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行車后花轂結構,包括有一花轂本體,且該花轂本體一側組一棘輪,其中:花轂本體兩側各設有一花盤,而位于棘輪一側的花盤外側等距環設有數個凸部,于相鄰凸部之間形成一閃避區,花盤內側對應各凸部向內凹設有一凹槽,且位于兩凹槽相鄰之間則形成一平坦區,平坦區與凹槽槽底面之間構成第一位置差,閃避區與凸部表面之間構成第二位置差,以花轂本體轉動中心線為軸向方向,第一位置差與第二位置差呈軸向錯位,凹槽以及平坦區設有一各別貫穿凸部以及閃避區的導孔,各導孔供輻條倒勾端穿設定位于花盤內側,輻條另一側則向花盤外側穿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改善輻條相互跨越時所嚴重產生的擠壓,降低輻條扭曲變形量,同時能增加輻條力距。(*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自行車后花轂結構,特別是指一種能改善輻條交錯編織時扭曲 變形,并突破同一側花盤輻條同向(Radial Spoking)無法交錯編織的障礙技術,而不會有影響輻條強度。
技術介紹
一般驅動自行車行進的輪組,其所以得圓周轉動,是完全仰賴軸心處花轂(Hub)轉動時,借連接在花轂與輪圈(Rim)間的輻條(Spoke)驅動整個輪組轉動;而市售輪組的花轂、輪圈及輻條三者間的結合關系,是花轂兩端各設有一花盤,該花盤表面并環設有若干導孔;而輻條具頭部的倒鉤端是穿過花盤的導孔,該輻條一端為螺紋部則透過一螺絲頭(Nipples)螺合于輪圈內緣,借以組成一可驅動自行車的輪組。關于自行車輪組,有直拉式福條樣式(Radial Spoking)、半切線式福條樣式(Semi-tangent)、半邊直拉式福條樣式(Half-radial Spoking)等,其中;該直拉式輻條樣式是輻條兩端分別連結輪圈與花轂,不與同側輻條跨越(CROSS),該直拉式輻條樣式適用于自行車前輪,但不包含碟式煞車的前輪;而自行車后輪輪組采用多為半切線式輻條樣式以及半邊直拉式輻條樣式。該半切線式輻條樣式有X4、X3或X2等,X2代表每根輻條跨越花轂同側輻條次數,如圖7所示,其為后車輪輪組由棘輪一側方向觀看,為了能更清楚看見花轂6同側輻條跨越態樣,故圖中僅繪制花轂6于棘輪側所編織的輻條,該輻條是內、外側交錯排列于花轂上,且該內側輻條61第一次跨越外側輻條62位于外側輻條62的下,而第二次則跨越另一外側輻條63之上;該半邊直拉式輻條樣式則是,于花轂棘輪側采用半切線式輻條樣式,而花轂另一側則采用直拉式輻條樣式。而本案所探討不論是半切線式輻條樣式或半邊直拉式輻條樣式,對于自行車行駛狀態來說,內側輻條61由花轂6至跨越外側輻條62的處為扭曲變形最嚴重處,如圖8所示,因此兩幅條相互跨越因扭曲變形,影響輻條整體強度,且輻條應力傳遞受到中斷,而導致有穩定性較差以及安全上的疑慮等缺陷。加上花轂一側安裝有棘輪以及飛輪,整體輪組為非對稱的型態,輪組重心不位于花轂兩側花盤中央處,且花轂左、右兩側輻條力距差異大,也影響到結構強度。此外,半邊直拉式輻條樣式,由于花轂非棘輪側的輻條其所需張力遠低于棘輪側輻條,使得兩側輻條張力比值過小,而會導致非棘輪側的輻條有瞬間松弛而再度緊繃現象,容易有斷裂的缺陷。有鑒于此,本創作人乃針對現有自行花轂編織輻條時所面臨的問題深入探討,借由多年從事相關產業的開發經驗,并積極尋求解決的道,經過長期努力的研究與發展,終于成功的創作出一種自行車后花轂結構,借以改善輻條同側跨越編織所產生的擠壓,降低輻條扭曲變形量,進而增加輻條力距(力距不中斷),使得花轂兩側的輻條張力值較為現有技術來的大,且進而增加輻條側向受カ值。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ー種自行車后花轂結構,改善輻條相互跨越時所嚴重產生的擠壓,降低輻條扭曲變形量,同時能增加輻條カ距(カ距不中斷),讓安裝于花轂兩側的輻條張力值較現有技術來的大。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與功效,本技術自行車后花轂結構,包括有一花轂本體,該花轂本體一側組接有ー棘輪,其中 該花轂本體兩側各設有一花盤,而位于該棘輪一側的花盤外側等距環設有數個凸部,于相鄰凸部之間形成ー閃避區,而該花盤內側對應各凸部向內凹設有ー凹槽,且位于兩凹槽相鄰之間則形成一平坦區,該平坦區與該凹槽槽底面之間構成第一位置差,以及該閃避區與凸部表面之間構成第二位置差,以花轂本體轉動中心線為軸向方向,第一位置差與第二位置差呈軸向錯位,該凹槽以及該平坦區設有ー各別貫穿凸部以及閃避區的導孔,各導孔是供輻條倒勾端穿設定位于該花盤內側,該輻條另ー側則向花盤外側穿設,且穿透出閃避區的輻條是由同側該ニ穿透凸部輻條跨越而與輪圈組配;據此,利用第一位置差與第二位置差以及兩者錯位設計,其能消弭輻條跨越擠壓所產生的輻條扭曲變形量,進而拉長靠近棘輪側的輻條カ距(カ距不中斷),使得花轂本體兩側的輻條カ距比值高于現有技術カ距比值,進而獲得更佳的輪組側向受カ強度。本技術自行車花轂結構進ー步包括有下列技術特征I.上述該花盤是一體成形于該花轂本體兩側處。2.上述該花轂本體近棘輪ー側環設有一外螺紋,而該花盤內圈環設ー螺固于該外螺紋的內螺紋。3.上述穿設該導孔的輻條可為單抽輻條或雙抽輻條或三抽輻條上述任ー種。4.上述第一位置差與第二位置差數值相同,且是為I. 5mm至2. 5mm之間,其中2. Omm為最佳數值。5.上述該凸部表面是由花轂本體轉動中心線向外且朝向凹槽方向傾斜。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改善輻條相互跨越時所嚴重產生的擠壓,降低輻條扭曲變形量,同時能增加輻條カ距(カ距不中斷),讓安裝于花轂兩側的輻條張力值較現有技術來的大。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ー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另一方向立體示意圖。圖2A是本技術實施例側視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組接輻條輪圈立體示意圖。圖3A是圖3所示局部放大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組接輻條輪圈另ー側立體示意圖圖4A是圖4所示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組接輻條輪圈側視示意圖。圖5A是圖5所示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第二實施例分解狀態立體示意圖。圖7是現有技術自行車后花轂組接輻條與輪圈的側視示意圖。圖8是現有技術自行車后花轂組接輻條與輪圈的局部放 大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本技術〕I花轂本體10外螺紋11花盤111凸部112閃避區113凹槽114平坦區12導孔2棘輪3輻條31倒勾端4輪圈5花盤51內螺紋SI :第一位置差 S2 :第二位置差L :轉動中心線〔現有技術〕6花轂61內側輻條62外側輻條63外側輻條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I至圖2A,圖中顯示本技術自行車后花轂結構包括有一花轂本體1,且該花轂本體I 一側組設有一棘輪2,其中該花轂本體I兩側各設有一花盤11,該花盤11 一體成形于該花轂本體I兩側,而位于該棘輪2 —側的花盤11外側等距環設有數個凸部111,在此是以六個凸部111為例(請參閱圖5A),并于相鄰凸部111之間內凹形成一閃避區112,而該花盤11內側對應各凸部111向內凹設有一凹槽113,且位于兩凹槽113相鄰之間則形成一平坦區114,該平坦區114與該凹槽113槽底面之間構成第一位置差SI,以及該閃避區112與凸部111表面之間構成第二位置差S2,如以花轂本體I轉動中心線L為軸向方向而言,第一位置差SI與第二位置差S2呈軸向錯位態樣,該凹槽113以及該平坦區114設有一各別貫穿凸部111以及閃避區112的導孔12,另外該凸部111表面是由花轂本體I轉動中心線L向外且朝向凹槽113方向傾斜。關于本技術花轂本體其與輻條以及輪圈的組配關系,請參閱圖I至圖5A,在此僅以安裝花轂本體I近棘輪2 —側輻條3為主,以便清楚看到輻條3跨越態樣,進行輪組的組裝時,先行將一組輻條3倒勾端31穿設定位于該花盤11內側平坦區114的導孔12,而該輻條3另一側則向花盤11外側閃避區112穿設而與一輪圈4組配,接續,將另一組輻條3倒勾端31穿設定位于該花盤11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富勝,
申請(專利權)人:陳富勝,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