一側安裝有限位塊。
[0013]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技術,通過的設置伺服電機、推動板、長板等的設置,從而實現打開伺服電機,帶動推動板對運料車內水泥混合物進行向外推送,同時兩個長板左右張開,水泥混合物從兩個長板的開口處卸下,且推動板對運料車內壁進行刮壁清理,避免了工作人員翻動運料車身和借用外物對車內的水泥混合物進行卸下和清理產生的安全問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運料車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技術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技術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本技術的推動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本技術的拉伸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9]附圖標記:1、車體;2、拉伸機構;201、限位塊;202、第二轉動軸;203、第二固定殼;204、第二雙向螺桿;205、轉動塊;206、長板;207、限位環;208、連接塊;209、第二轉動環;3、推動機構;301、伺服電機;302、支撐板;303、矩形孔;304、第一固定殼;305、推動板;306、推動塊;307、矩形塊;308、第一轉動環;309、單環長桿;310、第一雙向螺桿;311、H型塊;312、固定環;313、第一轉動軸;4、連接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術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0021]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技術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技術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技術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
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2]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23]該文中出現的電器元件均與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電電連接,并且主控器可為計算機等起到控制的常規已知設備。
[0024]在本技術實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內”、“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技術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
[0025]參照圖1,一種建筑用運料車,包括車體1,車體1一側安裝有用于對車體1內的水泥混合物進行向外推送的推動機構3,推動機構3一側套設有連接帶4,車體1遠離推動機構3的一側安裝有用于左右滑動打開車體1一側作為出料口的拉伸機構2,連接帶4套設在拉伸機構2的一側,在使用時,首先通過打開推動機構3,連接帶4作為連接中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用運料車,包括車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體(1)一側安裝有用于對車體(1)內的水泥混合物進行向外推送的推動機構(3),所述推動機構(3)一側套設有連接帶(4),所述車體(1)遠離推動機構(3)的一側安裝有用于左右滑動打開車體(1)一側作為出料口的拉伸機構(2),連接帶(4)套設在拉伸機構(2)的一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用運料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機構(3)包括有矩形孔(303),矩形孔(303)貫穿在車體(1)的一側,所述矩形孔(303)內滑動安裝有推動塊(306),所述推動塊(306)一側安裝有矩形塊(307),且矩形塊(307)與矩形孔(303)相對應,所述矩形塊(307)遠離推動塊(306)的一側對應安裝有H型塊(311),兩個所述H型塊(311)外壁均轉動安裝有單環長桿(309),單環長桿(309)為兩組,一組為兩個,兩組所述單環長桿(309)對應側均安裝有固定環(312),固定環(312)內設有螺紋,兩個所述固定環(312)內轉動安裝有第一雙向螺桿(31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建筑用運料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雙向螺桿(310)外壁轉動安裝有第一轉動環(308),所述車體(1)靠近矩形孔(303)的一側安裝有第一固定殼(304),第一轉動環(308)安裝在第一固定殼(304)的一側,第一雙向螺桿(310)的一端轉動安裝在第一固定殼(304)遠離第一轉動環(308)的一側。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建筑用運料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雙向螺桿(310)的一端延長至第一固定殼(30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魯佳浩,吳焓婷,金閃,竺百川,宋文青,
申請(專利權)人:魯佳浩,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