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生物降解廢油脂的菌液投加裝置,該裝置接受控制系統的控制,通過電磁閥控制菌液的流出,該裝置內設置一菌液槽,菌液槽內有液位傳感器,能夠向控制系統發出缺少菌液的警告提示,菌液桶的桶蓋具有一自動下水機構,能夠根據菌液槽內的菌液液面控制菌液流出。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用方便簡單,只需將盛滿菌液的菌液桶頂部向下放置到置桶區,使置桶區的頂柱擠壓菌液桶桶蓋上的固定柱,水封件與桶蓋形成空氣間隙,菌液流入儲液區;液位傳感器通過其內部的漂浮磁環和干簧管能夠隨時監測液位的高低,及時發出更換菌液桶、添加菌液的信號;置桶區內設置有與菌液桶桶蓋外廓相匹配的凸臺,使得菌液桶固定得非常牢靠。(*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投加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生物降解廢油脂的菌液投加裝置。
技術介紹
油脂引起的管道堵塞大多出現在廚房、餐廳、賓館、酒店、肉類及油脂加工廠等的下水道。油脂具有一定的粘性,極易附著在管道壁上,隨著時間的延長,管道壁上的油脂就會富集,同時夾雜著其它雜質,比如酸堿性洗滌劑、飯菜、紙巾等。由于雜質腐敗膨脹,油脂被氧化以及有的油脂凝固點較低極易使富集在管道壁上的油脂進行固化等原因,日積月累便會堵塞管道,給業主造成不便。同時排入下水道內的油脂通過大量匯集形成地溝油,地溝油經不法分子通過簡單加工,包括過濾、加熱提煉、與原油勾兌、添加去味劑等,重新返回到市面上充當優質油進行銷售。地溝油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醫學研究的成果顯示,長期攝入地溝油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傷害,如發育障礙、易患腸炎,并有肝、心和腎腫大以及脂肪肝等病變。而地溝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黃曲霉素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更可怕的是,地溝油危害的不僅僅是食用者的身體健康,還會讓醫療保障體系積重難返,加大醫療成本的支出。目前,針對于廚房、餐廳、賓館、酒店、肉類及油脂加工廠等因廢舊油脂丟棄引起的管道阻塞,通常采用機械方法和化學方法進行疏通,機械方法比如用圓木、鋼絲、彈簧等器械進行疏通,但是這種方法通常受管路長度及管路安裝形狀的影響,從而不能達到管路疏通的目的;化學方法比如食醋、火堿、濃硫酸等化學藥品進行疏通,但是用量較大,且成本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危險,火堿和濃硫酸是強堿強酸并且具有嚴重腐蝕性的化學藥品,在使用此種物品進行疏通時,如果使用不當輕者燒毀皮膚,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對于地溝油處理目前多采用的方法是將地溝油回收,利用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制備選礦藥劑、加工乙醇、沼氣、航空油等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標準很高的法律門檻和昂貴的經濟投入,使得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受到了相當的限制。同時,不法分子為了謀取利益利用地溝油經簡單加工后充當優質油出售給消費者,給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尋找到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解決管道因油脂堵塞及地溝油處理是該領域面臨的一大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生物降解廢油脂的菌液投加裝置,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即時控制菌液的投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缺憾。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種用于生物降解廢油脂的菌液投加裝置,該裝置接受控制系統的控制,通過電磁閥控制菌液的流出,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內設置有一菌液槽,所述菌液槽被一具有缺口的擋板分為儲液區和置桶區,儲液區內設置有液位傳感器,該液位傳感器由套接著漂浮磁環的干簧管構成,漂浮磁環能夠隨菌液液位的高低變化而漂浮或沉降,干簧管向控制系統發出缺少菌液的警告提示,所述菌液桶的桶蓋具有一自動下水機構,當菌液桶倒置安放在儲液區內時自動下水機構使桶蓋開啟,菌液流向儲液區,直到菌液液面封住自動下水機構的空氣間隙使菌液桶內的菌液停止向儲液區流動,當儲液區的菌液下降使空氣間隙露出時,菌液桶繼續釋放菌液流向儲液區。進一步地,所述自動下水機構包括設置在置桶區底部的一頂柱、設置在菌液桶桶蓋上的固定柱、彈簧和水封件,所述彈簧套接在固定柱上并抵住水封件,所述水封件與菌液桶桶蓋密封且活動連接,所述頂柱用于擠壓固定柱使彈簧彈性形變,水封件與菌液桶桶蓋分離形成空氣間隙。進一步地,所述置桶區內設置有凸臺,所述凸臺分布在置桶區的四個邊角處圍成與菌液桶相匹配的形狀。本技術使用方便簡單,只需將盛滿菌液的菌液桶頂部向下放置到置桶區,使置桶區的頂柱擠壓菌液桶桶蓋上的固定柱,水封件與桶蓋形成空氣間隙,菌液流入儲液區, 儲液區通過電磁閥控制菌液的流出;液位傳感器通過其內部的漂浮磁環和干簧管能夠隨時監測液位的高低,及時發出需要更換菌液桶、添加菌液的信號;置桶區內設置有與菌液桶外廓相匹配的凸臺,使得菌液桶固定得非常牢靠。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裝置中菌液槽的俯視圖。圖2是本技術裝置中菌液槽的側面透視圖。圖3是本技術裝置中菌液槽的正面透視圖。圖4是本技術菌液桶桶蓋自動下水機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通過下面對實施例的描述,將更加有助于公眾理解本技術,但不能也不應當將申請人所給出的具體的實施例視為對本技術技術方案的限制,任何對部件或技術特征的定義進行改變和/或對整體結構作形式的而非實質的變換都應視為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所限定的保護范圍。如圖I至圖4所示,本技術用于生物降解廢油脂的菌液投加裝置,接受控制系統(圖中未標出)的控制,通過電磁閥I控制菌液的流出,菌液是由多種有益菌和多種酶組成的生物活性制劑,其中含有大量的枯草桿菌、苔蘚菌、多粘菌、曲霉菌、諾卡氏菌等有益菌以及蛋白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生物酶和一些微量的營養元素。該制劑性質溫和、微生物活性高、環保無毒且有淡淡的芳香氣味。生物降解廢油脂的原理就是利用專業除油菌群在多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通過代謝作用將有機油脂轉化成熱量和C02、H2O等無機物,不受管道安裝形狀、長度、粗細以及材質的影響,并且對管道沒有任何損害。本技術的菌液投加裝置內設置有一菌液槽,菌液槽分為儲液區5和置桶區4,兩個區之間被一個有缺口的擋板2分隔,當菌液桶(圖中未標出)桶蓋向下倒置放入置桶區4后,桶蓋8上的自動下水機構開啟,菌液從菌液桶流入儲液區,直到菌液液面封住自動下水機構的空氣間隙使菌液桶內的菌液停止向儲液區流動,當儲液區的菌液下降時,空氣間隙露出,菌液桶繼續釋放菌液流向儲液區5,菌液通過擋板2的缺口流入儲液區5內。置桶區4內設置有凸臺41、凸臺42、凸臺43、凸臺44,該四個凸臺分布在置桶區的四個邊角處,能夠正好卡合住菌液桶,使菌液桶能夠牢固地固定在置桶區4內。儲液區5內設置有干簧管51,干簧管51套接有漂浮磁環52,漂浮磁環52能夠隨菌液液位的高低變化而漂浮或沉降,配合干簧管51檢測儲液區5內是否有菌液,不缺菌液時漂浮磁環52被菌液浸泡后漂浮起來,磁場使干簧管51常開觸點閉合,菌液傳輸裝置正常工作;當缺菌液時隨著液面下降,漂浮磁環52離開干簧管51受控區,干簧管51的觸點釋放,菌液傳輸裝置停止工作并報警通知用戶更換菌液桶。 自動下水機構包括頂柱3、固定柱6、彈簧7、桶蓋8和水封件9,彈簧7套接在固定柱6上并抵住水封件9,水封件9與菌液桶的桶蓋8密封且活動連接,密封連接以確保桶內盛滿菌液時不泄漏菌液,而當菌液桶桶蓋向下倒置放入置桶區4后,頂柱3擠壓固定柱6使彈簧7發生彈性形變,水封件9在頂柱3的壓力下與桶蓋8分離形成空氣間隙,菌液在空氣負壓的作用下流至儲液區5。隨著儲液區5內的菌液不斷增加,桶蓋8與水封件9之間的空氣間隙被菌液覆蓋,菌液不再流出,人們可根據實際需要控制電磁閥I使儲液區5內的菌液流出,隨著菌液的流出,儲液區5內的液面逐漸下降,空氣間隙隨之露出,菌液桶內的菌液又流出到儲液區5,如此循環往復,從而實現了對菌液投加的控制。當然,本技術還可以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技術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技術做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技術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生物降解廢油脂的菌液投加裝置,該裝置接受控制系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生物降解廢油脂的菌液投加裝置,該裝置接受控制系統的控制,通過電磁閥控制菌液的流出,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內設置有一菌液槽,所述菌液槽被一具有缺口的擋板分為儲液區和置桶區,儲液區內設置有液位傳感器,該液位傳感器由套接著漂浮磁環的干簧管構成,漂浮磁環能夠隨菌液液位的高低變化而漂浮或沉降,干簧管向控制系統發出缺少菌液的警告提示,所述菌液桶的桶蓋具有一自動下水機構,當菌液桶倒置安放在儲液區內時自動下水機構使桶蓋開啟,菌液流向儲液區,直到菌液液面封住自動下水機構的空氣間隙使菌液桶內的菌液停止向儲液區流動,當儲液區的菌液下降使空氣間隙露出時,菌液桶繼續釋放菌液流向儲液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森,付志剛,秦栽根,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中盛泓源環境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