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銅及銅合金連續網鏈式退火爐,退火爐包括支撐框架、連續網鏈式傳送機構,在支撐框架上沿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有進料段、加熱段、緩冷段、噴流冷卻段、緩冷段、出料段。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整個退火過程是在氮氣或者氮氣-氫氣混合氣體的保護下進行的,加熱室采用整體馬弗結構,氣密性極佳。爐室空間狹小,爐室空間利用率極高,網鏈退火爐的熱效率高、氣耗低、能耗低,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爐體結構簡單、爐型體積小、占地面積小,設備投資小,操作方便,滿足小批量、小規格、多規格、多合金品種的銅及銅合金種連續光亮退火要求。(*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冶金
,涉及一種銅及銅合金退火爐,尤其涉及一種銅及銅合金連續網鏈式退火爐,主要適用于紫銅、黃銅、青銅、白銅合金的光亮退火。
技術介紹
銅及銅合金光亮退火有井式爐、臺車式爐、輥底式退火爐、輥網式退火爐、鎖氣式退火爐等。井式爐和臺車式爐采用間斷作業方式,退火結束后,爐料需要隨爐冷卻,生產效率低。輥底式退火爐存在的問題是爐輥和退火管棒材之間存在摩擦,退火后的產品表面往往存在擦傷,降低高精度管棒材的品質和成材率。鎖氣式退火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爐體結構復雜、爐型體積龐大、占地面積大、一次性投資極高,不適應小批量、多規格品種的銅合金產品退火作業。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銅及銅合金連續網鏈式退火爐。上述目的是通過下述方案實現的。本技術的銅及銅合金網鏈式退火爐,包括支撐框架、傳送機構及電氣控制系統,在支撐框架上沿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有進料段、加熱段、冷卻段、出料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機構為連續網鏈式傳送機構,由設置在支撐框架上的爐網、壓緊輪、導向輪及網鏈組成;所述加熱段的進口、出口以及冷卻段的出口分別設置有阻氣密封簾;所述加熱段的進口、出口以及冷卻段的出口分別設置有氮氣噴流裝置;所述加熱段的進口、出口以及冷卻段的出口分別設置有集氣罩和排煙管;所述加熱段內設置有耐熱鋼爐罐,耐熱鋼爐罐外的頂部和底部設置有電阻帶;在加熱段出料口處設置有氮-氫混合氣體噴流裝置;所述冷卻段沿傳送方向依次為第一緩冷段、噴流冷卻段、第二緩冷段、第三緩冷段、第四緩冷段,各緩冷段的頂部分別設有至少一組水冷盤管,且每組水冷盤管均有一個進水口和一個出水口;所述噴流冷卻室內設置有循環風機、水冷卻裝置、噴流冷卻裝置、氮氣加入裝置。根據上述的銅及銅合金網鏈式退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緩冷段與第四緩冷段之間設置有氮氣噴吹氣幕裝置。本技術的有益效果1、加熱室采用整體馬弗結構,氣密性極佳。爐室空間狹小,爐室空間利用率極高, 網鏈退火爐的熱效率高、氣耗低、能耗低,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2、爐體結構簡單、爐型體積小、占地面積小,設備投資小,操作方便,滿足小批量、 小規格、多規格、多合金品種的銅及銅合金種連續光亮退火要求。3、采用分段式冷卻結構,有效降低了冷卻過程制品中產生的溫差應力,有利于提高高品質、高合金化產品的尺寸精度,杜絕退火廢品現象發生。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退火爐的生產效率。4、整個退火過程是在氮氣或者氮氣-氫氣混合氣體的保護下進行的,退火制品頭尾組織均勻、表面清潔、無劃傷、退火后制品無氧化、光亮,保持金屬本色。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銅及銅合金連續網鏈式退火爐的結構及退火工藝進行詳細說明。一種銅及銅合金網鏈式退火爐,包括支撐框架、傳送機構及電氣控制系統,在支撐框架上沿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有進料段、加熱段、緩冷段、噴流冷卻段、緩冷段、出料段。其中,傳送機構由設置在支撐框架上的爐橋36、張緊輪9、導向輪10及網鏈11組成;網鏈貫穿整個進料段、加熱段、冷卻段及出料段,形成封閉循環傳動結構。進料段1的進口、出料段8的出口分別設置有阻氣密封簾15、33。阻氣密封簾的最高使用溫度可達1100°c,可有效降低熱量輻射損失及爐內氣體消耗。進料段1的進口、出料段8的出口分別設置有氮氣噴流裝置16、32。氮氣噴流裝置包括氮氣進氣管和噴流管;氮氣噴流裝置噴出的高速氮氣氣流在進料口、出料口形成一道氣幕,以維持爐壓,阻止外部空氣進入爐內。加熱段2的進口以及出料段8的出口分別設置有集氣罩13、35和排煙管14、34,用于收集和排出爐內逸出的煙氣(銅材內外表面揮發、裂解的潤滑油)、氮氣和氫氣。加熱段2內設置有耐熱鋼爐罐18(采用6 mm SUS310耐熱鋼整體模壓成全波紋結構,具有極好的抗變形性能),耐熱鋼爐罐外的頂部和底部設置有加熱系統17。加熱段的出口處安裝有上下氮-氫混合氣體噴流裝置(包括上、下氮-氫混合氣體加入管和上下氮-氫混合氣體噴流管)19、20,用于向爐罐內輸入氮-氫混合氣體,并在爐罐口處形成氣幕。爐罐出料口設置阻氣密封簾21。冷卻段沿傳送方向依次為第一緩冷段3、噴流冷卻段4、第二緩冷段5、第三緩冷段 6、第四緩冷段7,各緩冷段的頂部分別設有至少一組水冷盤管四,且每組水冷盤管均有一個進水口觀和一個出水口 30。各緩冷段的側墻采用雙層水冷套結構,每個水冷套內分布迷宮型導流加強筋,使冷卻水按迷宮型路線流動,保證良好的熱交換效果;每個水冷套設置進、出水管及相應閥門,冷卻水流量獨立可調,回水通過集水箱開路排放,可直接觀寮冷卻水流動工況。緩冷段的目的是避免異形、薄壁銅管在急冷時產生變形。在第三緩冷段6與第四緩冷段7之間設置有氮氣噴流裝置31。氮氣噴流裝置高速噴出的氮氣氣流在第三緩冷段與第四緩冷段之間形成一道氣幕,以維持爐壓,阻止外部空氣進入爐內。噴流冷卻室4由風機沈、水冷卻裝置、上下噴吹噴嘴組23、氮氣加入裝置22組成。 氮氣加入管22向噴流區補充氮氣,以保持該區的惰性氣氛。風冷室為鋼板、型鋼密封焊接結構件,兩側壁為雙層水冷壁結構,內布迷宮型加強導流筋,使冷卻套內冷卻水按迷宮型路線流動,保證良好的熱交控效果。水冷卻裝置設置進、出水管及相應閥門。強循環風機采用變頻控制,可根據設際工況,無級調節強對流循環速度,達到最佳冷卻效果。換熱器安裝在強對流循環風機吸風口,為銅管、鋁翅片結構,熱交換面積超過200 m 3。循環風道一端與強循環風機聯接,一端與冷卻室上、下噴吹進氣口聯接。設置風量、風壓調節閥,保證風量均均分配和冷卻室內氣流的穩定。噴流冷卻室4內設置循環風機出風口 27,氮氣氣流與室內工件熱交換后,通過風機熱交換器冷卻,進入循環風機進風口 24,通過循環風機出風口 25、循環風道和上、下噴吹噴嘴組23,從工件上、下方均勻向工件噴出,形成循環。高速的冷卻氣流達到迅速、均勻冷卻工件的效果。工件12置放于進料段1的網鏈11上,網鏈11在傳動系統的驅動下運動,帶動工件12進入加熱段2,加熱系統17對工件進行輻射加熱。大約45-70分鐘后,工件12完成加熱-升溫-均熱-保溫過程,工件頭尾、心表實現了溫度均勻。經過均溫、達到退火效果和晶粒度要求的工件隨后進入第一緩冷段3中,通過盤管與緩冷室內的氣氛進行熱交換,通過氣氛冷卻,使工件降溫冷卻。工件在第一緩冷段3中冷卻12-25分鐘,進入噴流冷卻室4, 通過水冷式熱交換器、循環風機、上下噴流系統等將經過冷卻的低溫氮氣噴向工件,對工件進行強制冷卻。工件在噴流冷卻室4中冷卻12-25分鐘,進入第二緩冷段5中。第二緩冷段5、第三緩冷段6、第四緩冷段7的結構、冷卻原理與第一緩冷段完全相同。工件在第二緩冷段5、第三緩冷段6、第四緩冷段7分別冷卻30-60分鐘后,隨網鏈11運行至出料段8的阻氣密封簾33處時,溫度降至50°C以下,隨后出爐,完成退火過程。權利要求1.一種銅及銅合金網鏈式退火爐,包括支撐框架、傳送機構及電氣控制系統,在支撐框架上沿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有進料段、加熱段、冷卻段、出料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機構為連續網鏈式傳送機構,由設置在支撐框架上的爐網、壓緊輪、導向輪及網鏈組成;所述加熱段的進口、出口以及冷卻段的出口分別設置有阻氣密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銅及銅合金網鏈式退火爐,包括支撐框架、傳送機構及電氣控制系統,在支撐框架上沿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有進料段、加熱段、冷卻段、出料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機構為連續網鏈式傳送機構,由設置在支撐框架上的爐網、壓緊輪、導向輪及網鏈組成;所述加熱段的進口、出口以及冷卻段的出口分別設置有阻氣密封簾;所述加熱段的進口、出口以及冷卻段的出口分別設置有氮氣噴流裝置;所述加熱段的進口、出口以及冷卻段的出口分別設置有集氣罩和排煙管;所述加熱段內設置有耐熱鋼爐罐,耐熱鋼爐罐外的頂部和底部設置有電阻帶;在加熱段出料口處設置有氮-氫混合氣體噴流裝置;所述冷卻段沿傳送方向依次為第一緩冷段、噴流冷卻段、第二緩冷段、第三緩冷段、第四緩冷段,各緩冷段的頂部分別設有至少一組水冷盤管,且每組水冷盤管均有一個進水口和一個出水口;所述噴流冷卻室內設置有循環風機、水冷卻裝置、噴流冷卻裝置、氮氣加入裝置?! 。玻鐧嗬螅彼鲢~及銅合金網鏈式退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緩冷段與第四緩冷段之間設置有氮氣噴吹氣幕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賀永東,汪海洲,
申請(專利權)人:金川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6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