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一種豎流式沉淀池,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裝置。目的是解決現有裝置結構設置不合理且污水處理效果欠缺的技術問題。包括缺氧池、曝氣池、沉淀池和清液收集池,曝氣池上端通過中間進水管連接到沉淀池,中間進水管的出水口處連接有穿孔布水管,污水經穿孔布水管均勻的分配于沉淀池,沉淀池中的上清液通過溢流槽進入到清液收集池,沉淀池下端泥斗中的污泥一部分通過穿孔排泥管被泵入到曝氣池中,其余部分外排。該沉淀池通過穿孔布水管和穿孔排泥管的設置,使污水在沉淀池中不僅能布水均勻,且能快速完全的處理沉淀的污泥,該結構設置使沉淀池的形狀設計不再受到限制,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適用更為廣泛。(*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污水處理的豎流式沉淀池。技術背景 目前普通豎流式沉淀池一般是指池中廢水豎向流動的沉淀池。池體平面圖形為圓形或方形,水由設在池中心的進水管自上而下進入池內(管中流速應小于30mm/s),管下設傘形擋板使廢水在池中均勻分布后沿整個過水斷面緩慢上升(對于生活污水一般為O.5-0. 7mm/s,沉淀時間采用1-1. 5h),懸浮物沉降進入池底錐形沉泥斗中,澄清水從池四周沿周邊溢流堰流出。堰前設擋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證出水水質。池的一邊靠池壁設排泥管(直徑大于200mm)靠靜水壓將泥定期排出。普通豎流式沉淀池的缺點①處理效果容易受進水水質的影響產生較大的波動;②進水管只適用于方形或者圓形池體,對于長方形池體容易造成進水不均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普通豎流式沉淀池結構設置不合理且處理水量大時效果欠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豎流式沉淀池,該沉淀池通過穿孔布水管和穿孔排泥管的設置,使污水在沉淀池中不僅能布水均勻,且能快速完全的排除沉淀的污泥,該結構設置使沉淀池的形狀設計不再受到限制,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適用更為廣泛。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豎流式沉淀池,包括缺氧池、曝氣池、沉淀池和清液收集池,其中缺氧池用于使污水缺氧進行反硝化作用然后排入曝氣池,曝氣池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營養物質,曝氣池上端通過中間進水管連接到沉淀池,污水經中間進水管排入到沉淀池中,沉淀池上端設置有溢流槽,沉淀池中的上清液通過溢流槽進入到清液收集池,沉淀池下端設置有用于收集污泥的泥斗。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中間進水管的出水口處連接有穿孔布水管,穿孔布水管水平設置,從中間進水管排出的污水經過穿孔布水管均勻的分布于沉淀池底部,穿孔布水管的下方設置有與其平行排列的穿孔排泥管,穿孔排泥管中部通過管道與曝氣池中的污泥回流泵連接,泥斗中的污泥一部分通過穿孔排泥管被泵入到曝氣池中。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穿孔布水管的中心點與中間進水管連接,從中心點往兩端分別開設有穿孔,離中心點越遠的穿孔,穿孔之間的距離越短,穿孔排泥管的中心點通過管道與曝氣池中的污泥回流泵連接,從中心點往兩端也分別開設有穿孔,離中心點越遠的穿孔,穿孔之間的距離越短,且穿孔排泥管上的穿孔的開口向下設置。從上述本技術的各項技術特征可以看出,其優點是通過穿孔布水管穿孔的試驗,確定了穿孔布水管的穿孔位置,能解決各種形狀池體布水均勻的問題;通過穿孔排泥管穿孔的試驗,確定了穿孔排泥管的穿孔位置,能及時抽走沉淀池底部積留的污泥,不存在死區,能很好解沉淀池的浮泥問題。該沉淀池通過穿孔布水管和穿孔排泥管的設置,使污水在沉淀池中不僅能布水均勻,且能快速完全的處理沉淀的污泥,該結構設置使沉淀池的形狀設計不再受到限制,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適用更為廣泛。附圖說明本技術將通過附圖比較以及結合實例的方式說明圖I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穿孔布水管和穿孔排泥管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I是缺氧池 2是曝氣池 3是沉淀池 4是清液收集池 5是中間進水管 6是溢流槽7是泥斗8是穿孔布水管 9是穿孔排泥管10是管道11是污泥回流泵 12是穿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優選實施例如圖I和圖2所示的一種豎流式沉淀池,其工作過程為生活污水原水先進入缺氧池,在缺氧池參與反硝化作用,然后進入曝氣池,在曝氣池中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掉廢水中的有機物營養物質,泥水混合物通過溢流管流入中間進水管,并進入穿孔布水管,穿孔布水管將水均勻布于沉淀池底部,形成向上流,在向上流的過程中,在泥水分離區實現泥水分離,上清液進入溢流槽流入清液收集池。沉淀污泥一部分由穿孔排泥管由污泥回流泵泵抽至曝氣池作為回流污泥,部分作為剩余污泥外排。沉降的活性污泥在沉淀池泥斗中收集,并通排污泵從穿孔排泥管均勻排出。在本技術中,如圖3所示,穿孔布水管材料一般采用聚氯乙烯材料,其上的穿孔可以采用交叉45°的布置,孔的間距和大小根據實際操作情況進行設置,使廢水能夠均勻的分布;采用穿孔排泥管排泥,其外觀形態和穿孔布水管形態一致,穿孔排泥管穿孔開口向下,污泥由污泥回流泵的泵吸抽出,能達到均勻排泥的目的。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權利要求1.一種豎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缺氧池(I)、曝氣池(2)、沉淀池(3)和清液收集池(4),其中缺氧池(I)用于使污水進行缺氧反硝化作用然后排入曝氣池(2),曝氣池(2)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營養物質,曝氣池(2)上端通過中間進水管(5)連接到沉淀池(3),污水經中間進水管(5)排入到沉淀池(3)中,沉淀池(3)上端設置有溢流槽(6),沉淀池(3)中的上清液通過溢流槽(6)進入到清液收集池(4),沉淀池(3)下端設置有用于收集處理污泥的泥斗(7)。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豎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進水管(5)的出水口處連接有穿孔布水管(8),穿孔布水管(8)水平設置,從中間進水管(5)排出的污水經過穿孔布水管(8)均勻的分布于沉淀池(3)底部,穿孔布水管(8)的下方設置有與其平行排列的穿孔排泥管(9),穿孔排泥管(9)中部通過管道(10)與曝氣池(2)中的污泥回流泵(11)連接,泥斗(7)中的污泥一部分通過穿孔排泥管(9)被泵入到曝氣池(2)中。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豎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布水管(8)的中心點與中間進水管(5)連接,從中心點往兩端分別開設有穿孔(12),離中心點越遠的穿孔(12),穿孔(12)之間的距離越短,穿孔排泥管(9)的中心點通過管道(10)與曝氣池(2)中的污泥回流泵(11)連接,從中心點往兩端也分別開設有穿孔(12),離中心點越遠的穿孔(12),穿孔(12)之間的距離越短,且穿孔排泥管(9)上的穿孔(12)的開口向下設置。專利摘要本技術為一種豎流式沉淀池,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裝置。目的是解決現有裝置結構設置不合理且污水處理效果欠缺的技術問題。包括缺氧池、曝氣池、沉淀池和清液收集池,曝氣池上端通過中間進水管連接到沉淀池,中間進水管的出水口處連接有穿孔布水管,污水經穿孔布水管均勻的分配于沉淀池,沉淀池中的上清液通過溢流槽進入到清液收集池,沉淀池下端泥斗中的污泥一部分通過穿孔排泥管被泵入到曝氣池中,其余部分外排。該沉淀池通過穿孔布水管和穿孔排泥管的設置,使污水在沉淀池中不僅能布水均勻,且能快速完全的處理沉淀的污泥,該結構設置使沉淀池的形狀設計不再受到限制,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適用更為廣泛。文檔編號C02F9/14GK202625981SQ20122018485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7日專利技術者黃文勇, 羅健生, 李和君, 鐘波, 吳松霖, 謝源, 楊繼興, 李洋, 劉潘, 蔡世濤 申請人:四川仁智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豎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缺氧池(1)、曝氣池(2)、沉淀池(3)和清液收集池(4),其中缺氧池(1)用于使污水進行缺氧反硝化作用然后排入曝氣池(2),曝氣池(2)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營養物質,曝氣池(2)上端通過中間進水管(5)連接到沉淀池(3),污水經中間進水管(5)排入到沉淀池(3)中,沉淀池(3)上端設置有溢流槽(6),沉淀池(3)中的上清液通過溢流槽(6)進入到清液收集池(4),沉淀池(3)下端設置有用于收集處理污泥的泥斗(7)。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文勇,羅健生,李和君,鐘波,吳松霖,謝源,楊繼興,李洋,劉潘,蔡世濤,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仁智油田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