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耐久性增強的光學片和包括該光學片的邊緣型背光單元。所述邊緣型背光單元包括:光源單元,其包括多個光源;導光單元,其被設置在靠近光源單元并控制由光源單元產生的光的光程;漫射片,其被設置在導光板上;和光學片,其被設置在漫射片上,且包括透鏡單元和非透鏡單元,其中,所述非透鏡單元包括第一基本單元、第二基本單元和用于結合第一和第二基本單元的結合層。所述光學片包括兩層基本單元層,而因此,可以防止由熱可能引起的片波形、可以提高模量,并且可以增強光學片的耐久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ー種耐久性增強的光學片和包括該光學片的邊緣型背光単元,以及更具體而言,涉及與相關領域的光學片相比具有提高的耐久性的光學片結構,以及包括該光學片的邊緣型背光単元。
技術介紹
一般而言,液晶顯示(LCD)裝置為利用液晶的透過性隨施加到液晶上的電壓而變化的特點將從多種器件中產生的電信息轉化為視覺信息的電子裝置。LCD裝置的優勢在于它們可以被最小化和輕量化,以及具有低功耗的優點,而因此作為可以克服相關領域的陰極射線管(CRTs)的缺點的裝置已經受到了關注。 一般而言,IXD裝置為使用液晶光調制的顯示裝置,即,當向IXD裝置的液晶施加電壓時,其中的液晶的特定的分子排列被轉換為另ー種分子排列。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分子的重排,液晶的光學特性,例如,雙折射、圓偏光、二色性和光色散特性發生變化,而液晶的光學特性的變化被轉換為視覺信息。LCD裝置為非發射(無源型)裝置,而因此需要可以照明IXD裝置的整個圖像的額外的光源。IXD裝置的照明裝置被稱作背光単元。一般而言,背光単元分為邊緣型背光単元和直接反射式背光単元。在邊緣型背光単元的情況下,發光燈被設置在導向從發光燈產生的光的導光板的側面。邊緣型背光単元通常用于相對較小的LCD裝置中,例如,臺式電腦或便攜電腦的顯示器。所述邊緣型背光單元具有高的光均一性和高耐久性,并且可以容易較薄地形成。然而,已經開發直接反射式背光単元用于中等尺寸和大的顯示裝置,且通過在液晶面板的正下方排列的多個燈直接照明整個液晶面板。作為相關領域的技術,線性光源,例如,冷陰極熒光燈(CCFL)已經被廣泛用作背光単元的發光燈。然而,近來,CCFL已經被發光二極管(LED)代替,因為LED具有比CCFL更高的色彩再現,并且是環境友好的、薄、重量輕,并且功耗低。LED背光単元還可以分為邊緣型背光単元和直接反射式背光単元。邊緣型背光單元相對于直接反射式背光単元的優勢在于邊緣型背光単元可以比直接反射式背光單元更薄地形成。然而,在邊緣型背光単元的情況下,從有機發光二極管中產生大量的熱,以及特別是,由于光學片被設置為緊鄰發光二極管,其為邊緣型背光単元結構中的光源,當將相關領域的光學片直接應用到邊緣型背光単元中時,在光學片中可以產生波,因而引起光學片的變形。目前,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致力于實現薄、重量輕的背光単元,特別是,需要開發不變形的、耐久性增強的光學片。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ー個方面提供了ー種耐久性增強的光學片。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ー種包括耐久性增強的光學片的邊緣型背光単元。技術方案根據本專利技術的ー個方面,提供了ー種包括透鏡單元和非透鏡單元的光學片,其中,所述非透鏡單元包括第一基本単元、第二基本単元和用于結合所述第一基本単元和第二基本單元的結合層。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邊緣型背光単元,其包括光源単元;導光單元,其被設置在靠近光源単元并控制由光源單元產生的光的光程;漫射片,其被設置在導光板的發光平面上;和光學片,其被設置在漫射片上,所述光學片包括透鏡單元和非透鏡單元,其中,所述非透鏡單元包括第一基本単元、第二基本単元和用于結合第一基本単元和第ニ基本單元的結合層。所述結合層可以由紫外(UV)可固化樹脂形成。 所述結合層與第一和第二基本單元的厚度方向折射率之差可以在O. 02以內。所述結合層的折射率可以為約I. 49至約I. 6。所述透鏡単元可以具有棱鏡形狀、雙凸透鏡形狀、微透鏡陣列(MLA)形狀、多棱錐形狀或圓錐形狀。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本単元可以由選自聚對苯ニ甲酸こニ醇酯(PET)、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聚萘ニ甲酸こニ醇酯(PEN)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材料形成。可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本單元結合從而第一和第二基本単元的機器方向(MD)和橫向(TD)相互平行。可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本單元結合從而第一和第二基本単元的MD和TD相互垂直。所述光源単元可以為發光二極管(LED)。所述背光単元可以包括至少兩層光學片。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光學片包括兩層基本單元層,而因此,可以防止由熱可能引起的片波形(sheet wave),可以提高模量,并且可以增強光學片的耐久性。附圖說明從下面的結合附圖的詳細的描述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征和其它優點,其中圖I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示例性的光學片的示意性的剖視圖;圖2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包括示例性的光學片的的邊緣型背光単元的示意性的剖視圖;圖3(a)和3(b)為相關領域PET片和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光學片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圖4 (a)和4(b)為顯不當以機器方向和橫向向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光學片上施加預定的拉カ時光學片隨時間的變化的圖;圖5 (a)和5(b)為顯不當以機器方向和橫向向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光學片上施加預定的拉カ時光學片隨溫度的變化的圖6顯示作為應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光學片的結果的光學特性的比較;圖7顯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使用光學片發光二極管電視機的高溫驅動測試結果;圖8顯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使用相關領域的光學片的發光二極管電視機的高溫驅動測試結果;附圖標記10 :透鏡單元20 :非透鏡單元 21 :第一基本單元22 :第二基本單元30 :結合層40 :漫射片50 :導光板60 :光源單元70 :反射板80 :背涂層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將詳細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的實施方式。根據本專利技術的ー個方面,提供了耐久性增強的光學片。圖I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ー個實施方式的示例性的光學片的示意性的剖視圖;所述光學片包括透鏡單元10和非透鏡單元20。所述非透鏡單元20包括第一基本単元21、第二基本単元22和結合層30以使第一基本単元21和第二基本単元22結合。圖2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包括示例性的光學片的的邊緣型背光単元的示意性的剖視圖。所述透鏡単元10形成在第一基本単元21的表面上,其中通過第一基本単元21發出光。所述透鏡単元10可以具有棱鏡形狀、雙凸透鏡形狀、微透鏡陣列(MLA)形狀、多棱錐形狀(包括三角錐體和四角錐體)或圓錐形狀;然而,本實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圖I中,所述光學片包括具有雙凸透鏡形狀的透鏡單元10。同時,所述非透鏡單元20被設置在透鏡單元10的表面上,其中光線通過透鏡單元10進入。所述非透鏡單元20包括通過結合層30相互結合的第一基本単元21和第二基本単元22。為了確認相關領域的PET片與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掃描電子顯微鏡之間的結構差異,拍攝了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圖3(a)和3(b)為相關領域由単一的基本単元形成的PET片的剖視圖和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包括第一基本単元21和第二基本単元22的剖視圖的SEM照片。相關領域的PET片可以包括由單ー層形成的非透鏡單元20、設置在非透鏡單元20上的透鏡單元10和在非透鏡單元20的下表面上的背涂層80。然而,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光學片可以包括具有通過結合層30相互結合的第一基本単元21和第二基本単元22的非透鏡單元20,位于非透鏡單元20的上表面上的透鏡單元10和位于非透鏡單元20的下表面上的背涂層80。為了防止由于熱引起的光學片中的波形,可以增加所述光學片的厚度。然而,當增加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樸光承,崔恒碩,金辰奎,柳東桓,金敃均,李志炯,韓尚澈,金鎮賢,
申請(專利權)人:LG化學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