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中醫針灸針。溫針灸是艾灸配合針刺的方法,又稱針上加灸、針柄灸、傳熱灸或燒針尾。傳統的溫針灸,是在針刺的留針期間,于針柄上裹以艾絨或插上一小段艾條,點燃施灸,其缺點是穴位的針溫不容易控制,連灸數壯時更換艾炷很麻煩,燃燒的艾絨容易脫落,燃傷皮膚或衣物,有時雖然采取在針灸針周圍鋪硬紙片等物品保護穴位附近皮膚,可以避免皮膚或衣物的燒傷,然而,此法卻削弱了艾灸穴區的作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人們設計了熱針儀,該儀器是在毫針柄近針尾處繞以電熱絲,通電后,使毫針加熱,達到溫針的目的;其缺點是針柄負荷電熱絲和電線,使用不方便,喪失了艾灸穴區的作用。也有人在此法的基礎上將金針的針體做成電內熱式,通電后針體微微發熱,但使用此針扎入穴位后,并不能使受術者產生舒適的溫熱感,而是產生一種刺痛感覺。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易控制針溫、更換艾炷方便、不灼傷皮膚的帽式溫針灸針。本技術的任務是這樣完成的,在去除針尾的毫針針柄或管針針柄上,插上填滿艾絨的溫針灸帽,即成帽式溫針灸針;當點燃艾絨,即可達到溫針灸的目的。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詳細描述。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縱剖面圖。圖2為本技術的溫針灸帽的主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溫針灸帽的俯視圖。圖4、圖5為本技術的使用狀態圖。本技術由針柄(1)和溫針灸帽(2)所構成;針柄(1)為去除針尾的毫針或管針,溫針灸帽(2)由帽柱(3)、帽緣(4)和帽底(5)所組成,帽柱(3)高12~20mm,柱內徑1.2mm,柱外徑2mm,其頂端密閉,呈圓形或圓錐形,帽緣(4)呈圓狀,直徑為15~20mm,帽緣高3~5mm,其上有3~6個直徑為 ...
【技術保護點】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中藥針灸針。其特征是在去除針尾的毫針針柄或管針針柄上,插上填滿艾絨的溫針灸帽,即成帽式溫針灸針;該產品不僅保持了傳統溫針灸的作用,且還可以調節針溫,更換艾炷方便,不會灼傷穴區皮膚或衣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鄒移海,蘇兆銘,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中醫學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81[中國|廣州]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