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手提紙袋。一種設有疊蓋的手提紙袋,包括上端開口的袋體、袋蓋和蓋板連接結構,所述袋體由底壁、左側壁、后側壁、右側壁和前側壁圍成,左側壁和右側壁的外表面上都設有沿袋體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痕線,后側壁和前側壁上都設有拎手,所述袋蓋包括內蓋板和外蓋板,內蓋板和外蓋板通過所述蓋板連接結構可拆卸地連接在一起;內蓋板和外蓋板二者,一者通過第二折痕線同前側壁連接為一體結構、另一者通過第三折痕線同后側壁連接為一體結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設有疊蓋的且疊蓋能夠合攏在一起的手提紙袋,解決了現有的手提紙袋存放物品時物品容易丟失、臟污及破損的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手提紙袋,尤其涉及一種設有袋蓋的手提紙袋。
技術介紹
手提紙袋按照供使用者拎的結構分有兩種一種為在袋體上直接開設手提孔、另一種為在袋體上設置拎手。在中國專利號為2004200254298、授權公告日為2005年3月2日、名稱為“手提紙袋”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通過設置拎手供使用者拎的手提紙袋。該專利文獻中的手提紙袋包括袋體和袋繩(拎手),袋體同袋繩的連接方式為在袋體上開設穿繩孔,袋繩的兩端由外而內穿過穿繩孔,在袋繩的端部設有繩扣,通過繩扣卡在穿繩孔上防止袋繩從穿繩孔內脫出。在中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公布號為102001476A、公布日為2011年4月6日、名稱為“紙袋”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開設手提孔供使用者拎的手提紙袋。無論哪種結構形式的手提紙袋都存在以下不足由于袋體上的袋口是敞開的,袋體內物品裸露在外,袋內物品不僅容易丟失而且容易產生臟污與破損,因此對物品的保護效果和安全性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設有疊蓋的且疊蓋能夠合攏在一起的手提紙袋,解決了現有的手提紙袋存放物品時物品容易丟失、臟污及破損的問題。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設有疊蓋的手提紙袋,包括上端開口的袋體,所述袋體由底壁、左側壁、后側壁、右側壁和前側壁圍成,左側壁和右側壁的外表面上都設有沿袋體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痕線,后側壁和前側壁上都設有拎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袋蓋和蓋板連接結構,所述袋蓋包括內蓋板和外蓋板,內蓋板和外蓋板通過所述蓋板連接結構可拆卸地連接在一起;內蓋板和外蓋板二者,一者通過第二折痕線同前側壁連接為一體結構、另一者通過第三折痕線同后側壁連接為一體結構。使用時先使內蓋板和外蓋板不蓋在袋體的開口上,將物品存放到袋體內,然后分別以第二壓痕線和第三壓痕線為軸分別轉動內蓋板和外蓋板,使袋蓋以外蓋板疊接在內蓋部上的方式蓋在袋體的開口上,并通過蓋板連接結構將內蓋板和外蓋板固定在一起,防止袋蓋自動彈簧。作為優選,所述蓋板連接結構為按扣。結構緊湊。蓋板連接結構占用空間小。作為另一優選,所述蓋板連接結構為雌雄扣合帶。將蓋板連接結構安裝在袋體上時方便。將內蓋板和外蓋板連接上和分開時方便。作為另一優選,所述蓋板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內蓋板上的扣和設置在外蓋板上的同扣相配套的扣眼。使用時通過使扣穿過扣眼后達到外蓋板的外表面上并鉤在外蓋板的外表面上來使外蓋板和內蓋板固定在一起。蓋板連接結構不容易損壞、更換時方便,外蓋板和內蓋板之間連接在一起時的穩定性好。作為優選,所述扣為紐扣,所述扣縫在內蓋板上,所述扣眼的開口為長條形。扣不容易從扣眼中脫出,連接時的穩定性好。作為另一優選,所述蓋板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內蓋板上的插孔和設置在所述外蓋板上的同所述插孔相配套的插舌。使用時使插舌經插孔插到袋內來實現內蓋板和外蓋板之間的連接。插孔和插舌在制作袋體時同時形成,提高了生產時的方便性。作為優選,所述內蓋板設有內襯板,內襯板和內蓋板之間設有同所述插孔相對接的可容置所述插舌的通道。內襯板的設置能夠提高內蓋板的強度。使用時插舌經插孔插到通道內,此時插舌同外蓋板之間的夾角為0°,插舌不容易脫開,連接更加可靠;袋內物品對袋體的擠壓不影響插舌的插入,確保插舌能夠經插孔插入而實現內蓋板和外蓋板的固定,提高了使用時的可靠性。作為優選,所述插舌設有頸部,所述插舌通過所述頸部同外蓋板連接在一起,所述頸部上套設有可在頸部上滑動的拉手。使用時通過拉手將插舌從袋體內部部分拉出。將內蓋板和外蓋板分開時方便?!ぷ鳛閮炦x,所述拉手為柔性結構。拉手不會干涉袋體的使用。作為優選,所述內蓋板的寬度同袋體的寬度相等。袋體在倉儲的過程中是以前側壁和后側壁疊接在一起,左側壁和右側壁沿第一折痕線折合在一起的,當使用過程中將袋體撐開時,袋體由沿寬度方向縮小而合攏的趨勢,此時內蓋板起到將袋體撐開的作用,使得袋體對袋內物品的保護作用得以提升。本技術具有下述優點,通過設置袋蓋,提高了對袋體內的物品的防護效果,提高了使用時的安全性;袋蓋設計為由內蓋板和外蓋板構成且二者之間設置蓋板連接結構,袋蓋的強度好,袋蓋蓋上和打開時方便;結構簡單。附圖說明圖I為袋蓋處于開啟狀態時的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袋蓋處于開啟狀態時的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袋蓋處于開啟狀態時的本技術實施例三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袋蓋處于合上狀態時的本技術實施例三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袋蓋處于開啟狀態時的本技術實施例四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袋蓋處于合上狀態時的本技術實施例三的俯視示意圖。圖中袋體I、底壁11、左側壁12、后側壁13、前側壁15、第一折痕線16、第二折痕線17、第三折痕線18、拎手2、袋蓋3、內蓋板31、內襯板311、第四折痕線312、外蓋板32、蓋板連接結構4、扣41、扣眼42、通道43、插孔44、插舌45、頸部451、拉手46。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一,參見圖1,一種設有疊蓋的手提紙袋,包括上端開口的袋體I、兩只拎手2和袋蓋3。袋體I由底壁U、左側壁12、后側壁13、右側壁(在圖中不可見)和前側壁15圍成。左側壁12和右側壁的外表面上都設有沿袋體I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痕線16。兩只拎手2分別設置在后側壁13和前側壁15上。袋蓋3包括內蓋板31和外蓋板32。外蓋板32通過第二折痕線17同后側壁13連為一體結構。內蓋板31通過第三折痕線18同前側壁15連為一體結構。內蓋板31的外表面和外蓋板32的內表面之間設有一個蓋板連接結構4。蓋板連接結構4為雌雄扣帶。內蓋板31的寬度和外蓋板32的寬度相等。內蓋板31的寬度同袋體I的寬度相等。將袋蓋3蓋上的方法為先使內蓋板31以第三折痕線18為軸朝向袋體I的內部轉動,再使外蓋板32以第二折痕線17為軸朝向袋體I的內部轉動并疊接到內蓋板31上、并使內蓋板31和外蓋板32通過蓋板連接結構4固定在一起。實施例二,參見圖2,同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為蓋板連接結構4為按扣。實施例三,參見圖3,同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為蓋板連接結構4包括設置在內蓋板32上的扣41和設置在外蓋板32上的扣眼42。扣41為紐扣???1縫在內蓋板31上??垩?2的開口為長條形。內蓋板31的寬度大于外蓋板32的寬度。參見圖4,將袋蓋3蓋上的方法為先使內蓋板31以第三折痕線18為軸朝向袋體I的內部轉動,再使外蓋板32以第二折痕線17為軸朝向袋體I的內部轉動并疊接到內蓋板21上、并使扣41從扣眼42中穿過并鉤接在外蓋板32的外表面上即可。實施例四,參見圖5,同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為內蓋板31的內表面上設有內襯板311。內襯板311通過第四折痕線312同內蓋板31連接為一體結構。內襯板311和內蓋板31粘接在一起。內襯板311和內蓋板31之間留有通道43。蓋板連接結構4包括設置在內蓋板31上的插孔44、通道43和設置在外蓋板32上的插舌45。插孔44同通道43對接在一起。插舌45設有頸部451。插舌45通過頸部451同外蓋板32連接在一起。插舌45、頸部451和外蓋板32為一體結構。頸部451上套設有拉手46。拉手46可在頸部451上滑動。拉手46為一段繩索。參見圖6,通過蓋板連接結構4將內蓋板31和外蓋板3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設有疊蓋的手提紙袋,包括上端開口的袋體,所述袋體由底壁、左側壁、后側壁、右側壁和前側壁圍成,左側壁和右側壁的外表面上都設有沿袋體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痕線,后側壁和前側壁上都設有拎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袋蓋和蓋板連接結構,所述袋蓋包括內蓋板和外蓋板,內蓋板和外蓋板通過所述蓋板連接結構可拆卸地連接在一起;內蓋板和外蓋板二者,一者通過第二折痕線同前側壁連接為一體結構、另一者通過第三折痕線同后側壁連接為一體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璟,蘇宏衛,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彼特環保包裝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