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小井道電梯轎廂壁之連接結構,包括有復數塊相互拼裝的轎廂壁板,兩相鄰轎廂壁板的連接處各設置折彎勾部,該兩折彎勾部拼合成T形結構,該T形結構橫部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針對該T形結構設置有C形卡式連接件,該C形卡式連接件卡套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兩側;相比傳統技術之通過螺栓及螺母的連接方式而言,該種連接結構簡單,只需要于轎廂壁側增加折彎勾部,并通過C形卡式連接件卡套連接;同時,安裝也很方便,安裝人員不需要到轎廂壁后面去安裝,只需站在轎頂將C形卡式連接件對應捅進前述折彎勾部處即可,尤其是用于小井道時,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給安裝人員帶來的方便更為明顯。(*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梯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小井道電梯轎廂壁之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據統計,我國在用電梯34. 6多萬臺,每年還以約5萬 6萬臺的速度增長。電梯服務中國已有100多年歷史,而我國在用電梯數量的快速增長卻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后,目前我國電梯技術水平已與世界同步。目前,電梯融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等各個領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為有電梯的存在,才能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便利性。然而,現有電梯轎廂在井道安裝時,其轎廂壁需要一塊一塊拼裝,一般情況下井道面積比較大,安裝人員將轎廂壁拼好后可以在轎廂壁后邊(井道內)擰螺栓固定,但是由于有些電梯井道較小,安裝人員沒辦法站在轎廂壁后面擰螺栓,安裝和維修時極不方便。因此,急需要尋求一種簡單的安裝方式以適合小井道轎廂壁。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小井道電梯轎廂壁之連接結構,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種小井道電梯轎廂壁之連接結構,包括有復數塊相互拼裝的轎廂壁板,兩相鄰轎廂壁板的連接處各設置折彎勾部,該兩折彎勾部拼合成T形結構,該T形結構橫部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針對該T形結構設置有C形卡式連接件,該C形卡式連接件卡套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兩側。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兩折彎勾部均包括有與前述轎廂壁板垂直的第一折彎板和與該第一折彎板垂直的第二折彎板,該兩第一折彎板相貼合成前述T形結構之豎部,該兩第二折彎板彼此背向延伸形成前述T形結構之橫部。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二折彎板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且其延伸尾端面為一斜面。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兩折彎勾部均包括有第一折彎勾部和第二折彎勾部,該第一折彎勾部包括有與前述轎廂壁板垂直的第一折彎板,該第二折彎勾部包括有與前述轎廂壁板垂直的第一折彎板和與該第一折彎板垂直的第二折彎板,該第一折彎勾部之第一折彎板和第二折彎勾部之第二折彎板彼此背向延伸形成前述T形結構之橫部,以及,該第二折彎勾部之第一折彎板與相鄰之轎廂壁板相貼合形成前述T形結構之豎部。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折彎勾部之第一折彎板及第二折彎勾部之第二折彎板均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且其延伸尾端面為一斜面。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C形卡式連接件之閉合端位于前述T形結構之橫部外側, 以及,該C形卡式連接件之開放端位于前述T形結構之橫部內側。 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主要系通過將兩相鄰轎廂壁板的連接處各設置折彎勾部,該兩折彎勾部拼合成T形結構,由于該T形結構橫部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因此可以將C形卡式連接件自上向下卡套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兩側,以實現兩相鄰轎廂壁板的連接固定;相比傳統技術之通過螺栓及螺母的連接方式而言,該種連接結構簡單,只需要于轎廂壁側增加折彎勾部,并通過C形卡式連接件卡套連接;同時,安裝也很方便,安裝人員不需要到轎廂壁后面去安裝,只需站在轎頂將C形卡式連接件對應捅進前述折彎勾部處即可。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技術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 圖l是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是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側視圖; 圖3是圖l中A處局部放大示圖; 圖4是圖l中B處局部放大示圖。 附圖標識說明 lo、轎廂壁板11、第一折彎勾部 11 l、第一折彎板112、第二折彎板 12、第二折彎勾部12l、第一折彎板 122、第二折彎板20、C形卡式連接件。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l至圖4所示,其顯示出了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一種小井道電梯轎廂壁之連接結構,包括有復數塊相互拼裝的轎廂壁板lo,兩相鄰轎廂壁板lo的連接處各設置折彎勾部,該兩折彎勾部拼合成T形結構,該T形結構橫部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針對該T形結構設置有C形卡式連接件20,該C形卡式連接件20卡套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兩側。 具體而言,于本實施例中,前述兩相鄰轎廂壁板lo的連接結構有如圖3和圖4兩種 圖3中顯示了當兩相鄰轎廂壁板lo處于同一平面時,則前述兩折彎勾部均包括有與前述轎廂壁板lo垂直的第一折彎板11 l和與該第一折彎板11 l垂直的第二折彎板112,該兩第一折彎板11l相貼合成前述T形結構之豎部,該兩第二折彎板112彼此背向延伸形成前述T形結構之橫部,以及,該第二折彎板112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且其延伸尾端面為一斜面; 圖4中顯示了當兩相鄰轎廂壁板lo呈垂直關系設置時,則前述兩折彎勾部均包括有第一折彎勾部11和第二折彎勾部12,該第一折彎勾部11包括有與前述轎廂壁板lo垂直的第一折彎板11 l,該第二折彎勾部12包括有與前述轎廂壁板lo垂直的第一折彎板12l和與該第一折彎板12l垂直且與前述轎廂壁板位于同側的第二折彎板122,該第一折彎勾部11之第一折彎板11 l和第二折彎勾部12之第二折彎板122拼接成前述T形結構之橫部,以及,該第二折彎勾部12之第一折彎板121與相鄰之轎廂壁板10相貼合形成前述T形結構之豎部;以及,前述第一折彎勾部11之第一折彎板111及第二折彎勾部12之第二折彎板 122均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且其延伸尾端面均為一斜面。另外,本實施例中,前述C形卡式連接件20之閉合端位于前述T形結構之橫部外側,以及,該C形卡式連接件20之開放端位于前述T形結構之橫部內側,如此,使得兩相鄰轎廂壁板10連接更加穩固。安裝時,安裝人員不需要到轎廂壁后面去安裝,只需站在轎頂將C形卡式連接件 20自上向下對應捅進前述相鄰轎廂壁板10之相鄰折彎勾部處即可,由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因此,該C形卡式20連接件自上向下穩固地卡套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兩側,且該C形卡式連接件20自身的重力使得其卡套得更加穩固。本技術的設計重點在于,主要系通過將兩相鄰轎廂壁板的連接處各設置折彎勾部,該兩折彎勾部拼合成T形結構,由于該T形結構橫部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因此可以將C形卡式連接件自上向下卡套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兩側,以實現兩相鄰轎廂壁板的連接固定;相比傳統技術之通過螺栓及螺母的連接方式而言,該種連接結構簡單,只需要于轎廂壁側增加折彎勾部,并通過C形卡式連接件卡套連接;同時,安裝也很方便,安裝人員不需要到轎廂壁后面去安裝,只需站在轎頂將C形卡式連接件對應捅進前述折彎勾部處即可。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技術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技術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小井道電梯轎廂壁之連接結構,包括有復數塊相互拼裝的轎廂壁板,其特征在于兩相鄰轎廂壁板的連接處各設置折彎勾部,該兩折彎勾部拼合成T形結構,該T形結構橫部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針對該T形結構設置有C形卡式連接件,該C形卡式連接件卡套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兩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井道電梯轎廂壁之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折彎勾部均包括有與前述轎廂壁板垂直的第一折彎板和與該第一折彎板垂直的第二折彎板,該兩第一折彎板相貼合成前述T形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小井道電梯轎廂壁之連接結構,包括有復數塊相互拼裝的轎廂壁板,其特征在于:兩相鄰轎廂壁板的連接處各設置折彎勾部,該兩折彎勾部拼合成T形結構,該T形結構橫部呈由上到下逐漸變大之結構,針對該T形結構設置有C形卡式連接件,該C形卡式連接件卡套于前述T形結構橫部兩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以泳,謝雄,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快意電梯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