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無需增加板厚便可確保充分剛性的板狀體。在鋁制的平板上,利用壓印成形而以平板部并非直線狀地保留于凸部(2)彼此之間的排列狀態來形成多個凸部(2),該凸部(2)俯視時呈正六邊形,且通過用于形成對角的頂點的縱剖面呈圓弧狀。并且,凸部高度(H)/凸部寬度(W1)的最佳值為性能提高率即將開始鈍化前的約16.3%的示例,如果考慮到滿意的性能提高率,則凸部高度(H)/凸部寬度(W1)為12%以上~20.0%以內是適當的范圍。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是涉及一種由形成多個凸部而成的板狀體,特別是涉及一種能夠適合用 于汽車的催化轉換器(catalyst converter)或消聲器(muffler)等的隔熱的隔熱絕 緣體(heat insulator)、或覆蓋汽車的下表面且用以實現空氣阻力減小的空氣動力蓋 (aerodynamic cover)、汽車的保護擋泥板(protector fender)或底蓋(under cover)等 的板狀體。
技術介紹
作為板狀體的所述隔熱絕緣體,大多情況下是設置在汽車的車輛底板(floor)下 方的空隙空間內,因此為了避免與油管(fuel tube)等的干擾,有時無法使胎圈(bead)充 分突出或有時無法將胎圈形成于整個板面,因而一般來說要通過增加板厚來確保剛性。而 且,為了提高剛性而形成凹凸也已為人所知(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2-60878號公報然而,增加隔熱絕緣體等的板狀體的板厚則會存在無法避免重量增加及成本上升 的問題,在形成凹凸的情況下,以平板部直線狀地保留于凹槽間的方式而進行排列,因而無 法充分確保剛性。
技術實現思路
對此,本專利技術用來解決所述課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需增加板厚便可確保充 分剛性的板狀體。因此,第一專利技術為一種板狀體,由形成多個凸部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以凸 部的高度H/凸部的寬度Wl為12%以上 20%以內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以平板部并非直線 狀地保留于凸部彼此之間的方式而排列。第二專利技術根據第一專利技術的板狀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寬度Wl為IOmm以上 16mm以內。第三專利技術根據第一專利技術的板狀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彼此的間隔C為間隔C/2 與所述凸部的寬度Wl之和即基部寬度W2的75%以下。第四專利技術根據第一專利技術的板狀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俯視時呈六邊形,且通過 用來形成對角的頂點的縱剖面呈圓弧狀。第五專利技術根據第一專利技術的板狀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俯視時呈圓形,且縱剖面 呈圓弧狀。專利技術的效果本專利技術對于汽車的隔熱絕緣體、空氣動力蓋、保護擋泥板或底蓋等的板狀體而言, 無需增加板厚便可確保充分的剛性。附圖說明圖1是形成凸部前的隔熱絕緣體的立體圖。圖2是形成第一實施方式的凸部后的隔熱絕緣體的局部立體圖。圖3是形成第一實施方式的凸部后的隔熱絕緣體的局部俯視圖。圖4是根據將鋁制的板體的板厚等設為固定而使凸部的高度H在0. 8mm 3. Omm 之間以每0. Imm進行變化制作而成的23例的最大位移量來調查性能提高率的調查表。圖5是根據將鋁制的板體的板厚設為固定而使凸部的寬度Wl在6mm 20mm之間 以每2mm進行變化制作而成的6例的最大位移量來調查相對于基部的性能差的調查表。圖6是根據將鋁制的板體的板厚等設為固定而使基部寬度W2在IOmm 16mm之 間以每Imm進行變化制作而成的6例的最大位移量來調查相對于基部的性能提高率的調查表。圖7是形成第二實施方式的凸部后的隔熱絕緣體的局部立體圖。圖8是形成第二實施方式的凸部后的隔熱絕緣體的局部俯視圖。圖9是表示形成第一實施方式的凸部的各板厚不同的隔熱絕緣體與未形成凸部 的平板狀的板厚為0. 5mm的隔熱絕緣體的位移量與負載量的關系的圖。圖10是從可以觀察到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凸部的一側所觀察到的空氣動力蓋的 立體圖。符號的說明1 隔熱絕緣體2、20、32:凸部30 空氣動力蓋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附圖,將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適用于可適合用于汽車的催化轉換器或 消聲器等的隔熱的隔熱絕緣體,并進行說明。圖1是形成凸部2前的隔熱絕緣體1的立體 圖,圖2是形成凸部2后的隔熱絕緣體1的局部立體圖,圖3是形成凸部2后的隔熱絕緣體 1的局部俯視圖。作為板狀體的所述隔熱絕緣體1是將長方形狀的鋁制的板體朝下方成形為山形 而成,在其板面上以橫切該板面的方式沿長度方向空開間隔而突出形成著規定寬度的多個 胎圈(bead) 3。而且,除沿著隔熱絕緣體1的兩側所形成的側緣部4、5以外,在該隔熱絕緣 體1的幾乎整個板面部分形成著多個凸部2。并且,該隔熱絕緣體1是將螺釘插通到形成在 一個所述側緣部5的垂直片部5A的安裝孔5B內而安裝在車體上。其次,對所述隔熱絕緣體1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鋁制的平板上利用壓印 (emboss)成形,以平板部并非直線狀地保留于凸部2彼此之間的排列狀態而形成多個凸部 2。該凸部2以等間隔而形成,俯視時呈正六邊形,且通過用來形成對角的頂點的縱剖面呈 圓弧狀。而且,將形成著所述凸部2的平板裝入到模仿隔熱絕緣體的最終形狀的具有規定 模具間隙的上下的壓制(press)模具(圖示)內以使所述平板成形。此時,對于該平板 的大部分而言,因上下的模具面具有規定間隙而使得板面的凸部2不會被壓壞便可成形為 所需的形狀。在如以上的制造過程中,進行以下的23例的制作。首先,如圖4所示,根據如下23 例的最大位移量來調查性能提高率,該23例是將鋁制的板體的板厚設為0. 3mm、將凸部2的 寬度Wl設為8mm、將基部寬度W2設為10mm、將平面尺寸(C/幻設為1mm,使凸部2的高度H 在0. 8mm 3. Omm之間以每0. Imm進行變化制作而成。根據圖4,該第1例的凸部高度H/凸部寬度Wl約為10. 0%,最大位移量為0. 845, 第2例的高度H/寬度Wl約為11.3%,最大位移量為0. 779,性能提高率(845/779)約為 108%,第3例的高度H/寬度Wl為12. 5%,最大位移量為0. 725,性能提高率(779/725)約 為107%,第4例的性能提高率(725/677)約為107%,以下同樣地,第16例的性能提高率 (396/390)約為101%,第23例的性能提高率(2800/2712)約為103%。另外,此處省略關 于凸部2的圓弧部分的實際長度或材料的延伸率的說明。因此,凸部高度H/凸部寬度Wl的最佳值為性能提高率的即將鈍化前的約16. 3% 的第6例,但如果考慮到滿意的性能提高率為105 %以上,則凸部高度H/凸部寬度Wl為 12%以上 20.0%以內是適當的范圍。然后,所述的凸部高度H/凸部寬度Wl的最佳值為圖4的第6例的性能提高率約 為16.3%,但如果決定該凸部高度H/凸部寬度Wl的最佳值,則應該存在最佳的凸部2的 寬度W1,從而認為即便該寬度Wl過小,也有可能因絕對高度不足而未表現出強度,相反,如 果該寬度Wl過大,則相對于板厚,平面要素加強而強度會降低,因而如圖5所示,根據如下 6例的最大位移量來調查相對于基部的性能差,該6例是將鋁制的板體的板厚設為0. 35mm、 使凸部2的寬度Wl在6mm 20mm之間以每2mm進行變化制作而成。該圖5所示的第1例的凸部寬度Wl為6mm,凸部高度H為0. 975,凸部高度H/凸 部寬度Wl約為16. 3%,基部寬度W2為7. 5mm,平面尺寸(C/2)為0. 75mm,第2例的凸部寬 度Wl為8mm,凸部高度H為1.300,凸部高度H/凸部寬度Wl約為16. 3 %,基部寬度W2為 10. 0mm,平面尺寸(C/2)為1. 0mm,最大位移量為0. 427,相對于基部的性能差(413/427)約 為97%,第3例的凸部寬度Wl為10mm,凸部高度H為1. 625,凸部高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板狀體,由形成多個凸部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以凸部的高度H/凸部的寬度W1為12%以上~20%以內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以平板部并非直線狀地保留于所述凸部彼此之間的方式而排列。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須永行,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深井制作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