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包括安裝在公模頂出板的套筒底座和設置在套筒底座上的套筒體,套筒體上設置有安裝軸銷的軸孔,套筒體為雙節套筒體,該雙節套筒體包括與底座連接的活動筒體以及頂出筒體,頂出筒體與活動筒體交接處采用的是外徑遞減的錐形連接體,錐形連接體設置在公模板內,頂出筒體的外徑小于活動筒體的外徑,所述頂出筒體的內徑與活動筒體的內徑相等。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采用雙節套筒,由于外徑差別,并使其頂出時采用套筒端面頂出成形品,其具有均勻的頂出力作用于成形品,可確保脫模,減少成形品破裂,且使成形品外觀上不殘留頂出痕跡,其結構簡單、合理,穩定性高,避免了成形品破裂、刮傷等脫模故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一種射出成形模具的頂出部件,具體涉及的是一種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結構。
技術介紹
射出成形用模具的構造是多變的,不同的澆口形式,不同的頂出方式與不同的模具結構,便可組成各種類型的模具形式,故欲將模具明確分類頗為困難,茲以一般常用分類方式,可依模具構造而簡單區分、· 二板式模具、三板式模具模具、無流道模具和倒灌模具。該模具在射出成形產品時,射出動作完畢,充填于成形空間之材料冷卻固化后,接著進行成形品頂出之作,此時成形機的固定側及可動側打開行程,模具以分模面為界而開動啟。通常固定于可動盤的模具,可動側與可動盤同時后退,然后藉成形機之頂出桿,使模具的頂出機構作動,將成形品頂出。為了提高射出成形效率,改善成形品品質,容易迅速脫模、頂出,并達成自動化操作,不只成形品,連注道、流道的脫模、頂出都必須選擇最適切的 方法。成形品的頂出取決于成形材料、成形品的形狀、模具的構造,頂出時,最好不發生破裂、刮傷等,并確實脫模且故障少,然而,現有模具中故障最多的是頂出機構,如頂出銷折斷、彎曲、卡住等,須能容易補修或更換,這是決定頂出方法的原則。成形品頂出的主要目的是使因成形收縮而固著于心型、深肋、凸轂等的成形品脫離模具,因而必須在脫模阻力大的地方選擇頂出位置,但是,同一形狀之成形品也因要求的外觀、精度、成形性而選用不同的頂出方法。目前模具頂出機構中使用一種頂出套筒,其內徑小者或長度較長者不易加工,薄肉者在使用中易破裂,而且成形品的外觀上易殘留頂出痕跡,影響產品的外觀和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上存在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穩定,頂出力作用均勻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可確保脫模,減少成形品破裂,避免了成形品外觀上殘留頂出痕跡。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包括公模頂出板、安裝在公模頂出板的套筒底座和設置在套筒底座上的套筒體,所述套筒體穿過公模板以及公模模仁至模仁型腔中,套筒體上設置有安裝軸銷的軸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體為雙節套筒體,該雙節套筒體包括與套筒底座連接的活動筒體以及設置活動筒體上的頂出筒體,所述頂出筒體與活動筒體的交接處采用的是外徑遞減的錐形連接體,所述錐形連接體設置在公模板內,所述頂出筒體的外徑小于活動筒體的外徑,所述頂出筒體的內徑與活動筒體的內徑相等。根據上述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中,所述頂出筒體的筒壁厚度為O. 6-0. 8mm。根據上述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中,所述活動筒體的筒壁厚度為1-1. 5mm。根據上述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中,所述活動筒體的長度小于頂出筒體的長度。本專利技術通過采用雙節套筒,由于外徑差別,并使其頂出時采用套筒端面頂出成形品,其具有均勻的頂出力作用于成形品,可確保脫模,減少成形品破裂,且使成形品外觀上不殘留頂出痕跡,其結構簡單、合理,穩定性高,避免了成形品破裂、刮傷等脫模故障。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 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專利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參見圖1,本實施例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應用在射出成形模具中,該射出成形模具包括公模和母模,本實施例的頂出套筒安裝在公模內,而公模包括公模頂出板、公模板以及設置在公模板上的模仁,本實施例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包括安裝在公模頂出板的套筒底座I和設置在套筒底座I上的套筒體,所述套筒體穿過公模板以及公模模仁至模仁型腔中,套筒體以及套筒底座上設置有安裝軸銷的軸孔,所述套筒體為雙節套筒體,該雙節套筒體包括與套筒底座I連接的活動筒體2以及設置活動筒體2上的頂出筒體4,所述頂出筒體4與活動筒體2交接處采用的是外徑遞減的錐形連接體3,所述錐形連接體3設置在公模板內,所述頂出筒體4的外徑小于活動筒體2的外徑,所述頂出筒體4的內徑與活動筒體2的內徑相等,活動筒體2的長度小于頂出筒體4的長度。本實施例中,所述頂出筒體4的筒壁厚度為O. 6-0. 8mm,活動筒體2的筒壁厚度為1-1. 5mm。套筒(sleeve)之加工性良好,設計時在壁厚達O. 8以上考慮使用套筒,小件內針小于Φ1.5πιπι,套筒做雙節,大件套筒即活動套筒側壁不可小于1mm。當射出成品凸出的圓柱(BOSS),柱中心有孔,頂出位置不易選擇,此時可使用頂出銷為心型銷裝設在下固定板上,而沒有頂出作用,再選擇適當的頂出套筒,套于心型銷上,固定于上下頂板,利用頂出套筒將成品頂出。本專利技術通過采用雙節套筒,由于外徑差別,并使其頂出時采用套筒端面頂出成形品,其具有均勻的頂出力作用于成形品,可確保脫模,減少成形品破裂,且使成形品外觀上不殘留頂出痕跡,其結構簡單、合理,穩定性高,避免了成形品破裂、刮傷等脫模故障。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專利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專利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專利技術范圍內。本專利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權利要求1.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包括公模頂出板、安裝在公模頂出板的套筒底座和設置在套筒底座上的套筒體,套筒體上設置有安裝軸銷的軸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體為雙節套筒體,該雙節套筒體包括與套筒底座連接的活動筒體以及設置活動筒體上的頂出筒體,所述頂出筒體與活動筒體的交接處采用的是外徑遞減的錐形連接體,所述錐形連接體設置在公模板內,所述頂出筒體的外徑小于活動筒體的外徑,所述頂出筒體的內徑與活動筒體的內徑相等。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筒體的筒壁厚度為O. 6-0. 8mm。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筒體的筒壁厚度為1-1. 5mm。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筒體的長度小于頂出筒體的長度。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包括安裝在公模頂出板的套筒底座和設置在套筒底座上的套筒體,套筒體上設置有安裝軸銷的軸孔,套筒體為雙節套筒體,該雙節套筒體包括與底座連接的活動筒體以及頂出筒體,頂出筒體與活動筒體交接處采用的是外徑遞減的錐形連接體,錐形連接體設置在公模板內,頂出筒體的外徑小于活動筒體的外徑,所述頂出筒體的內徑與活動筒體的內徑相等。本專利技術通過采用雙節套筒,由于外徑差別,并使其頂出時采用套筒端面頂出成形品,其具有均勻的頂出力作用于成形品,可確保脫模,減少成形品破裂,且使成形品外觀上不殘留頂出痕跡,其結構簡單、合理,穩定性高,避免了成形品破裂、刮傷等脫模故障。文檔編號B29C45/40GK102825743SQ20121034353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7日專利技術者陳宗慧, 黃小兵, 楊振 申請人:晟揚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射出成形模具用頂出套筒,其包括公模頂出板、安裝在公模頂出板的套筒底座和設置在套筒底座上的套筒體,套筒體上設置有安裝軸銷的軸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體為雙節套筒體,該雙節套筒體包括與套筒底座連接的活動筒體以及設置活動筒體上的頂出筒體,所述頂出筒體與活動筒體的交接處采用的是外徑遞減的錐形連接體,所述錐形連接體設置在公模板內,所述頂出筒體的外徑小于活動筒體的外徑,所述頂出筒體的內徑與活動筒體的內徑相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宗慧,黃小兵,楊振,
申請(專利權)人:晟揚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