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模塊化集成建筑。
技術介紹
1、模塊化集成建筑(modular?integratedconstruction,簡稱mic)依賴可靠的連接技術。而現有的連接技術仍偏于傳統,在安裝過程需要人工調整定位、普遍采用傳統螺栓連接方式,資源耗費多,施工難度大,作業周期長,難以真正發揮模塊化建筑高度工業化、標準化和靈活性的優勢。為此,需要對連接節點進行合理的優化與設計。現有技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安裝過程操作復雜:模塊化建筑的組件大都為工廠預制、現場安裝。安裝過程中,連接需要進行人工初對齊、手動調整定位、人工對齊緊固等操作。過多的人工干預不僅導致吊裝安裝效率低、耗時長,還增加了連接不牢固或定位不精確的風險。
3、施工時間冗長:模塊化建筑中的連接裝置多采用螺栓連接,現場安裝和調整的時間往往占據了現場建筑周期的大部分。雖然預制組件的使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速度,但現場連接裝置的施工依然耗時費力。而連接的準確對接和快速限位是提高效率的關鍵。
4、靈活性與可拆卸性不足:?在現有的模塊化建筑連接系統中,許多連接設計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和可拆卸性。固定的連接方式不利于模塊的再配置或替換,限制了建筑物的適應性和可持續性,尤其是在需要建筑重構、擴展或未來改造的場景中。此外,固定連接方式在拆卸時可能導致結構損傷或需采用更復雜的解構方法,從而增加了拆卸成本和時間,減少了建筑材料的重復利用率。
5、受力性能的不足:現有模塊化建筑的連接節點在受力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如:連接偏于鉸接難以傳遞彎矩,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mic建筑的復位自鎖柱-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上柱底板的卡扣結構和連接于下柱頂板的連接器。
2、所述卡扣結構包括四個環繞上柱底板中心圓孔分布的卡扣支座。每一個卡扣支座面向中心圓孔的一側具有用于容納連接卡扣的槽體。所述槽體的兩側具有導向槽。所述連接卡扣具有貫通兩側的豎向條形槽。一個連接卡扣配置一根滑動桿。所述滑動桿穿過連接卡扣的條形槽后,兩端分別穿過連接卡扣兩側的條形槽。相鄰的滑動桿之間通過復位拉簧連接,使得四個滑動桿與四個復位拉簧構型一個八邊形結構。所述連接卡扣面向中心圓孔的部分為楔形的鎖舌結構上升楔形。
3、連接器從上到下依次是蘑菇狀連接頭、連接桿i、限位盤部、連接桿ii。所述蘑菇狀連接頭和限位盤部之間構成環狀槽。所述連接桿ii與下方的下柱頂板連接。
4、初始狀態時,在復位拉簧的作用下,滑動桿將連接卡扣的楔形的鎖舌結構推至中心圓孔上方。
5、上下柱體裝配時,連接器穿入中心圓孔,蘑菇狀連接頭推動連接卡扣,使得滑動桿沿著彎折狀的導向槽移動致導向槽彎折處,當蘑菇狀連接頭移動到連接卡扣上方時,滑動桿在復位拉簧的拉力作用下,過導向槽彎折,使得連接卡扣的楔形狀鎖舌回彈,對蘑菇狀連接頭下端進行限位。
6、進一步,所述連接桿ii為方柱狀,所述下柱頂板的頂面開有與連接桿ii配合的方孔。該方孔下端具有方形套筒,所述連接桿ii插入方形套筒后,通過螺栓與下柱頂板連接。
7、進一步,所述上柱底板和下柱頂板之間還具有抗剪板。所述抗剪板上開有供連接器穿過的通孔。
8、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9、1)所述連接節點大大減少人工干預的需求。傳統的連接方法依賴于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進行手動精細操作。而本專利通過半球形連接頭的輔助定位滑入機制和巧妙的自動復位、自鎖的機械設計,以簡化操作、精簡人員,同時也減少了人為錯誤的發生,降低了勞動成本。
10、2)所述連接節點提高了安裝精度和安裝效率。以往的技術可能需要多次調整,以確保連接節點的精確對齊,過程繁瑣、耗時費力。本專利利用預設的導軌和復位彈簧,實現定位與引導、自動連接、自動復位和自鎖等功能,完成連接的準確定位、快速限位和牢固連接。
11、3)所述連接節點增強了連接的可靠性。現有的連接裝置在面對外部沖擊或者長期負荷時,連接穩定性有時難以保證。而本專利的自鎖機制確保一旦連接裝置到位,即使在外部力的作用下,也能保持穩定,增加了建筑的整體安全性,減少意外脫落的風險。
12、4)所述連接節點改善了模塊化建筑的拆卸、再安裝的便利性。在需要進行建筑的維修、重構、擴展或改造時,傳統的連接系統往往需要復雜的拆卸過程,并且可能造成連接處損傷。而本專利的復位自鎖連接裝置,簡單的逆向操作即可實現快速拆卸,不僅保護了連接部件,也為建筑的快速迭代和靈活使用提供了條件。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MiC建筑的復位自鎖柱-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柱底板(1)的卡扣結構和連接于下柱頂板(7)的連接器(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MiC建筑的復位自鎖柱-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II(604)為方柱狀,所述下柱頂板(7)的頂面(701)開有與連接桿II(604)配合的方孔;該方孔下端具有方形套筒,所述連接桿II(604)插入方形套筒后,通過螺栓與下柱頂板(7)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MiC建筑的復位自鎖柱-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柱底板(1)和下柱頂板(7)之間還具有抗剪板(8);所述抗剪板(8)上開有供連接器(6)穿過的通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mic建筑的復位自鎖柱-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柱底板(1)的卡扣結構和連接于下柱頂板(7)的連接器(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mic建筑的復位自鎖柱-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ii(604)為方柱狀,所述下柱頂板(7)的頂面(701)開有與連接桿ii(...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鵬程,陳郭涵,包晗,田龍,姚大偉,宋術雙,黃彥博,秦爽,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