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橋梁工程,尤其是涉及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
技術介紹
1、目前拉索或吊桿等索體結構的錨固主要是借助主體結構(鋼梁、鋼拱或鋼塔等)的腹板、橫梁等內部縱橫主要傳力板件進行錨固。常見的錨固形式為錨箱、錨梁、錨管等,其中拉索錨箱往往是依托腹板或隔板,將索力直接傳遞給腹板或隔板。拉索錨固構造將索力均勻傳遞到主體結構中,是受力的關鍵部位,直接影響了整個結構的安全性。
2、然而,拉索索力通常較大,應力較為集中,往往在錨箱截斷處的腹板存在較大的應力集中。但考慮拉索張拉空間及錨板角度等原因,往往無法按傳統的縱橫網格方式設置腹板加勁,這會導致腹板面外剛度不足,應力集中或者拉索無法張拉等問題的出現。
3、綜上,如何處理拉索錨箱附近的應力擴散及張拉空間矛盾的問題,是橋梁設計中遇到的棘手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拉索錨箱附近的應力擴散及張拉空間的矛盾而提供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
2、本技術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3、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設置于橋梁主體結構上,所述橋梁主體結構包括頂板、底板以及頂板和底板之間連接的腹板,腹板上設有與拉索連接的拉索錨箱和用于支撐加勁的加勁模塊;
4、所述拉索錨箱包括與拉索垂直設置的承壓錨板,承壓錨板的兩端分別順接連接有錨板延伸板,錨板延伸板分別延伸至頂板和底板;
5、所述加勁模塊包括設置于承壓錨板上端的第一支撐加勁和設置于下端
6、進一步地,所述錨板延伸板與承壓錨板通過圓弧過渡,剛度逐漸過渡,避免了承壓錨板截斷導致的應力集中。
7、進一步地,所述錨板延伸板的厚度小于承壓錨板。
8、進一步地,所述承壓錨板的底部與錨墊板連接,以提供更可靠的支撐和固定。
9、進一步地,所述拉索錨箱還包括錨管以及依次設于錨管外側的錨下支撐板和錨下加勁板;
10、進一步地,所述拉索穿設于錨管內并與承壓錨板連接。
11、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加勁和第二支撐加勁獨立地與承壓錨板或錨板延伸板連接。
12、進一步地,所述頂板和底板之間還連接有一組隔板,隔板與腹板垂直設置,承壓錨板和加勁模塊均設于兩隔板之間;
13、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加勁的一端與承壓錨板或錨板延伸板連接,另一端與隔板連接。
14、進一步地,所述加勁模塊還包括設于腹板上的豎向加勁板和與豎向加勁板垂直連接的橫向加勁板。
15、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撐加勁的一端與承壓錨板或錨板延伸板連接,另一端與豎向加勁板或橫向加勁板連接。
16、進一步地,所述拉索錨箱和加勁模塊單側設置或雙側設置于腹板上。
17、進一步地,所述八字形設置表示第一支撐加勁和第二支撐加勁并非平行設置,二者之間形成夾角,最終形成的結構類似喇叭狀。
1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技術通過設置加勁模塊,可避免拉索錨板及腹板的應力集中,加強了拉索錨箱的腹板面外剛度及錨板受力分散的作用,同時也可滿足不同拉索錨固角度及張拉空間的需求。
20、(2)本技術的加勁系統可適用于拉索采用錨箱結構錨固并在相應端需要張拉的情景,或拉索角度較大、橫向和豎向加勁與錨板交角過小的場景。
21、(3)本技術的錨板延伸板與承壓錨板通過圓弧過渡,剛度逐漸過渡,避免了承壓錨板截斷導致的應力集中。
22、(4)本技術可以根據拉索布置的需求在腹板的單側或雙側設置,當單側設置時,拉索側按喇叭形加勁體系布置,非拉索側按常規網格狀加勁布置。
23、(5)本技術的加勁系統可通過對應調整第一支撐加勁和第二支撐加勁的角度和位置,以實現不同拉索錨固角度及張拉空間的需求。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設置于橋梁主體結構(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橋梁主體結構(1)包括頂板(12)、底板(13)以及頂板(12)和底板(13)之間連接的腹板(11),腹板(11)上設有與拉索(4)連接的拉索錨箱(2)和用于支撐加勁的加勁模塊(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板延伸板(211)與承壓錨板(21)通過圓弧過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板延伸板(211)的厚度小于承壓錨板(2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壓錨板(21)的底部與錨墊板(22)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錨箱(2)還包括錨管(23)以及依次設有錨管(23)外側的錨下支撐板(24)和錨下加勁板(25);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加勁(31)和第二支撐加勁(32)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板(12)和底板(13)之間還連接有一組隔板(14),隔板(14)與腹板(11)垂直設置,承壓錨板(21)和加勁模塊(3)均設于兩隔板(14)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勁模塊(3)還包括設于腹板(11)上的豎向加勁板(33)和與豎向加勁板(33)垂直連接的橫向加勁板(34)。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加勁(32)的一端與承壓錨板(21)或錨板延伸板(211)連接,另一端與豎向加勁板(33)或橫向加勁板(34)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錨箱(2)和加勁模塊(3)單側設置或雙側設置于腹板(11)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設置于橋梁主體結構(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橋梁主體結構(1)包括頂板(12)、底板(13)以及頂板(12)和底板(13)之間連接的腹板(11),腹板(11)上設有與拉索(4)連接的拉索錨箱(2)和用于支撐加勁的加勁模塊(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板延伸板(211)與承壓錨板(21)通過圓弧過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板延伸板(211)的厚度小于承壓錨板(2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壓錨板(21)的底部與錨墊板(22)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錨箱(2)還包括錨管(23)以及依次設有錨管(23)外側的錨下支撐板(24)和錨下加勁板(25);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拉索張拉錨固的加...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旭霞,閆文華,李鵬飛,鄭本輝,吳用賢,黃亮生,陳軼迪,楊志,白志娟,
申請(專利權)人: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