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恒溫檢測池裝置,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之間充入恒溫液體介質,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一體連接形成一個具有封閉空腔壁的檢測池,內、外杯狀容器上口結合在一起形成檢測池的開口上緣,使檢測池具有中空的內外雙層側壁和中空的上下雙層池底,形成恒溫液體介質暫存和流通的液體介質工作腔室,在檢測池的外層側壁上或在檢測池的下層池底處分別設有液流出口和液流入口,并分別與超級恒溫水源相連通,形成液流循環回路。該恒溫檢測池裝置部件一體集成度高,能夠滿足被測溶液的恒溫要求,縮短預熱準備時間,確保了電導率測定的檢測精度,減小了傳統恒溫檢測池體積,并簡化了恒溫檢測池結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儀器設備,尤其是一種恒溫檢測池裝置,能夠滿足被測溶液的恒溫要求。
技術介紹
目前,實驗室精確測定溶液電導率值的恒溫檢測池很多,結構基本類似。參見圖1,其構成部件主要包括盛裝待測液的玻璃試管18及恒溫槽體,恒溫槽體又由玻璃水缸19、加熱棒16、攪拌機13、溫度計12、溫度傳感器14及與溫度傳感器連接的控制系統15組成,與電導率儀11連接的電極17直接浸入玻璃試管18中的待測液中進行溶液電導率測定。這種老式裝置結構復雜,體積大,要想達到恒溫預熱時間長,受外界溫度對流影響大,設定或者調節恒溫操作復雜、恒溫效果差,同時諸多部件加重了實驗員儀器維護和實驗準備工作 量。這一系列問題影響了測試速度和工作效率,安裝使用也非常不方便,大大影響了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并提供一種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恒溫檢測池裝置,該恒溫檢測池裝置部件一體集成度高,能夠滿足被測溶液的恒溫要求,縮短預熱準備時間,確保了電導率測定的檢測精度。同時使傳統儀器設備中恒溫槽和測試管一體化集成,減小了傳統恒溫檢測池體積,并簡化了恒溫檢測池結構。本技術還具有構造小巧,加工制造簡便,安裝固定使用方便等特點,特別適用于高校、科研機構的化學實驗研究和教學實驗。為達到上述專利技術創造目的,本技術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恒溫檢測池裝置,由內、外兩個杯狀容器嵌套組合構成,其中內杯狀容器盛裝待測液,與電導率儀連接的電極直接浸入待測液中進行溶液電導率測定,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之間充入恒溫液體介質,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一體連接形成一個具有封閉空腔壁的檢測池,內、外杯狀容器上口結合在一起形成檢測池的開口上緣,使檢測池具有中空的內外雙層側壁和中空的上下雙層池底,檢測池的內外雙層側壁層之間為空心柱狀的側壁環形空腔,檢測池的上下雙層池底層之間為底部夾層空腔,底部夾層空腔與側壁環形空腔相通,形成恒溫液體介質暫存和流通的液體介質工作腔室,在靠近檢測池頂部的外層側壁上設有與液體介質工作腔室相通的液流出口,在靠近檢測池底部的外層側壁上或在檢測池的下層池底處設有與液體介質工作腔室相通的液流入口,液流出口和液流入口分別與超級恒溫水源相連通,形成液流循環回路。上述檢測池由玻璃材料制成。上述液流循環回路中的液體介質為循環恒溫水或恒溫油。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實質性特點和優點本技術恒溫檢測池裝置相當于在盛裝待測液的容器外部裝配了一個恒溫水夾套,使盛裝待測液的容器和恒溫水夾套裝置復合集成為一體,使恒溫水不與外界空氣接觸,保證了恒溫裝置內腔溫度均勻,使待測液在恒溫的環境中進行測試。本技術恒溫檢測池裝置克服了已有恒溫檢測池結構復雜、體積龐大、不易拆裝維護的缺點,能使現有檢測池體積縮小為原來的1/10,并且結構簡單,移動輕便,節省檢測池材料,造價大大降低,給實驗者及實驗準備工作者帶來了極大方便,提高了測試的準確度和工作效率,適用于多種實驗應用場合。附圖說明圖I是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已有技術的恒溫檢測池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是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本技術的恒溫檢測池裝置結構示意圖。圖3是沿圖2中A-A線的剖視圖。圖4是沿圖3中B-B線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結合附圖說明如下參見圖2 圖4,一種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恒溫檢測池裝置,由內、外兩個杯狀容器嵌套組合構成,其中內杯狀容器盛裝待測液,與電導率儀2連接的電極3直接浸入待測液中進行溶液電導率測定,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之間充入恒溫液體介質,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一體連接形成一個具有封閉空腔壁的檢測池4,內、外杯狀容器上口結合在一起形成檢測池4的開口上緣,使檢測池4具有中空的內外雙層側壁和中空的上下雙層池底,檢測池4的內外雙層側壁層之間為空心柱狀的側壁環形空腔,檢測池4的上下雙層池底層之間為底部夾層空腔,底部夾層空腔與側壁環形空腔相通,形成恒溫液體介質暫存和流通的液體介質工作腔室,在靠近檢測池4頂部的外層側壁上設有與液體介質工作腔室相通的液流出口,在靠近檢測池4底部的外層側壁上或在檢測池4的下層池底處設有與液體介質工作腔室相通的液流入口,液流出口和液流入口分別與超級恒溫水源I相連通,形成液流循環回路。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檢測池4由玻璃材料制成。再用玻璃材料制成的檢測池透明度好,易于觀察液體介質工作腔室及其暫存和流通的液體介質的狀態,便于使用與維護。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液流循環回路中的液體介質為循環恒溫水或恒溫油。采用循環恒溫水或恒溫油實現對檢測池4中待測液的水浴或油浴加熱保溫,使待測液溫度均一,提高了測試的準確度。在圖2 圖4中,本實施例恒溫檢測池裝置是一個與電導率儀2相配合使用的類似圓柱形的雙層杯子,內、外雙層杯子套在一起,且內、外杯上口結合在一起為一個杯口,形成檢測池4的上端開口。內、外杯之間有一環形空間,內杯內盛有待測液,內、外杯之間有循環恒溫水,外杯上、下側面均有一個開口,外杯上、下側面的開口為循環水進、出口并分別與超級恒溫水源I相連接。該裝置結構小巧,操作方便,提高了測試速度和工作效率。對比圖I中的現有技術的恒溫檢測池裝置,本實施例恒溫檢測池裝置克服了已有恒溫檢測池結構復雜、體積龐大、不易拆裝維護、設定或者調節恒溫操作復雜、恒溫效果差等缺點,使現有檢測池體積能夠縮小為原來的1/10,恒溫槽和測試管的一體集成化設計達到了減小體積結構的目的,使得恒溫設定操作容易、恒溫效果好。同時具有造價低,結構簡單,移動輕便,易于加工制造,安裝固定使用方便等特點,在滿足待測液恒溫要求的同時,縮短了預熱準備時間,提高了測試的準確度和工作效率。給實驗者及實驗準備工作者帶來了極大方便,特別適用于高校等科研機構化學實驗研究和教學實驗。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采用如下具體參數可制備上述檢測池a.檢測池的內杯總高124mm,外杯總高142mm,結合在一起的杯口高7mm,玻璃厚4mm ;b.檢測池的內杯內、外徑分別為40mm, 44mm ;c.檢測池外杯內、外徑分別為64mm,70mm,總體積約為164ml,恒溫有效容積為136ml ;d.檢測池外杯上、下側面管口內徑為6mm ;外徑為9mm,側面開口玻璃厚度I. 5mm,長度20mm ;e.檢測池內杯玻璃厚度為2mm,外杯厚度為3mm,底厚8mm,下端開口距底端15mm。上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技術不限于上述實施例,還可以根據本技術的技術創造的目的做出多種變化,凡依據本技術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和原理下做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只要符合用于本技術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恒溫檢測池裝置的結構和構造原理,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恒溫檢測池裝置,由內、外兩個杯狀容器嵌套組合構成,其中內杯狀容器盛裝待測液,與電導率儀(2)連接的電極(3)直接浸入待測液中進行溶液電導率測定,所述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之間充入恒溫液體介質,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一體連接形成一個具有封閉空腔壁的檢測池(4),所述內、外杯狀容器上口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述檢測池(4)的開口上緣,使所述檢測池(4)具有中空的內外雙層側壁和中空的上下雙層池底,所述檢測池(4)的內外雙層側壁層之間為空心柱狀的側壁環形空腔,所述檢測池(4)的上下雙層池底層之間為底部夾層空腔,所述底部夾層空腔與所述側壁環形空腔相通,形成恒溫液體介質暫存和流通的液體介質工作腔室,在靠近所述檢測池(4)頂部的外層側壁上設有與所述液體介質工作腔室相通的液流出口,在靠近所述檢測池(4)底部的外層側壁上或在所述檢測池(4)的下層池底處設有與所述液體介質工作腔室相通的液流入口,所述液流出口和液流入口分別與超級恒溫水源(1)相連通,形成液流循環回路。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溶液電導率測定實驗中使用的恒溫檢測池裝置,由內、外兩個杯狀容器嵌套組合構成,其中內杯狀容器盛裝待測液,與電導率儀(2)連接的電極(3)直接浸入待測液中進行溶液電導率測定,所述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之間充入恒溫液體介質,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外兩個杯狀容器一體連接形成一個具有封閉空腔壁的檢測池(4),所述內、外杯狀容器上口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述檢測池(4)的開口上緣,使所述檢測池(4)具有中空的內外雙層側壁和中空的上下雙層池底,所述檢測池(4)的內外雙層側壁層之間為空心柱狀的側壁環形空腔,所述檢測池(4)的上下雙層池底層之間為底部夾層空腔,所述底部夾層空腔與所述側...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良苗,張小平,饒薇薇,劉亮,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