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及采用該結構的印刷機。其中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包括軸線互相平行的三個印刷滾筒,依次為印版滾筒、橡皮滾筒和壓印滾筒,在所述橡皮滾筒上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所述合壓驅動機構驅動所述橡皮滾筒依次與所述印版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合壓;或在所述橡皮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上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印版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依次與所述橡皮滾筒合壓。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能夠減少印刷調試過程中的紙張浪費現象。(*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印刷機械
,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輪轉印刷的多功能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及采用該結構的印刷機。
技術介紹
現有的輪轉印刷機的核心部件是三個印刷滾筒構成的結構,如圖I所示的結構原理圖,三個印刷滾筒自上而下并排排列,分別為印版滾筒I、橡皮滾筒2和壓印滾筒3,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平行。從三個印刷滾筒的端部看,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的投影連線為一條折線。現有的輪轉印刷機實現一次合壓,即圖I中印版滾筒I的滾壓面與橡皮滾筒2(即三個滾筒中間的滾筒)的滾壓面觸壓,同時,橡皮滾筒2的滾壓面與壓印滾筒3的滾壓面觸壓,紙張在橡皮滾筒2與壓印滾筒3之間穿過,實現連續印刷。 參考圖1,現有輪轉印刷機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在印刷過程中,油墨先從印版滾筒I輸入,在印版滾筒I與橡皮滾筒2合壓過程中,油墨再逐步傳遞給橡皮滾筒2。可見,橡皮滾筒2充滿油墨需要在啟動印刷機后一定時間才可以完成。由于三個印刷滾筒是一次合壓,橡皮滾筒2與壓印滾筒3之間的合壓在啟動印刷機后就開始了,紙張也開始進入,而橡皮滾筒2在油墨轉印飽滿前是不能印出合格的印刷品的,因此,在橡皮滾筒2在油墨轉印飽滿前會浪費不少紙張。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前述由于一次合壓帶來的紙張浪費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和采用該結構的印刷機。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包括軸線互相平行的三個印刷滾筒,依次為印版滾筒、橡皮滾筒和壓印滾筒,在所述橡皮滾筒上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所述合壓驅動機構驅動所述橡皮滾筒依次與所述印版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合壓;或在所述橡皮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上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印版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依次與所述橡皮滾筒合壓。在垂直所述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的橫截面上,所述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的投影的連線為一折線,所述折線由兩個邊構成,所述兩個邊的共同的頂點為所述橡皮滾筒的軸線的投影。在所述橡皮滾筒上設置的所述合壓驅動機構為偏心驅動機構。所述折線的兩個邊的夾角的范圍為92度至178度在所述三個印刷滾筒上分別設置有合壓傳動齒輪。所述合壓傳動齒輪為斜齒齒輪。所述合壓傳動齒輪的基準分度圓直徑范圍為150毫米至250毫米。印刷機,設置有如上所述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所述印刷機設置有多組所述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在向本技術的印刷滾筒輸入油墨也是從印版滾筒開始輸入,通過印版滾筒與橡皮滾筒合壓將油墨傳輸給橡皮滾筒。由于本技術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使得橡皮滾筒可以不同時與印版滾筒、橡皮滾筒合壓,因此,在橡皮滾筒充滿油墨前,可以通過控制合壓驅動機構,使得橡皮滾筒與壓印滾筒之間不產生合壓,也就避免了由于油墨不足導致的紙張浪費。當橡皮滾筒在油墨轉印飽滿后,控制合壓驅動機構,使得橡皮滾筒與壓印滾筒合壓,印刷出合格的印刷品。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的原理圖。圖2為本技術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的原理圖,顯示了運行的一個狀態。 圖3為本技術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的原理圖,顯示了運行的另一個狀態。圖4為本技術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的原理圖,顯示了運行的第三個狀態。圖5為本技術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的立體圖。圖中標識說明如下I、印版滾筒;2、橡皮滾筒;3、壓印滾筒;4、印版滾筒;5、橡皮滾筒;6、壓印滾筒;7、偏心驅動機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圖2至圖4為本技術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的原理圖,從三個印刷滾筒的端部呈現了結構原理,三幅圖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滾筒排列結構所處運行狀態的不同。與現有技術相同,本技術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包括軸線互相平行的三個印刷滾筒,自上而下依次為印版滾筒4、橡皮滾筒5和壓印滾筒6,在橡皮滾筒5上設置作為合壓驅動機構的偏心驅動機構7。圖2至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在橡皮滾筒5上設置合壓驅動機構。本技術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主要創新點在于通過合壓驅動機構,使得橡皮滾筒5能夠依次與印版滾筒4、壓印滾筒6合壓。就是說,現有技術中,橡皮滾筒5同時與印版滾筒4、壓印滾筒6合壓,稱之為一次合壓;本技術中要使得橡皮滾筒2能夠依次與印版滾筒4、壓印滾筒6合壓,稱之為二次合壓。圖2顯示的狀態是橡皮滾筒5與印版滾筒4合壓。圖3顯示的狀態是橡皮滾筒5與印版滾筒4以及壓印滾筒6全部離壓的狀態,圖5顯示的狀態是橡皮滾筒5與印版滾筒4以及壓印滾筒6全部合壓的狀態。本技術滾筒的運行過程是在偏心驅動機構7的驅動下橡皮滾筒5偏心運動,從圖2的狀態開始進入到圖3所示狀態。在圖3所示狀態保持一定時間,使得橡皮滾筒5充滿油墨,然后偏心驅動機構7驅動橡皮滾筒5偏心運動,進入到圖4所示狀態,圖4所示是印刷機的正常工作狀態。如
技術介紹
部分所分析的,一次合壓在調試階段造成紙張浪費,而本技術的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由于是二次合壓,就可以在橡皮滾筒5與印版滾筒4合壓時給予充分的時間,使得橡皮滾筒5上充分布滿油墨,然后再開始橡皮滾筒5與壓印滾筒6的合壓。這就避免了橡皮滾筒5在油墨不充分時與壓印滾筒6合壓,從而避免了紙張的浪費。在圖2至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合壓驅動機構是設置在橡皮滾筒5上的偏心驅動機構。該偏心驅動機構驅使橡皮滾筒5可以依次與印版滾筒4、壓印滾筒6合壓,實現所謂二次合壓。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其他適當變形,使得橡皮滾筒5可以依次與印版滾筒4、壓印滾筒6合壓,例如分別在印版滾筒4、壓印滾筒6上設置偏心驅動結構。在垂直所述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的橫截面上,即圖2至圖4所示平面上,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的投影的連線為一折線,折線由兩個邊構成,所述兩個邊的共同的頂點為橡皮滾筒5的軸線的投影。這種設置方式減少了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所占的空間體積。折線的定義是用線段依次連接不在同一直線上的若干個點所組成的圖形。各線段稱為折線的邊;各點稱為折線的頂點。圖2至圖4中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的投影分別為一個點,三個頂點的連線構成了只有兩個邊的折線,這兩個邊共同具有的一個頂點為橡皮滾筒5的軸線在圖2至圖4中的投影。在圖2至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折線的兩個邊 的夾角的范圍為92度至178度。圖5顯示了本技術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的立體狀態。在印版滾筒4、橡皮滾筒5和壓印滾筒6的端部分別設置合壓傳動齒輪。所述合壓傳動齒輪為斜齒齒輪。所述合壓傳動齒輪的基準分度圓直徑范圍為150毫米至250毫米。所述三個印刷滾筒上的合壓傳動齒輪相應設置,能夠互相嚙合進行傳動。當橡皮滾筒5與印版滾筒4合壓時,兩者端部設置的合壓傳動齒輪互相嚙合進行傳動。當橡皮滾筒5與壓印滾筒6合壓時,兩者端部設置的合壓傳動齒輪互相哨合進行傳動。將圖2至圖4所示的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設置在印刷機上,不用更改傳送系統,即可實現所述二次分壓,減少紙張浪費。將多組本技術的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設置在一臺印刷機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本技術還可以對上述各種零部件的構造進行材料和結構的改進,或者是采用技術等同物進行替換。故凡運用本技術的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化,或直接或間接運用于其他相關
均同理皆包含于本技術所涵蓋的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包括軸線互相平行的三個印刷滾筒,依次為印版滾筒、橡皮滾筒和壓印滾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橡皮滾筒上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所述合壓驅動機構驅動所述橡皮滾筒依次與所述印版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合壓;或在所述橡皮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上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印版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依次與所述橡皮滾筒合壓。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5.27 CN 201120174599.21.一種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包括軸線互相平行的三個印刷滾筒,依次為印版滾筒、橡皮滾筒和壓印滾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橡皮滾筒上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所述合壓驅動機構驅動所述橡皮滾筒依次與所述印版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合壓;或在所述橡皮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上設置有合壓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印版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依次與所述橡皮滾筒合壓。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印刷機滾筒排列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所述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的橫截面上,所述三個印刷滾筒的軸線的投影的連線為一折線,所述折線由兩個邊構成,所述兩個邊的共同的頂點為所述橡皮滾筒的軸線的投影。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立峰,
申請(專利權)人:楊立峰,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