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液冷,特別涉及一種液冷板。
技術介紹
1、隨著算力需求井噴,數據中心作為承載數據的關鍵載體,為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核心驅動力。高功率數據中心機柜占比的迅速增加,對設備散熱冷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傳統的風冷技術,液冷技術從根本上改善了主設備的散熱模式,更能滿足高密機柜芯片級精確制冷,具有節能、靜音、降噪、節省空間等優點。
2、液冷板采用液體作為傳熱介質在其內部流道流動,通過熱傳遞對熱源實現冷卻。根據服務器風液冷卻比例不同,服務器的cpu/gpu等大功率發熱部件通過液冷板進行冷卻。但是,傳統液冷板具有壓降高、流道不均勻、溫差大、散熱能力不足等問題。隨著溫度的升高,芯片的性能、壽命以及穩定性均會受到影響,依據阿倫尼烏斯方程,溫度每上升10℃,元器件運行壽命減半。
3、目前,由于直線型結構形式便于加工,大多液冷板的流道采用易于加工的直線型串聯流道,但會面臨流量分配不均勻的問題。作為改進,回形、蛇形和s形冷卻流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流量分配不均勻的問題,但是,s形冷卻流道整體流道長度較長,同等條件下,管道長度越長,流阻和壓降越大,從而造成的能量損失越大;回形或蛇形冷卻流道內冷卻介質存在多次流動方向轉換,流體在直角彎管處波動較大,會產生較大的阻力,從而增加管道的壓力損失。
4、因此,如何在便于加工和實現流量分配均勻的基礎上,降低流阻和壓降,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面臨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液冷板,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
2、本技術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3、本技術提供一種液冷板,包括板狀本體,所述板狀本體內設置有冷卻流道結構,所述冷卻流道結構包括流道入口、流道出口和連通于所述流道入口和所述流道出口之間的至少一個冷卻流道;
4、所述冷卻流道包括具有至少一級分流支道的換熱分流段、具有多條換熱流道的換熱集中段和具有至少一級聚流支道的換熱聚流段,所述換熱分流段、所述換熱集中段和所述換熱聚流段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依次連通設置,至少一級所述分流支道能將流入所述冷卻流道的冷卻介質均勻分配至多條所述換熱流道中,至少一級所述聚流支道能將多條所述換熱流道中的冷卻介質匯聚流出所述冷卻流道。
5、優選地,所述冷卻流道結構包括間隔且并排設置的多個冷卻流道,多個所述冷卻流道通過進液總流道與所述流道入口相連通,多個所述冷卻流道通過出液總流道與所述流道出口相連通。
6、優選地,所述分流支道為多級,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各級所述分流支道的數量遞增設置。
7、優選地,所述聚流支道為多級,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各級所述聚流支道的數量遞減設置。
8、優選地,自所述換熱分流段至所述換熱集中段的方向,各級所述分流支道之間形成有弧形過渡段,連通于所述弧形過渡段兩端的分流支道與所述弧形過渡段的切線之間的夾角均不大于60°。
9、優選地,所述分流支道和所述聚流支道對稱設置于所述換熱集中段的兩側。
10、優選地,所述換熱流道的長度大于各級所述分流支道、各級所述聚流支道的長度;所述換熱流道的數量大于各級所述分流支道、各級所述聚流支道的數量。
11、進一步地,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所述冷卻流道內間隔設有多個擾流柱。
12、具體地,所述板狀本體包括相配合對接的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所述冷卻流道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一板體和/或所述第二板體上。
13、優選地,所述第一板體為基板,所述第二板體為密封蓋板,所述基板上設有所述冷卻流道結構。
14、本技術的特點及優點是:本技術所提供的液冷板在板狀本體內設置有包括至少一個冷卻流道的冷卻流道結構,冷卻流道包括具有至少一級分流支道的換熱分流段、具有多條換熱流道的換熱集中段和具有至少一級聚流支道的換熱聚流段,如此,通過分流支道將冷卻介質均勻分配至多條換熱流道中,在滿足前端低熱區散熱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對高熱區的高效換熱;同時,通過聚流支道將冷卻介質匯聚流出冷卻流道,在滿足后端低熱區散熱需求的基礎上,減小溫差,提升溫度均勻性,避免不必要的能耗損失;此外,通過在相鄰上下級流道之間設置弧形過渡結構,減小冷卻介質的局部流動阻力,降低壓降,從而降低能耗損失。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狀本體,所述板狀本體內設置有冷卻流道結構,所述冷卻流道結構包括流道入口、流道出口和連通于所述流道入口和所述流道出口之間的至少一個冷卻流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流道結構包括間隔且并排設置的多個冷卻流道,多個所述冷卻流道通過進液總流道與所述流道入口相連通,多個所述冷卻流道通過出液總流道與所述流道出口相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支道為多級,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各級所述分流支道的數量遞增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流支道為多級,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各級所述聚流支道的數量遞減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自所述換熱分流段至所述換熱集中段的方向,各級所述分流支道之間形成有弧形過渡段,連通于所述弧形過渡段兩端的分流支道與所述弧形過渡段的切線之間的夾角均不大于60°。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支道和所述聚流支道對稱設置于所述換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流道的長度大于各級所述分流支道、各級所述聚流支道的長度;所述換熱流道的數量大于各級所述分流支道、各級所述聚流支道的數量。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所述冷卻流道內間隔設有多個擾流柱。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狀本體包括相配合對接的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所述冷卻流道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一板體和/或所述第二板體上。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體為基板,所述第二板體為密封蓋板,所述基板上設有所述冷卻流道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狀本體,所述板狀本體內設置有冷卻流道結構,所述冷卻流道結構包括流道入口、流道出口和連通于所述流道入口和所述流道出口之間的至少一個冷卻流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流道結構包括間隔且并排設置的多個冷卻流道,多個所述冷卻流道通過進液總流道與所述流道入口相連通,多個所述冷卻流道通過出液總流道與所述流道出口相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支道為多級,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各級所述分流支道的數量遞增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流支道為多級,沿所述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流動方向,各級所述聚流支道的數量遞減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自所述換熱分流段至所述換熱集中段的方向,各級所述分流支道之間形成有弧形過渡段,...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宏,繆冬青,姚秋飛,喻智晨,章鵬,趙玉立,
申請(專利權)人:中天寬帶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