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用于橋梁混凝土箱梁制造的內模小車,屬箱梁制造設備,本設計內模小車由前后兩個升降車架通過聯(lián)接桁架聯(lián)接為一整體,升降車架上板內套之上板與撐模箱梁螺栓聯(lián)接,升降油缸的伸桿與撐模橫梁銷軸連接,通過設置在前后升降小車的液壓馬達走行機構、聯(lián)接桁架上的液壓站和液壓油缸系統(tǒng),控制內模小車的走行,控制油缸系統(tǒng)油缸的升降、開合,實現(xiàn)由一臺內模小車完成整套內模板的支頂和退出作業(yè),本內模小車設計先進,整套內模板采用一臺內模小車完成分段撐膜、脫模,操作方便,作業(yè)效率高,消除了人工拆除、搬運的繁雜勞動、安全可靠,并且綜合成本低,達到了提高制梁速度、提高機械化程度和降低勞動強度的目的。(*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一種用于橋梁混凝土箱梁制造的內模小車,屬箱梁制造設備,特別涉 及制造混凝土箱梁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國內外橋梁領域最常用的32m混凝土梁液壓內模板沿32. 6m混凝土箱梁長 度方向分為七段,兩端各一段4. 6m長的非標段,中間為3段5. an長與2段細長的標準段, 模板在橫截面上對稱分成五塊一塊頂模、二塊上側模、二塊下側模,頂模與上側模間及上 側模與下側模間皆采用鉸銷聯(lián)接。梁內標準段模板全部由整塊模板組成,無散模。 變截 面的的內模通過合理設計旋轉軸亦能收縮到能通過端隔墻,橫向接縫則有用密封條加以密 封。這種內模板一般使用多個內模小車,內模小車不能夠重復利用,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在 安裝和拆卸過程中也不夠方便,工作效率較低。并且當其中一個內模小車出現(xiàn)故障時,會造 成整個內模系統(tǒng)不能工作,給檢修帶來諸多不便。對混凝土梁的制造帶來很多問題。隨著基 礎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科技技術的不斷提高,對3 !混凝土箱梁的制造要求也不斷提高。現(xiàn) 有的3 !混凝土梁的內模系統(tǒng)不能夠充分完成工作需求,迫切需要開發(fā)能夠滿足方便快捷 的內模系統(tǒng)來完成3 !等多種長度混凝土箱梁的制造。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橋梁混凝土箱梁制造的內模小車,以解決當前 需要使用多臺內模小車才能完成一套內模板施工的問題,實現(xiàn)由一臺內模小車完成一套內 模板施工作業(yè),從而滿足混凝土箱梁制造中對內模系統(tǒng)的快速便捷的安裝需求。本技術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本技術一種用于橋梁混凝土箱梁制造的內模小車,包括升降車架、聯(lián)接桁架、 撐模箱梁、液壓站、側模液壓油缸系統(tǒng)和液壓馬達走行機構,特點是升降車架由下架外套、 上板內套和升降油缸組成,上板內套配合套裝在下架外套中,升降油缸安裝在下架外套中 心,前后兩個升降車架通過聯(lián)接桁架聯(lián)接為內模小車整體,升降車架上板內套之上板與撐 模箱梁螺栓聯(lián)接,升降油缸的伸桿與撐模橫梁銷軸連接,通過設置在前后升降小車的液壓 馬達走行機構、聯(lián)接桁架上的液壓站和液壓油缸系統(tǒng),控制內模小車的走行,控制油缸系統(tǒng) 油缸的升降、開合,實現(xiàn)由一臺內模小車完成整套內模板的支頂和退出作業(yè)。本設計內模小車通過升降油缸,與撐模箱梁銷接,直接頂升撐模箱梁,由于內模之 頂模板與撐模箱梁聯(lián)接,故而在施工時七段內模板因其頂模板而被帶動受控升降。操縱液 壓站的手動換向閥,既能控制內模小車上的液壓馬達走行機構,帶動整個內模小車沿軌道 前后走行,也能控制升降油缸的升降、上下側模油缸的開合及撐桿伸縮,依次帶動內模板按 頂模、上下側模順序依次到達工作位置,或按其逆順序依次縮回到運送狀態(tài),從而順利通過 混凝土梁的端隔墻。正是由于本內模小車上的升降油缸使撐模箱梁上下移動,故而使內模 標準段、內模非標段皆可共用同一臺內模小車完成施工。本內模小車設計先進,整套內模板采用一臺內模小車,分段撐、脫模。內模張開及 收縮,全部采用液壓系統(tǒng)控制,使整個內模板拼裝容易,操作方便,作業(yè)效率高、省時、省工、 省力、消除了人工拆除、搬運模板困難、不安全的隱患。安全可靠、綜合成本低,其技術和經(jīng) 濟效果十分明顯,達到了提高制梁速度、提高機械化程度和降低勞動強度的目的。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內模小車主視圖圖2本技術內模小車側視圖圖3本技術內模小車拖模示意圖圖4本技術內模小車支頂內模狀態(tài)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現(xiàn)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技術是如何實施的本設計內模小車由升降車架1、聯(lián)接桁架2、撐模箱梁3、液壓站4、液壓馬達走行機 構5等組成,供電靠造橋機前端墩臺上的配電盒提供,兩個升降車架1通過螺栓與聯(lián)接桁架 2聯(lián)成一個整體,撐模箱梁3通過銷軸與升降車架1上的頂升油缸Ic聯(lián)接,撐模箱梁3再通 過螺栓與升降車架Ib的上板緊扣在一起,液壓馬達走行機構5通過螺栓與升降車架1上的 車架Ia聯(lián)接在一起,液壓站4固定在聯(lián)接車架上,如此構成一臺內模小車。其中主要部件升降車架1由下架外套la、上板內套Ib和升降油缸Ic組成,上板內 套Ib配合套裝在下架外套Ia中,升降油缸Ic安裝在下架外套Ia中心,將前后兩個升降車 架通過聯(lián)接桁架聯(lián)接為一體內模小車,其上板內套Ib的上板與撐模箱梁3螺栓聯(lián)接,升降 油缸Ic的伸桿與撐模橫梁3銷軸連接,液壓馬達走行機構5與前后升降小車車架Ia底部 聯(lián)接,液壓站4與聯(lián)接車架2固定聯(lián)接,當采用本技術內模小車施工實施內模安裝時,首先根據(jù)內模板7的頂模7a高 度,調節(jié)頂升油缸lc,頂升內模小車的撐模箱梁3,并通過銷軸將頂模7a與撐模箱梁3聯(lián) 接,然后,通過控制液壓站4上的手動換向閥,控制液壓走行機構5向前走行達到指定位置, 過操控液壓站4上的換向閥,控制頂升油缸lc,使內模板7達到要求位置,再將左右上側模 油缸8 —端分別與撐模箱梁3的兩端銷軸聯(lián)接,其另一端分別與左右上側模7b —端銷軸聯(lián) 接,左右上側模7b另一端與下側模油缸9的一端銷軸聯(lián)接,下側模油缸9的另一端則與上 側模7c銷軸聯(lián)接。完成上述連接后,操作液壓站4上的換向閥,操縱上側模油缸8和下側 模油缸9將內模7完全支頂?shù)街屏汗ぷ魑恢茫链耍瑑饶P≤嚨墓ぷ魍瓿桑纯蛇M入后續(xù)的 混凝土澆鑄梁制,當該梁制施工完成以后,內模小車再進入內模7中,通過與上述工作過程 相反的操作實施退模,隨后,內模小車將進入下一個制梁位置,重復如上所述的操作。本技術規(guī)格根據(jù)橋梁混凝土箱梁需求設計,不受上述七段模板內模局限。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橋梁混凝土箱梁制造的內模小車,包括升降車架、聯(lián)接桁架、撐模箱梁、液 壓站、側模液壓油缸系統(tǒng)和液壓馬達走行機構,其特征在于升降車架由下架外套、上板內套 和升降油缸組成,前后兩個升降車架通過聯(lián)接桁架聯(lián)接為內模小車整體,升降車架上板內 套之上板與撐模箱梁螺栓聯(lián)接,升降油缸的伸桿與撐模橫梁銷軸連接,通過設置在前后升 降小車的液壓馬達走行機構、聯(lián)接桁架上的液壓站和液壓油缸系統(tǒng),控制內模小車的走行 和油缸系統(tǒng)之油缸的升降、開合。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橋梁混凝土箱梁制造的內模小車,其特征在于升降 車架的上板內套配合套裝在下架外套中,升降油缸安裝在下架外套中心。專利摘要本技術一種用于橋梁混凝土箱梁制造的內模小車,屬箱梁制造設備,本設計內模小車由前后兩個升降車架通過聯(lián)接桁架聯(lián)接為一整體,升降車架上板內套之上板與撐模箱梁螺栓聯(lián)接,升降油缸的伸桿與撐模橫梁銷軸連接,通過設置在前后升降小車的液壓馬達走行機構、聯(lián)接桁架上的液壓站和液壓油缸系統(tǒng),控制內模小車的走行,控制油缸系統(tǒng)油缸的升降、開合,實現(xiàn)由一臺內模小車完成整套內模板的支頂和退出作業(yè),本內模小車設計先進,整套內模板采用一臺內模小車完成分段撐膜、脫模,操作方便,作業(yè)效率高,消除了人工拆除、搬運的繁雜勞動、安全可靠,并且綜合成本低,達到了提高制梁速度、提高機械化程度和降低勞動強度的目的。文檔編號B28B7/22GK201841594SQ20102025536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12日專利技術者劉熊, 張劍, 游冰, 熊壯 申請人:武橋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橋梁混凝土箱梁制造的內模小車,包括升降車架、聯(lián)接桁架、撐模箱梁、液壓站、側模液壓油缸系統(tǒng)和液壓馬達走行機構,其特征在于升降車架由下架外套、上板內套和升降油缸組成,前后兩個升降車架通過聯(lián)接桁架聯(lián)接為內模小車整體,升降車架上板內套之上板與撐模箱梁螺栓聯(lián)接,升降油缸的伸桿與撐模橫梁銷軸連接,通過設置在前后升降小車的液壓馬達走行機構、聯(lián)接桁架上的液壓站和液壓油缸系統(tǒng),控制內模小車的走行和油缸系統(tǒng)之油缸的升降、開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劉熊,游冰,熊壯,張劍,
申請(專利權)人:武橋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8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