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木-竹組合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屬于建筑領域,可應用于木結構建筑,其采用木-竹組合制成,其包括消能竹片、木連接件、斜撐木桿件,消能竹片上下兩端分別與木連接件連,下端的木連接件還接有斜撐木桿件。該支撐結構通過上端的木連接件和斜撐木桿件分別與建筑木框架的上下木框架梁連接,安裝固定于木框架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安裝在需要抗震的木框架結構中,與主體結構連接簡單、施工方便、傳力可靠,且一旦在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壞,更換、維護簡單,可用于減小木結構建筑的地震反應,避免或減小木結構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壞。(*該技術在2019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建筑領域,涉及建筑木結構消能減震控制裝置,可用于減小建筑 木結構的地震反應,從而避免或減小木結構的震害。
技術介紹
木材具有安全、舒適、熱效率低等優點,是天然的理想建筑材料,用木材建造的木 結構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綠色環保等優點。我國的古代建筑中大量使用了木結構體系,近 年來城鎮建筑雖多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為主,但木結構在鄉鎮建筑和特色建筑中仍 廣為流行。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發生的8. 0級大地震中,出現較多木結構建筑的倒塌現 象,木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改善成為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我國建筑鋼筋混凝土結 構和鋼結構中,越來越多的采用消能減震部件,其原理是通過消能減震部件的變形,耗散地 震動輸入能量,以提高整體結構的抗震能力。目前尚未見到適用于木結構中的消能減震部 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木_竹組合消能減震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能利 用竹材相對木材變形大、韌性強的特點,將消能竹片與變形小、材質硬的木連接桿件組合, 形成適用于木結構建筑中的消能減震支撐。為達到以上目的,本技術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消能減震支撐結構,采用木_竹組合制成消能減震支撐結構。進一步,該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包括消能竹片、第一木連接件、第二木連接件、斜撐 木桿件,消能竹片上端與第一木連接件連接固定,其下端與第二木連接件連接固定,第二木 連接件與斜撐木桿件相連。該消能竹片為上下兩端較寬,中間較窄的“[”型結構,兩端較寬處的中心位置各設 有可供螺栓穿過的小孔。該消能竹片的上下兩端較寬處的長度各為消能竹片長度的1/6-1/5。該消能竹片的中間較窄處的寬度為兩端較寬處寬度的1/3-1/2。該第一木連接件、第二木連接件均設有可供螺栓穿過的小孔。該消能竹片與第一木連接件及第二木連接件通過鋼螺栓、鋼螺帽連接固定。該第二木連接件與斜撐木桿件通用硬木釘固定,該斜撐木桿件為對稱設置的兩 根。該消能減震支撐結構應用于木結構建筑,安裝于建筑結構的上下框架梁和左右框 架柱內。該消能減震支撐結構通過第一木連接件與上框架梁經榫槽接合硬木釘固定,斜撐 木桿件與下框架梁經榫槽接合硬木釘固定于上下框架梁和左右框架柱內。該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在木框架內形成一等腰三角形形狀的組合支撐。在地震作用下,木框架發生側向位移,使組合消能支撐頂部與底部產生相對水平變形,從而帶動消能竹 片產生水平變形,通過竹片自身的韌性和變形耗散地震輸入能量,這樣組合消能支撐就發 揮其抗震消能作用,使木結構的地震反應大大減小。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將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體系中消能減震部件的基本原理引入木結構建筑 中,技術人員在應用時比較熟悉和容易把握,便于操作。2.消能竹片與木連接件組合后,可以在地震作用下,充分發揮竹材變形大、韌性強 的優點和木材變形小、材質硬的特點,從而使本技術具有消能減震的效果。3.與木結構主體連接簡單、施工方便、傳力可靠。4.若在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壞,由于與主體結構連接簡單,更換比較簡單,日后維護 簡單易行,無后顧之憂。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消能竹片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所示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本技術包括數片消能竹片5、第一木連接件1、第二木連接件4、鋼 螺栓2和鋼螺帽3、斜撐木桿件6。在建筑結構的上、下木框架梁7、8和左、右木框架柱9、 10內安裝本技術。本技術所采用的消能竹片以5-20片為宜,具體通過結構計算確定。消能竹片5通過鋼螺栓2和鋼螺帽3分別在上下兩端與第一木連接件1、第二木 連接件4相連。木結構內部的上木框架梁7底部開設有榫槽,榫槽的寬度、深度與第一木連 接件1上的榫槽相匹配,用硬木釘將上木框架梁7與第一木連接件連接為一體。第二木連 接件4底部通過硬木釘與斜撐木桿件6連接。下木框架梁8頂部開設榫槽,榫槽的寬度、深 度與斜撐木桿件6上的榫槽相匹配,用硬木釘將下木框架梁8與斜撐木桿件6連接為一體, 使對稱設置的斜撐木桿件6成為一等腰三角形形狀,這樣就構成了本技術的抗震消能 木-竹組合支撐。如圖2所示,消能竹片5沿竹材縱向切割制作,且應包含竹皮,其結構為 “[”型,上下兩端較中間部分寬,上下兩端凸起處51、52的中心位置各設有螺栓孔11、12,鋼 螺栓2穿過該螺栓孔11、12及第一木連接件1、第二木連接件4上的螺栓孔并通過鋼螺帽3 連接固定。上端凸起處51及下端凸起處52的長度皆為消能竹片5的長度h的1/6-1/5,中 間較窄處53的寬度則為兩端凸起處寬度b的1/3-1/2。在設計時要根據建筑主體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來確定本組合支撐的位置,在 位移反應較大樓層設置組合支撐。結合位移反應量值調整該裝置的消能竹片數量參數,使 其帶來的消能減震效果最佳。本技術主要可用于建筑木結構內,使地震發生時,減小木結構建筑的地震反 應,達到改善木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目的,從而避免或減小木結構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破 壞。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
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技術。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 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技術不限于這 里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技術的揭示,對于本技術做出的改進和修改 都應該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采用木-竹組合制成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其包括消能竹片、第一木連接件、第二木連接件、斜撐木桿件,消能竹片上端與第一木連接件連接固定,其下端與第二木連接件連接固定,第二木連接件與斜撐木桿件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一種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采用木-竹組合制成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其包括消能竹片、第一木連接件、第二木連接件、斜撐木桿件,消能竹片上端與第一木連接件連接固定,其下端與第二木連接件連接固定,第二木連接件與斜撐木桿件相連。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消能竹片為上下兩端較寬, 中間較窄的“[”型結構,兩端較寬處的中心位置各設有可供螺栓穿過的小孔。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消能竹片的上下兩端較寬 處的長度各為消能竹片長度的1/6-1/5。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消能減震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消能竹片的中間較窄處的 寬度為兩端較寬處寬度的1/3-1/2。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能減震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西林,周穎,熊海貝,何敏娟,
申請(專利權)人:同濟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31[中國|上海]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