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及減速機,其有效地防止產生減速機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微振磨損。本發(fā)明專利技術的連結結構為具備具有中空部(42)的空心輸出軸(36)的減速機(30)中的該空心輸出軸(36)與插入于該空心輸出軸(36)的所述中空部(42)的對象機械(44)的被驅動軸(46)的連結結構,其具備連通空心輸出軸(36)內的中空部(42)與減速機(30)的內部空間(58)的連通路(60),并且包括空心輸出軸(36)與被驅動軸(46)之間的間隙(S2)在內的共同空間(Pc1)成為封閉的空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空心輸出軸與插入于該空心輸出軸的中空部的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及最適于實現該連結結構的減速機。
技術介紹
以往,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有如圖5所示的具備具有中空部10的空心輸出軸12的減速機14。這種減速機14以在該空心輸出軸12的中空部10直接插入被驅動軸16的方式使用。空心輸出軸12設定成其內徑僅稍微大于被驅動軸16的外徑(間隙配合),且通過未圖示的鍵而與被驅動軸16連結成能夠進行動力傳遞。這種以“間隙配合”為基礎的連結具有在常溫下簡便且能夠實現可靠連結的優(yōu)點, 另一方面,存在空心輸出軸12與被驅動軸16之間、或者它們與鍵之間容易產生所謂“微振磨損”之類的問題。微振磨損為在空心輸出軸12與被驅動軸16 (或它們與鍵)之間因振動等反復發(fā)生微小的相對滑動,而產生表面損傷的現象。作為微振磨損的防止方法據說有效的是對部件與部件的接觸部進行潤滑。然而,當連結減速機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時,該空心輸出軸12的內周與被驅動軸16的外周之間的間隙SI理所當然會成為與外部空間Po連通的狀態(tài)。因此,該間隙SI部分的潤滑只可用(不會流出的)潤滑脂進行,實際上以往是通過潤滑脂進行潤滑的。以往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3-113908號公報(圖I)然而,當欲通過基于潤滑脂的潤滑來防止減速機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微振磨損時,現實中,必須定期進行如下的維護,即以不會發(fā)生微振磨損的較短間隔分解該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擦去劣化的潤滑脂并進行整備,且重新涂布新潤滑脂并再次裝配。因此,由于進行該維護,實際上耗費很多的工夫、時間與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為了解決這種問題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其有效地防止產生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微振磨損,且能夠降低(有時可省略)耗費工夫、時間與成本的維護的頻率。本專利技術通過采用如下結構解決上述課題一種連結結構,其為具備具有中空部的空心輸出軸的減速機中的該空心輸出軸與保持間隙地插入于該空心輸出軸的所述中空部中的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其具備連通所述空心輸出軸內的所述中空部與所述減速機的內部空間的連通路,并且包括所述空心輸出軸與所述被驅動軸之間的所述間隙在內的空間成為封閉的空間。本專利技術中,徹底重新檢討有關潤滑的構思,敢于用“潤滑油(流動性較高的潤滑劑)”進行所述間隙部分的潤滑。具體而言,具備使空心輸出軸內的中空部與減速機的內部空間連通的“連通路”,通過該連通路向該間隙部分供給存在于減速機內的潤滑油。然后,包括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之間的該間隙在內的空間成為封閉的空間。由此,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的同時,能夠用減速機內的潤滑油對該間隙加以潤滑,并且能夠防止?jié)櫥脱卦撻g隙向外部流出。其結果,始終向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之間的間隙供給減速機內的豐富的潤滑油的一部分,可有效地防止微振磨損。另外,本專利技術也能夠視為減速機,其具備具有中空部的空心輸出軸,在該中空部插入對象機械的被驅動軸,其特征在于,具備連通所述空心輸出軸內的所述中空部與所述減速機的內部空間的連通路。 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能夠有效地防止產生減速機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微振磨損,且能夠降低或者省略耗費工夫、時間與成本的連結部分的維護頻率。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的截面圖。圖2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的截面圖。圖3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又一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的截面圖。圖4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又一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的截面圖。圖5是表示以往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的例子的截面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一例進行詳細說明。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的截面圖,圖2是沿圖I的箭頭II-II線的放大截面圖。該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減速機30具備形成于小錐齒輪軸32的小錐齒輪34及固定于空心輸出軸36的錐齒輪38。未圖示的馬達的旋轉通過小錐齒輪34與錐齒輪38的嚙合而被減速的同時傳遞至空心輸出軸36。空心輸出軸36貫穿減速機30的外殼40,且具備有貫穿該空心輸出軸36的中空部42。對象機械44的被驅動軸46插入于該中空部42。在此,“對象機械”為例如輸送用傳送機或產業(yè)用工作機械等欲通過該減速機30的空心輸出軸36的旋轉來進行驅動的機械,“被驅動軸”為通過空心輸出軸36被直接旋轉的軸,即對象機械的輸入軸。如圖2中示意地所示,空心輸出軸36的內徑Dl稍微大于被驅動軸46的外徑dl,兩軸36、46保持間隙S2 (通過間隙配合)而卡合。空心輸出軸36與被驅動軸46上分別形成有鍵槽36A、46A。鍵48嵌入由鍵槽36A、46A形成的空間Pl中,空心輸出軸36與被驅動軸46連結成能夠通過該鍵48進行動力傳遞。空心輸出軸36上形成有多個(該例中為60A 60D這4條)將該空心輸出軸36內的中空部42與減速機30的內部空間58連通的連通路60。連通路60中的I條60D通過向空心輸出軸36的鍵槽36A的底面36A1開口而連通空心輸出軸36的中空部42與減速機30的內部空間58。返回到圖1,空心輸出軸36與被驅動軸46的軸向的定位(固定)通過配置于空心輸出軸36的階梯差部36B的定位板50與貫穿該定位板50而擰入被驅動軸46的螺栓52來進行。若擰入螺栓52,則被驅動軸46的階梯差部46B與空心輸出軸36的對象機械側的端部36C抵接,并確定被驅動軸46的軸向位置。另外,空心輸出軸36的對象機械相反側的端部36D通過螺栓56安裝或固定有外罩板54。包括空心輸出軸36與被驅動軸46之間的間隙S2的空間作為共同空間Pd,成為其整體封閉的空間。以下,對用于將該共同空間Pcl形成為封閉的空間的具體結構進行說 明。 減速機30的外殼40主要包括旋轉自如地支承所述小錐齒輪軸32的輸入側外殼40A、覆蓋幾乎整個空心輸出軸36的主體外殼40B及封閉該主體外殼40B的對象機械側的開口 40B1的對象側外殼40C。輸入側外殼40A通過螺栓62與主體外殼40B固定并成為一體。對象側外殼40C通過螺栓64與主體外殼40B固定并成為一體。空心輸出軸36通過分別組裝于主體外殼40B與對象側外殼40C的一對圓錐滾子軸承66A、66B被雙支承。在此,在輸入側外殼40A與主體外殼40B之間配置有第I O型環(huán)(密封部件)68。在主體外殼40B與對象側外殼40C之間配置有第2 O型環(huán)70。主體外殼40B與空心輸出軸36之間的圓錐滾子軸承66A的軸向上的對象機械相反側并列配置有2個第I油封(密封部件)72。對象側外殼40C與空心輸出軸36之間的圓錐滾子軸承66B的軸向上的對象機械側并列配置有2個第2油封(密封部件)74。并且,空心輸出軸36的對象機械側的端面36C與被驅動軸46的階梯差部46B接觸,在該端面36C與該階梯差部46B之間配置有第3 O型環(huán)76。另外,該第3 O型環(huán)76也可設置于空心輸出軸36的內周與被驅動軸46的外周之間(例如在圖I中由虛線及()描繪且附加76的位置)。空心輸出軸36的對象機械相反側中在與外罩板54之間配置有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3.01 JP 2010-0445851.一種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其為具備空心輸出軸的減速機中的該空心輸出軸與對象機械的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且所述空心輸出軸具有中空部,所述對象機械的被驅動軸插入于所述空心輸出軸的所述中空部, 所述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的特征在于, 具備將所述空心輸出軸內的所述中空部與所述減速機的內部空間連通的連通路,并且, 包括所述空心輸出軸與所述被驅動軸之間的間隙在內的空間成為封閉的空間。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心輸出軸與所述被驅動軸之間配置有密封部件。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心輸出軸的端面與被驅動軸之間配置有密封部件。4.如權利要求I 3中任一項所述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心輸出軸與所述被驅動軸之間的間隙相對于所述減速機的對象機械相反側的外部空間封閉。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心輸出軸與被驅動軸的連結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田村光擴,石塚正幸,
申請(專利權)人:住友重機械工業(yè)株式會社,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