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端蓋傳送調整裝置,所述傳送通道將端蓋傳送到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所述電感應模塊在所述凹槽檢測模塊檢測到端蓋凹槽時感應得電,所述調整單元在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確定端蓋正反面后需要調整端蓋方向時進行端蓋方向調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對端蓋正反面的辨別,然后在需要進行端蓋方向調整時,由調整單元進行端蓋方向調整,然后將端蓋送到后續工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對端蓋識別采用自動化程序,節約時間又方便裝配。(*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端蓋傳送調整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端蓋傳送過程中進行正反面調整的裝置。
技術介紹
在自動化組裝領域中,一些組裝的零配件主要是依靠震動盤來進行自動供料,但震動盤在震動供料過程中,只能對各各方向差別比較大的零件進行粗定位,對于一些零件正反面只有細小差異的零件是無法分辨的。針對于這類零件的分辨往往需要由人工來分辨其正反面,此過程中即浪費時間又增加了人工成本。在電機生產裝配領域,轉子端蓋涉及正反面裝配,因此,在傳送裝配過程中,必須識別端蓋的正反面并在需要調整的時候進行端蓋方向的調整從而進行端蓋的裝配。現有技術通常采集人工將端蓋正反面先調整好,然后再進行裝配,但這樣做既浪費時間又增加了人工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構建一種端蓋傳送調整裝置,克服現有技術人工將端蓋正反面先調整好既浪費時間又增加了人工成本的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構建一種端蓋傳送調整裝置,所述端蓋的一面有凹槽,另一面為平整面,所述傳送調整裝置包括傳送端蓋的傳送通道、進行端蓋正反面辨別的正反面辨別單元、調整端蓋位置的調整單元,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包括進行電感應的電感應模塊、檢測凹槽的凹槽檢測模塊,所述傳送通道將端蓋傳送到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所述電感應模塊在所述凹槽檢測模塊檢測到端蓋凹槽時感應得電,所述調整單元在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確定端蓋正反面后需要調整端蓋方向時進行端蓋方向調整。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凹槽檢測模塊為杠桿檢測模塊。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杠桿檢測模塊包括杠桿、擺臂,所述杠桿一端位于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另一端通過所述擺臂連接所述電感應模塊。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凹槽檢測模塊為杠桿放大光電檢測模塊。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杠桿放大光電檢測模塊包括光發射模塊及光接收模塊,放大模塊,所述光發射模塊和所述光接收模塊分別位于檢測端蓋凹槽位置的兩端,所述的放大模塊位于端蓋的上方。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調整單元包括夾持端蓋的夾持模塊、旋轉所述夾持模塊的旋轉模塊、使所述夾持模塊和所述旋轉模塊復位的復位模塊。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夾持模塊包括夾緊氣缸、手夾。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傳送調整裝置還包括檢測所述傳送通道是否滿載的通道檢測單元。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通道檢測單元包括限料氣缸及端蓋感應器。本技術的技術效果是本技術一種端蓋傳送調整裝置,所述傳送通道將端蓋傳送到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所述電感應模塊在所述凹槽檢測模塊檢測到端蓋凹槽時感應得電,所述調整單元在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確定端蓋正反面后需要調整端蓋位置時進行端蓋位置調整。本技術通過對端蓋正反面的辨別,然后在需要進行端蓋方向調整時,由調整單元進行端蓋方向調整,然后將端蓋送到后續工序。本技術對端蓋識別采用自動化程序,節約時間又方便裝配。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杠桿檢測模塊正面結構圖。圖3為本技術杠桿檢測模塊頂面結構圖。圖4為本技術的結構爆破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是構建一種端蓋傳送調整裝置,所述端蓋的一面有凹槽,另一面為平整面,所述傳送調整裝置包括傳送端蓋的傳送通道31、進行端蓋正反面辨別的正反面辨別單元32、調整端蓋位置的調整單元33,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32包括進行電感應的電感應模塊322、檢測凹槽的凹槽檢測模塊321,所述傳送通道31將端蓋傳送到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所述電感應模塊322在所述凹槽檢測模塊321檢測到端蓋凹槽時感應得電,所述調整單元33在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確定端蓋正反面后需要調整端蓋位置時進行端蓋位置調整。本實施例中,所述端蓋的反面設置凹槽。如圖2所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凹槽檢測模塊321為杠桿檢測模塊,所述杠桿檢測模塊包括杠桿21、擺臂22、正反面分辯感應器19、擺塊23、檢測塊24、導正套25、上模彈簧26、擺塊彈簧27,端蓋28為此模塊進行檢的料件。所述杠桿一端位于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另一端通過所述擺臂和所述擺塊連接所述電感應模塊。正反面分辯感應器在端蓋的側上方與擺臂連接,擺塊通過一個固定銷固定在擺臂上,底面與檢測塊接觸,擺塊彈簧通過固定座固定在擺臂上,一頭頂在擺塊上。檢測塊通過導正塊導正,上底面有上模彈簧壓住,正底面與端蓋接觸,以測量端蓋的凹槽。如圖2所示,本技術優選實施方式的具體工作過程如下當被送至上模機構下方的端蓋28如果反面朝上,當檢測塊24伸進了端蓋的凹槽,正反面分辨感應器19不會得電,假如端蓋28正面朝上,端蓋會將檢測塊24頂上去一段距離,此時檢測塊24帶動擺塊23以導正銷為中心轉動,經過杠桿放大原理,擺塊23的另一頭移動量被放大,正反面分辨感應器19得電。以此實現對端蓋正反面微小變化量的準確叛斷。當端蓋被送回軌道后,檢測塊24在上模彈簧26的作用力下,返回原始位置。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凹槽檢測模塊321為光電檢測模塊(圖中未示出),所述光電檢測模塊包括光發射模塊及光接收模塊,所述光發射模塊和所述光接收模塊分別位于檢測端蓋凹槽位置的兩端,所述光接收模塊連接所述電感應模塊。本技術優選實施方式的具體工作過程如下當端蓋移動到所述凹槽檢測模塊321檢測位置時,所述光發射模塊和所述光接收模塊分別位于檢測端蓋凹槽位置的兩端,所述光電檢測模塊開始工作,所述光發射模塊發射光線,若存在凹槽,則光接收模塊接收到光線,與所述光接收模塊連接的所述電感應模塊得電,此時,說明該端蓋反面朝上。如圖4與圖I所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調整單元33包括夾持端蓋的夾持模塊331、旋轉所述夾持模塊331的旋轉模塊332、使所述夾持模塊331和所述旋轉模塊332復位的復位模塊333。所述夾持模塊331包括夾緊氣缸13、手夾11,所述旋轉模塊332包括旋轉氣缸12,復位模塊333使上模氣缸5伸出帶動上模具6復位。如圖4所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傳送調整裝置還包括檢測所述傳送通道是否滿載的通道檢測單元34,所述通道檢測單元34包括限料氣缸10及端蓋感應器18。 具體工作過程如下當限料氣缸10旁邊的端蓋感應器18感應到有端蓋時,限料氣缸10伸出,假如端蓋感應器18 —直感應到有端蓋,說明直震料道14已經滿料,則停止供料;若直震料道14沒滿料的話,擋料氣缸B (4)縮回,重復前面的供料動作。這種工作方式不僅節省時間又能降低人工成本,從而達到全自動入端蓋的目的。如圖4所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傳送通道31為直震料道14,還包括直震I、安裝底板2、擋料氣缸B (4)、擋料氣缸A (3)、限位感應器16、檢測送料感應器17、檢測送料氣缸8、端板固定銷7、上模具6、上模氣缸5。具體工作過程如下直震I安裝在安裝底板2上,端蓋通過振動盤送至直震料道14 ;由直震I震動使端蓋在直震料道14上向前移動,擋料氣缸B (4)初始位于伸出狀態,當他旁邊的限位感應器16感應到有端蓋時,擋料氣缸A (3)伸出擋住直震料道上的端蓋前行,擋料氣缸B (4)縮回;位于擋料氣缸A和擋料氣缸B之間的I個端蓋就在直震料道14上前行,限料氣缸1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端蓋傳送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蓋的一面有用于檢測正反面的凹槽,所述傳送調整裝置包括傳送端蓋的傳送通道、進行端蓋正反面辨別的正反面辨別單元、調整端蓋位置的調整單元,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包括進行電感應的電感應模塊、檢測凹槽的凹槽檢測模塊,所述傳送通道將端蓋傳送到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所述電感應模塊在所述凹槽檢測模塊檢測到端蓋凹槽時感應得電,所述調整單元在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確定端蓋正反面后需要調整端蓋方向時進行端蓋方向調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端蓋傳送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蓋的一面有用于檢測正反面的凹槽,所述傳送調整裝置包括傳送端蓋的傳送通道、進行端蓋正反面辨別的正反面辨別單元、調整端蓋位置的調整單元,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包括進行電感應的電感應模塊、檢測凹槽的凹槽檢測模塊,所述傳送通道將端蓋傳送到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所述電感應模塊在所述凹槽檢測模塊檢測到端蓋凹槽時感應得電,所述調整單元在所述正反面辨別單元確定端蓋正反面后需要調整端蓋方向時進行端蓋方向調整。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端蓋傳送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檢測模塊為杠桿檢測模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端蓋傳送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桿檢測模塊包括杠桿、擺臂,所述杠桿一端位于檢測端蓋凹槽的位置,另一端通過所述擺臂連接所述電感應模塊。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端蓋傳送調整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增鈺,
申請(專利權)人:炘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