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安裝在外容器內部的內容器,包含:被卡固部,當安裝在所述外容器上時,被設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卡固部卡固并被防止從所述外容器上脫離;第2卡合部,當安裝在所述外容器上時,與設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第1卡合部卡合并對相對于所述外容器的轉動進行限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層容器以及內容器以及外容器,特別是關于一種可以對重疊安裝的兩個容器進行臨時固定的雙層容器及內容器及外容器。
技術介紹
一般而言,可在外容器內部收納有內容器的雙層容器被廣為知曉。這種雙層容器由于相對外容器其內容器可以更換,所以可實現外容器的再利用。因而,只考慮對從外可見的外容器進行外觀性的提高即可,內設的內容器也變成了可被廢棄的再裝(refill)容器。 因此,可以實現外容器的減量化,并且可以實現減輕對地球環境的負擔。這里,作為雙層容器的一個例子,舉可定量排出內部物質的分配器(dispenser) 容器的例子來進行說明。過去的雙層容器構造的分配器容器,多數為將分配器(定量排出泵)通過螺紋擰緊安裝在外容器上時,利用這種螺紋結合力將內容器固定在外容器上的構造(參見專利文獻1)。在這種分配器容器中更換內容器時,先要轉動分配器再將分配器從外容器上拆下。由此,內容器也處于相對于外容器可拆下的狀態,并可將使用完的內容器從外容器上拆下后進行廢棄。接著,確定新的內容器相對外側容器的安裝位置,邊維持此狀態邊將分配器螺紋固定在外容器上。由以上做法,進行內容器的相對于外容器的更換處理。先行技術文獻如下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189315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想要解決的課題如下但是,作為再裝容器的內容器,在內部物質取出口設有帽以不使內容物質泄漏。另外,取出口的外周部分形成有螺紋,通過使帽螺紋安裝在此螺紋上,進行了確實防止內部物質的泄漏。由此,在將新的內容器安裝在外容器上之前,或者在將新的內容器安裝在外容器中之后在將分配器螺紋固定在外容器上之前,需要將帽從內容器上拆下。然而,在新的內容器安裝在外容器之前將帽拆下的情況下向外容器安裝內容器時,內部物質有可能從內容器中分散出來。另一方面,在內容器安裝在外容器后將帽拆下的方法中,因為過去未將內容器固定在外容器上,所以由于帽的轉動內容器最終也會相對于外容器轉動而難以拆下帽。因此, 無論用何種方法,都存在向外容器安裝內容器操作性惡劣的問題。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實現提高在更換內容器時的操作性的雙層容器及內容器及外容器。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手段如下從第1種觀點,上述課題可通過一種雙層容器而解決,其包含第1容器;第2容器,安裝在所述第1容器的內部;臨時固定機構,當所述第2容器被安裝在所述第1容器上時,以可安裝拆下的方式將所述第2容器臨時固定在所述第1容器上;轉動限制機構,當所述第2容器被安裝在所述第1容器上時,限制所述第2容器的相對于所述第1容器的轉動。另外,從第2種觀點,上述課題可通過一種安裝在外容器內部的內容器而解決,其包含被卡固部,當安裝在所述外容器上時,被設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卡固部卡固并被防止從所述外容器上脫離;第2卡合部,當安裝在所述外容器上時,與設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第1卡合部卡合并對相對于所述外容器的轉動進行限制。 另外,從第3種觀點,上述課題可通過一種內部安裝有內容器的外容器而解決,其包含卡固部,當安裝所述內容器時,卡固設置在所述內容器上的被卡固部并防止所述內容器的脫離;第2卡合部,當安裝所述內容器時,與設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第1卡合部卡合并對所述內容器的轉動進行限制。本專利技術的效果如下明示出的雙層容器在安裝狀態下可防止第2容器(內容器)從第1容器(外容器)中脫離,同時還可防止第2容器(內容器)在第1容器(外容器)進行不必要的轉動。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第1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剖面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第1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分解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第1實施例的雙層容器中所使用的外容器及臨時固定部件的放大剖視圖。圖4是沿圖1中所示A-A線的剖視圖。圖5是在本專利技術第1實施例的雙層容器上安裝有分配器狀態的剖面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第2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剖面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第2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沿圖5所示B-B線的剖視圖。圖9是本專利技術第2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內容器即將被臨時固定在外容器上之前狀態的剖視圖。圖10是本專利技術第2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內容器相對外容器的臨時固定被解除狀態的剖視圖。圖11是本專利技術第2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內容器相對外容器的臨時固定被解除狀態的剖面立體圖。圖12是本專利技術第2實施例的雙層容器中所使用鉤部件的放大立體圖。圖13A是本專利技術第1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變形例的橫剖面剖視圖。圖13B是本專利技術第1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變形例的縱剖面剖視圖。圖14是本專利技術第3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剖視圖。圖15是本專利技術第3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分解圖。圖16是沿圖14中所示Cl-Cl線的剖視圖。圖17是本專利技術第3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彈力部件附近的放大立體圖。圖18是本專利技術第3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彈力部件的帽固定螺絲附近的放大剖視圖。圖19是本專利技術第3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臨時固定被解除狀態的剖視圖。圖20是沿圖19中所示C2-C2線的剖視圖。圖21是本專利技術第4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剖視圖。圖22是本專利技術第4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分解圖。圖23是本專利技術第4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臨時固定被解除狀態的剖視圖。圖M是本專利技術第5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分解圖。圖25是本專利技術第5實施例的雙層容器的0形環附近的放大剖視圖。圖沈是本專利技術第1實施例的雙層容器上安裝有排出噴嘴(nozzle)狀態的剖視圖。圖27A是排出噴嘴的立體圖。圖27B是排出噴嘴的立體剖視圖。圖觀是容器主體厚度變化時強度及重量的變化的實驗結果。圖四是環狀頭部的厚度變化時剛性及重量的變化的實驗結果。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說明。附圖所示出結構部分的樣子雖是對應原材料的一個例子的樣子,但并非表示是限定為該對應的原材料,也可在結構部分使用可適宜使用的原材料。圖1至圖4是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第1實施例的雙層容器IOA的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雙層容器IOA由外容器11、內容器12、臨時固定機構13、以及轉動防止機構14等構成。本實施例中,作為雙層容器IOA雖然舉出了安裝有分配器90的化妝品容器的例子進行說明, 但本專利技術的并非限定為只適用于化妝品容器,同樣也可適用于其他容器。另外,在各圖中, 以Xl所示方向為上方向,以X2所示方向為下方向。外容器11為大致圓筒形狀,本實施例中由樹脂形成。但是,外容器11的材質并非限定為樹脂,也可使用其他材料(例如玻璃、陶器等)。外容器11具有筒狀主體16、底部開口 17、安裝頭部18、轉動防止凹部19、以及固定用凹部20。筒狀主體16為有圓筒形狀,在本實施例中下端部開口形成底部開口 17。下述內容器12從底部開口 17被裝入筒狀主體16內。在本實施例中,雖然筒狀主體16的下端形成有底部開口 17為敞口結構,但也可為設有堵住底部開口 17的底蓋的結構。另外筒狀主體16與作為再裝容器起作用的內容器12所不同,是不被廢棄而被長期使用的容器。因此,筒狀主體16為了提高外觀性也可在其外周部分施加外觀設計。筒狀主體16的上端部上形成有安裝頭部18。安裝頭部18為環狀的壁部,在其內部形成有開口部21。開口部21中插入內容器12的安裝部24,安裝部M安裝在安裝頭部 18上。安裝頭部18具有比筒狀主體16小的直徑。因而在筒狀主體16與安裝頭部18之間形成有下述固定臨時固定部件30的固定用凹部20 (參見圖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雙層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第1容器;第2容器,安裝在所述第1容器的內部;臨時固定機構,當所述第2容器被安裝在所述第1容器上時,以可安裝拆下的方式將所述第2容器臨時固定在所述第1容器上;轉動限制機構,當所述第2容器被安裝在所述第1容器上時,限制所述第2容器的相對于所述第1容器的轉動。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佐藤達夫,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資生堂,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