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
技術介紹
1、公路隧道是指為公路交通而建的地下通道,通常用于穿越山脈、越過水域或通過城市地區等地形復雜的區域,公路隧道的建設需要考慮地質條件、交通需求、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因素,公路隧道的建設對于改善交通流動性、減少交通擁堵、提高交通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2、現有如公開號為cn207018004u公開了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待開挖隧道進出洞口的邊坡背離山體一側設置坡腳支護擋墻,在隧道洞頂的坡面上填土石方層,土石方層一側搭接于坡腳支護擋墻上,由坡腳支擋結構提供朝向山體方向的支撐平衡力。
3、現有的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還存在以下不足:
4、1、山區公路隧道毗鄰山體,在較為惡劣的天氣狀況下,易發生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在隧道處出現滑落的山石和雨泥會阻礙車輛的通行,滑落的山體也會對隧道造成不穩定因素。
5、2、山體狀況不易被預測,山體滑坡等不易被預知,隧道的開設便是對山體的一種破壞,則會加劇山體的牢固程度,則需要對山體表面增設穩固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山體易出現的滑坡現象和對山體結構進行加固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3、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
4、優選地,所述加固結構包括水泥柱和固定層,若干個水泥柱被安插入山石層內,若干個所述水泥柱的外端之間固定連接有鐵絲網,所述固定層設于鐵絲網的外側;
5、優選地,所述防護邊墻的側面開設有若干個排水孔,所述固定層表面設有若干個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和排水孔相連接;
6、優選地,所述固定層設置于防護邊墻和地面之間;
7、優選地,所述水泥柱垂直于山石層表面,所述水泥柱外端延伸至固定層內;
8、優選地,所述山石層的高度設為隧道高度的兩倍,所述種植層的高度設為隧道高度的一半。
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備以下優點:
10、1、本技術通過在山體靠近隧道出口一側填充山石層,在山石層的上方鋪設種植層,在種植層上種植樹木和花草等植被,一方面可以起到美觀隧道出口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植被充當第一層的防護,可以對滾落的山石和泥沙起到一個緩沖作用。
11、2、本技術通過在種植層的外端設置防護邊墻,一是作為第二層的防護層,可以對沖破第一層植被防護層的山石起到阻攔,二是可以減少種植層的水土流失,另外在山石層內注入若干個水泥柱,可以起到對山石層的固定,另一方面在山石層外側面,可以以水泥柱為支點進而敷設一層水泥,進而加固山石層對山體的防護。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山體(1)和隧道(6),所述山體(1)靠近隧道(6)的外側面鋪設有山石層(3),所述山石層(3)的上表面鋪設有種植層(2),所述種植層(2)靠近隧道(6)的一側固定連接有防護邊墻(7),所述山石層(3)靠近隧道(6)的一側設有加固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山體(1)和隧道(6),所述山體(1)靠近隧道(6)的外側面鋪設有山石層(3),所述山石層(3)的上表面鋪設有種植層(2),所述種植層(2)靠近隧道(6)的一側固定連接有防護邊墻(7),所述山石層(3)靠近隧道(6)的一側設有加固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區公路隧道洞口臨界邊坡預平衡穩定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曉峰,
申請(專利權)人:陜西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