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用部件,特別是一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它包括置于罐體后錐上的滾道,所述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兩部分,該前部筒體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一側連接,該后部筒體的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另一側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的后部筒體并通過滾道將兩部分連接,減小了制作中卷制罐皮的難度,降低了滾道定位精度,對筒體的加工精度要求低,攪拌筒的加工工藝簡單,制造成本低;并且內、外壁分別與滾道連接,增強了滾道和筒體連接焊縫強度,避免滾道和罐體連接焊縫在交變應力作用下開焊,保證車輛正常運輸。(*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用部件,特別是ー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
技術介紹
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由于在運輸過程中,攪拌罐體內裝有大量混凝土,整個罐體僅有兩處支撐,其中罐體前部由封頭法蘭支撐,后部由后錐滾道支撐,并且裝有混凝土的罐體要不間斷的轉動。上述兩處支撐承擔滿載時混凝土的全部載荷。目前,大量使用中的罐體與滾道的傳統結構主要為滾道套裝在罐體后錐上,通過外部環焊縫進行單面焊接。傳統滾道結構如附圖I和附圖2所示;此種結構主要存在以下缺點滾道套裝結構罐體后錐與滾道只能為外側單面環焊接,焊縫強度低;滾道套裝結構要求罐體卷筒時圓度精度要求很高,罐體卷筒制造難度加大。當后錐的圓度較差時,會導致滾道難以正確定位;由于罐體卷筒很大程度上存有圓度誤差從而造成滾道與罐體壁局部存有間隙,焊接時實際焊角高度強度不均,甚至有些部位焊角強度過低,容易開焊。綜上所述原因,罐皮卷制加工難度大,罐體與滾道的連接焊縫經常開裂使車輛不能正常運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是提供ー種避免滾道和罐體連接焊縫開焊,減小制作中卷制罐皮難度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ー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包括置于罐體后錐上的滾道,所述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兩部分,該前部筒體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ー側連接,該后部筒體的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另ー側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的后部筒體并通過滾道將兩部分連接,減小了制作中卷制罐皮的難度,降低了滾道定位精度,對筒體的加工精度要求低,攪拌筒的加工エ藝簡單,制造成本低;并且內、外壁分別與滾道連接,增強了滾道和筒體連接焊縫強度,避免滾道和罐體連接焊縫在交變應力作用下開焊,保證車輛正常運輸。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是所述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兩者的軸向長度相等。所述前部筒體的,所述所述滾道內圈的兩側均設有倒角。所述滾道與前部筒體內壁連接ー側的倒角大于滾道與后部筒體內壁連接ー側的倒角。所述滾道與前部筒體內壁連接ー側的倒角是30mmX45° ;所述滾道與后部筒體連接ー側的倒角是20mmX45°。所述滾道嵌入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內壁的深度是30 50 mm。所述前部筒體內、外壁與滾道的ー側焊接是滿焊;所述后部筒體內、外壁與滾道的另ー側的焊接也是滿焊。所述滾道寬度是90 95 mm,所述滾道厚度是80 120 mm。所述滾道材質是Q345。附圖說明圖I是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的A部放大圖。圖3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的B部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詳述本技術ー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參見附圖3和附圖4,圖中混凝土罐車沿軸線方向由封頭I、前錐2、中節3、斜節4、前部筒體5、滾道6、和后部筒體7依次組對焊接而成。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5和后部筒體7兩部分,前部筒體內、外壁分別與滾道6的一側連接,后部筒體7的內、外壁分別與滾道6的另ー側連接。前部筒體5和后部筒體7兩者的軸向長度相等;滾道6內圈的兩側均設有倒角;滾道6與前部筒體5內壁連接ー側的倒角大于滾道6與后部筒體內壁連接ー側的倒角。滾道6與前部筒體5內壁連接ー側的倒角是30mmX45° ;滾道6與后部筒體7連接ー側的倒角是20mmX45° ;倒角以保證混凝土在罐體內側運動自如。滾道6嵌入前部筒體5內壁的深度是50 mm,圖4中所示是L4尺寸;滾道6嵌入后部筒體7內壁的深度是30mm ;圖4中所示是LI尺寸。前部筒體5內、外壁與滾道6的一側焊接是滿焊;后部筒體7內、外壁與滾道6的另ー側的焊接也是滿焊,確保焊接強度;焊角高度是8 mm。滾道6寬度是90mm,圖4中所示是L4尺寸;滾道厚度是120 mm,圖4中所示是L3尺寸;滾道材質是Q345。后錐罐皮卷制精度由原來的套裝滾道6時罐皮圓度誤差2毫米下降至鑲嵌滾道6罐皮圓度誤差5毫米。滾道6鑲嵌裝配時要由組對胎具定位并固定滾道6和前部筒體5和后部筒體7兩部分。由技術常識可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其它的不脫離其精神實質或必要特征的實施方案來實現。因此,上述公開的實施例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舉例說明,并不是僅有的。所有在本技術保護范圍內或在等同于本技術范圍內的改變均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包括置于罐體后錐上的滾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兩部分,該前部筒體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一側連接,該后部筒體的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另一側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兩者的軸向長度相等。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滾道內圈的兩側均設有倒角。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滾道與前部筒體內壁連接一側的倒角大于滾道與后部筒體內壁連接一側的倒角。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滾道與前部筒體內壁連接一側的倒角是30mmX45° ;所述滾道與后部筒體連接一側的倒角是20mmX45°。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滾道嵌入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內壁的深度是30 50 mm。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筒體內、外壁與滾道的一側焊接是滿焊;所述后部筒體內、外壁與滾道的另一側的焊接也是滿焊。8.根據權利要求I或6所述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滾道寬度是90 95 mm,所述滾道厚度是80 120 mm。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滾道材質是Q345。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用部件,特別是一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它包括置于罐體后錐上的滾道,所述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兩部分,該前部筒體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一側連接,該后部筒體的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另一側連接。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的后部筒體并通過滾道將兩部分連接,減小了制作中卷制罐皮的難度,降低了滾道定位精度,對筒體的加工精度要求低,攪拌筒的加工工藝簡單,制造成本低;并且內、外壁分別與滾道連接,增強了滾道和筒體連接焊縫強度,避免滾道和罐體連接焊縫在交變應力作用下開焊,保證車輛正常運輸。文檔編號B28C5/42GK202623003SQ20122022535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8日專利技術者田偉, 季寶全, 屈宏新, 王增權 申請人:唐山亞特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結構,包括置于罐體后錐上的滾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錐分置成前部筒體和后部筒體兩部分,該前部筒體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一側連接,該后部筒體的內、外壁分別與所述滾道的另一側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偉,季寶全,屈宏新,王增權,
申請(專利權)人:唐山亞特專用汽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