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橋梁拉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錨固區真空輔助壓注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注膠桶、泵壓單元及抽真空單元,所述注膠桶與錨固區內腔間設置有連通彼此的注膠管路,抽真空單元與錨固區內腔間設置有連通兩者的抽真空管路,所述泵壓單元接入口位于注膠管路上,所述注膠管路與抽真空管路上均設置有用于通斷管路的閥門。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整體操作簡便,其負壓吸脂工序保證了對于錨固區的快速膠脂填充,工作效率高,同時,泵壓單元主動壓膠又確保了防腐膠脂對于錨固區各縫隙及需灌注邊角的完全浸透,從而最終確保對于錨固區的可靠密封操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 技術屬于橋梁拉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錨固區真空輔助壓注裝置。
技術介紹
斜拉索橋是現代大跨橋梁的重要的結構形式,特別是在跨越峽谷、海灣、大江、大河等不易修筑橋墩的地方架設大跨徑的特大橋梁時,往往都選擇懸索橋和斜拉橋的橋型。斜拉索橋由拉索、索塔、主梁、和橋面組成,橋面荷載經主梁傳給拉索、再由拉索傳到索塔。現有的拉索均為多根鋼絞線集束而成,在其鋼絞線的端頭部,則構成用以整體固定的錨固區;在錨固區內,由于鋼絞線原有的PE防護套被剝去,為避免拉索錨頭部位在外部惡劣環境下的腐蝕生銹現象,對于其內腔的密封與防腐操作尤其重要;在斜拉索索力調整結束后,向錨固區內灌注防腐膠脂,則是斜拉索防腐體系的關鍵工序。目前對于其錨固區內腔灌注防腐膠脂的工藝,都為直接灌注方式,當對如圖I所示錨固區進行灌膠操作時,首先向單根鋼絞線與錨環配合縫隙處灌膠,之后蓋上錨頭防護罩,再進行向防護罩內的壓防腐油脂操作。上述操作往往存在以下缺陷首先,灌注周期長,在前述操作必須逐步進行,各部位的灌注時間較長,同時還需在每次操作完成后等待一段時間以使其膠脂自動填隙,工作效率較低;其次,密封質量難以保證,由于錨固區本身存在較多縫隙及需灌注邊角,如鋼絞線外壁與延伸管內壁處的配合縫隙以及與夾片處配合縫隙等,僅僅依靠流動性差的膠脂來保證對于各縫隙及需灌注邊角的完全浸透,顯然是難以甚至無法完成的;上述方式極大的影響了錨固區在灌膠后的結構密封性,從而為錨固區乃至整個橋體的工作可靠性帶來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錨固區真空輔助壓注工藝,可在實現對于錨固區的快速膠脂填充的同時保證其填充膠脂對于錨固區的可靠密封,其操作簡潔而效率高。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錨固區真空輔助壓注裝置,包括注膠桶、泵壓單元及抽真空單元,所述注膠桶與錨固區內腔間設置有連通彼此的注膠管路,抽真空單元與錨固區內腔間設置有連通兩者的抽真空管路,所述泵壓單元接入口位于注膠管路上,所述注膠管路與抽真空管路上均設置有用于通斷管路的閥門。上述方案的主要優點在于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可使錨固區內腔完全充滿防腐膠月旨,從而為錨固區內腔處各部件提供了有效而可靠的防護保證;本技術整體操作簡便,其負壓吸脂工序保證了對于錨固區的快速膠脂填充,工作效率高,同時,泵壓單元主動壓膠又確保了防腐膠脂對于錨固區各縫隙及需灌注邊角的完全浸透,從而最終確保對于錨固區的可靠密封操作。附圖說明圖I為錨固區內防腐膠脂填充完畢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處于注膠管路氣體排除步驟狀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處于注膠管路氣體排除完畢后狀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處于防腐膠脂負壓吸入步驟的狀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進行主動壓膠狀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處于膠脂靜置步驟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一種錨固區真空輔助壓注裝置,包括注膠桶10、泵壓單元20及抽真空單元30,所述注膠桶10與錨固區內腔間設置有連通彼此的注膠管路80,抽真空單元30與錨固區內腔間設置有連通兩者的抽真空管路50,所述泵壓單元20接入口位于注膠管路80上,所述注膠管路80與抽真空管路50上均設置有用于通斷管路的閥門60,具體如圖1-6所示。所述錨固區包括防護罩40,防護罩40殼體處開設有貫穿其內腔的注入孔41及放 出孔42,所述注膠管路80連通于注膠桶10與防護罩40上注入孔41間,抽真空管路50連通于抽真空單元30與防護罩40上放出孔42間。錨固區的具體構造,可理解為如圖I所示,其配合部件具體由套桶狀防護罩40,錨環a以及開設于錨環a上的錨孔構成;在裝配完畢后,鋼絞線b穿過延伸管d并經過錨孔延伸入防護罩內,鋼絞線b上的與錨孔配合處即通過夾片c得以單向固定,此時,防護罩40內腔、錨環a與夾片c的配合間隙、夾片c與鋼絞線a的配合間隙以及鋼絞線a與延伸管d乃至錨孔間的配合間隙共同構成需要防腐膠脂的填充密封的錨固區,具體內腔結構可參考圖I所示的陰影區;錨固區的上述縫隙及需灌注邊角,只能依靠本技術的真空壓注方式方可實現其完全浸透;為保證其實際工作效果,所述閥門60均位于各管路上的臨近防護罩40所在端設置;所述泵壓單元20為蠕動泵;抽真空單元30則選用真空泵。所述抽真空管路50路徑上設有防止防腐膠脂溢出的溢流桶70,所述溢流桶70內腔呈密閉結構,其用于連通防護罩40 —側的輸入端端口高度低于用于連通抽真空單元30處的輸出端端口高度。其防護罩40上注入孔41與放出孔42的布置,可依實際情況而定,基本都為熟知的在錨固區最低端設置注入孔41而在其最高點設置放出孔42,從而保證其注膠效果,圖I即為本技術錨固區處于其中一種傾斜放置方式時的布置狀態圖,從圖中即可看出其防護罩40上注入孔41與放出孔42的布置方位;此外,亦可在所述注膠桶10及注膠管路80上設置有用于加熱其內部防腐膠脂的加熱單元,以在溫度低于10度時實現對于防腐膠脂的加熱能力,從而保證在低溫下防腐膠脂的流動性,此處就不再一一贅述;而其溢流桶70即可作為安全及觀察組件來使用,即使工作人員因一時不查或本身抽真空管路50為不透明管路時,則可以依據溢流桶70的溢流情況來判別錨固區內防腐膠脂是否已經初步注滿,其結構參照圖2-5所示。為便于讀者理解,此處結合圖2-6對本技術的具體工作過程作如下闡述a、進行防腐膠脂使用量計算,注膠桶10內防腐膠脂總容量等于防護罩40內腔用量和錨孔和延伸管間隙處的用量之和再加上其求和用量的5%的損耗量,即為V=Vl+V2+5%(V1+V2), Vl為防護罩40內腔的防腐膠脂用量,V2為錨孔和延伸管間隙處的用量;b、根據圖2連接各管路,保持注膠桶10超出錨固區(也即防護罩40所在處)2m以上的高度,關閉注膠管路80處閥門,打開注膠桶10下部的開關閥門11,利用膠脂的重量及高度差排出注膠管路80內的全部氣泡,如圖2-3所示;C、打開抽真空管路50的閥門,啟動真空泵30,等待真空壓力表穩定并保持真空度穩定在-O. 8 -O. 9bar之間;d、緩慢打開注膠管路80處閥門,控制防腐膠在注膠管路80內均勻流動,進入防護罩40內,見圖4所示; e、當防腐膠脂溢入到抽真空管路50內時,關閉抽真空管路50閥門,停止真空泵30工作,同時,為使防腐膠脂順利注入錨固區內部真空狀態的延伸管及錨孔縫隙內,需打開泵壓單元20,從而幫助防腐膠脂通過夾片縫隙以進行膠脂完全浸透填充;整個灌膠過程中,要保證注膠桶10內有足夠的密封膠,保證空氣不會進入注膠管路80內,同時,最大的灌膠壓力不大于2bar,如圖5所示;f、前述步驟完成后,進入膠脂靜置步驟,此時移除真空泵30和溢流桶70,卸除并清理抽真空管路50以重復使用,移除蠕動泵,注膠桶10的高度不變,繼續保持24h,見圖6所示;在膠脂靜置步驟完成后,注膠桶10內的殘留防腐膠脂量應該等于原始總量的5%,如果大于5%,說明浸透不完全,則重復膠脂靜置步驟;·h、移除注膠桶10,拆除注膠管路80上閥門并清洗干凈,封閉防護罩40上的注入孔41及放出孔42,這樣整個錨固區內腔的裸露鋼絞線就完全被防腐膠脂所包裹,從而完成其真空輔助壓注工序。權利要求1.一種錨固區真空輔助壓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注膠桶(10)、泵壓單元(20)及抽真空單元(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錨固區真空輔助壓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注膠桶(10)、泵壓單元(20)及抽真空單元(30),所述注膠桶(10)與錨固區內腔間設置有連通彼此的注膠管路(80),抽真空單元(30)與錨固區內腔間設置有連通兩者的抽真空管路(50),所述泵壓單元(20)接入口位于注膠管路(80)上,所述注膠管路(80)與抽真空管路(50)上均設置有用于通斷管路的閥門(6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柏國清,劉征宇,張松,祖祥勝,陳道權,楊明,陳登凱,王澤永,李廣勇,魯政來,劉節焰,
申請(專利權)人:威勝利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