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離合器蝶形自動閉門扭簧合頁,包括單管頁、雙管頁,單管頁和雙管頁之間設有兩個離合器,兩個離合器分別都包括外套、中套和芯軸,三者依次套接配合,中套設有長通孔,長通孔內設有滾柱,外套的內壁設有僅供容納滾柱在長通孔內的突出部分的容置槽,芯軸的外圓周面設有僅供容納滾柱在長通孔內的突出部分的圓弧槽,單管頁管體內還設有分別與兩個離合器連接的兩個扭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可自動關門,開門后具有門停功能,且合頁的門停位置可調整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合頁,尤其是一種雙離合器蝶形自動閉門扭簧合頁。
技術介紹
目前市場上已有的自動閉門扭簧合頁, 是在合頁的管體中安裝第一扭簧,開門時靠人力扭轉第一扭簧貯能,當撤銷門上外力時,第一扭簧釋放原先貯存的能量,使門自動關閉。然而,在實際運用中,在開門后常常需要有門停的狀態,而現有技術的第一扭簧合頁不能使開門后處于門停狀態,只能依靠人為制止自動關門,這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不便。另夕卜,此種扭簧合頁的關門力是隨著開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開門角度大時,第一扭簧貯存的關門力就大,可以使門和門框鎖上但造成的噪音也大;當開門角度較小時,則第一扭簧貯存的關門力就相對較小,會存在第一扭簧的自動關門力不足以使門和門框鎖上的問題,最后仍是需要人為地將門鎖上,這些不足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雙離合器蝶形自動閉門扭簧合頁,該雙離合器蝶形自動閉門扭簧合頁在使門打開一定角度后具有門停功能,且該門停位置可調整。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離合器蝶形自動閉門扭簧合頁,包括單管頁、雙管頁,單管頁內設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的一端與雙管頁的第二管體固定連接,第一扭簧的另一端與單管頁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雙管頁的第一管體和單管頁的管體之間設有第一離合器,所述雙管頁的第二管體和單管頁的管體之間設有第二離合器,所述單管頁另設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一離合器和第二離合器分別包括外套、中套和芯軸,所述外套、中套和芯軸三者依次套接配合,所述中套設置在外套和芯軸之間,所述中套上設有長通孔,長通孔內設有滾柱,滾柱的橫截面直徑大于中套的壁厚,外套的內壁上設有軸向的與長通孔對應的容置槽,該容置槽僅供容納滾柱在中套的長通孔內的突出部分,芯軸的外圓周面設有軸向的與滾柱對應的圓弧槽,該圓弧槽僅供容納滾柱在離合器中套的長通孔內的突出部分,所述第一離合器的外套固設在單管頁上,第一離合器的芯軸固設在雙管頁的第一管體上,第一離合器中套與第二扭簧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扭簧的另一端與單管頁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離合器外套固設在單管頁上,第二離合器芯軸固設在雙管頁的第二管體上,第二離合器的中套與第一扭簧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扭簧的另一端與單管頁固定連接。上述設置通過采用雙離合器實現門停功能,該離合器的工作原理如下當門處于關閉狀態時,滾柱位于芯軸的圓弧槽與中套的長通孔共同構成的空腔內,當轉動門扇實施開門動作時,門上的作用力通過單管頁的管體推動外套運動,此時,與中套連接的扭簧貯存關門力;當外套運動到其內壁的容置槽遇到滾柱時,繼續推動外套運動使滾柱置于外套的容置槽和中套的長通孔構成的空腔內,此時芯軸與中套分離,即扭簧的兩端都與單管頁連接,因此門扇處于門停狀態。而當外套在門扇的外力作用下在遇到置于中套的長通孔中的滾柱之前,就卸去門上的外力,則上述的扭簧能釋放原先貯存的關門力實現自動關門。另夕卜,通過改變外套上的容置槽的位置可以改變門停的位置。由于上述設置中雙管頁的第一、第二管體中分別設置了第一、第二離合器,單管頁的管體中設置了分別與兩個離合器的中套連接的兩個扭簧,第二扭簧主要在門扇打開角度較小的時候起作用貯存扭轉力,而第一扭簧則在門扇打開角度較大但又未到達門停位置時起作用。由于兩個扭簧的作用角度不同,當門扇卸去外力時,門扇自動關閉時主要由第一扭簧的關門力起作用,當門扇關閉到較小角度即在第二扭簧起作用的角度時,此時由第二扭簧原先貯存的關門力起作用,使門扇與門框鎖上。當門扇打開角度足夠大,大到兩個芯軸分別與其相連接的第一扭簧分離時即兩個扭簧的各自的兩端分別與單管頁連接,則門扇處于門停狀態。在第一扭簧起作用使門扇自動關閉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到關門速度的因素,選擇強度較小的第一扭簧使關門速度相對較緩,沖擊力小;而對于第二扭簧,由于是為了使門扇和門框關閉具有更理想的效果則需要較大的沖擊力,因此選擇強度較大的扭簧作為第二扭簧為優選方案。因此上述設置還起到了調節關門速度的作用。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所述中套沿其軸向對稱設有兩個長通孔,所述兩個長通孔內分別設有滾柱,所述外套的內壁設有兩個容置槽,所述芯軸的外圓周面設有兩 個圓弧槽。上述對稱結構的設置使本技術的整體結構更穩定,另外通過改變第二離合器的芯軸上的圓弧槽的位置可以改變第二扭簧的作用角度使本技術的使用更具靈活性。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所述第二扭簧通過第二扭簧座與單管頁固定連接,所述單管頁與第二扭簧座之間通過活動定位銷固定連接。上述設置中的第二扭簧座使合頁的整體結構更穩定,若卸掉定位銷,還可以通過扭轉第二扭簧座來調節第二扭簧的扭力,來調節關門力的大小以及關門的速度。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所述第一扭簧通過第一扭簧座與單管頁固定連接,所述單管頁的管體內設有圓柱桿,所述第一扭簧套設在圓柱桿上,圓柱桿的一端連接在第一扭簧座上,圓柱桿的另一端連接在第二離合器的中套上。上述第一扭簧座以及圓柱桿的設置使合頁的整體結構更穩定,提高合頁的使用壽命O采用上述方案,本技術利用在雙管頁的第一、第二管體中分別設置第一、第二離合器來達到門扇在打開一定角度后具有門停的功能,在單管頁的管體中設置了分別與第一離合器的中套、第二離合器的中套連接的兩個扭簧,第二扭簧主要在門扇打開角度較小的時候起作用貯存扭轉力,而第一扭簧主要在門扇打開角度較大但又未到達門停位置時起作用貯存扭轉力。由于兩個扭簧的作用角度不同,使關門合力分散在關門的不同角度上,起到了調節關門速度的作用,在第一扭簧起作用的時候,關門速度相對較緩沖擊力小,當門扇的角度達到第二扭簧起作用的角度時,關門速度快且沖擊力大能使門扇和門框具有更佳的關門狀態。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技術具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技術具體實施例離合器門停狀態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技術具體實施例離合器非門停狀態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如圖1-3所示的雙離合器蝶形自動閉門扭簧合頁,包括單管頁I、雙管頁2,單管頁I的管體Ia和雙管頁2的第一管體2a、第二管體2b同軸設置,單管頁I的管體Ia內設有第一扭簧4a和第二扭簧4b。雙管頁2的第一管體2a和單管頁I的管體Ia之間設有第一離合器3a,雙管頁2的第二管體2b和單管頁I的管體Ia之間設有第二離合器3b。第一離合器3a和第二離合器3b分別都包括外套31、中套32和芯軸33。上述的外套31、中套32和芯軸33三者依次套接配合,中套32設置在外套31和芯軸33之間,中·套32上設有長通孔321,長通孔321內設有滾柱322,滾柱322的橫截面直徑大于外套31的壁厚,外套31的內壁上設有軸向的與長通孔321對應的容置槽311,該容置槽311僅供容納滾柱322在長通孔321內的突出部分,芯軸33的外圓周面設有軸向的與滾柱322對應的圓弧槽331,該圓弧槽331僅供容納滾柱322在中套32的長通孔321內的突出部分。第一離合器的外套31固設在單管頁I上,第一離合器3a的芯軸33固設在雙管頁2的第一管體2a上,第一離合器3a的中套32與第二扭簧4b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扭簧4b的另一端與單管頁I固定連接。第二離合器3b的外套31固設在單管頁I上,第二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離合器蝶形自動閉門扭簧合頁,包括單管頁、雙管頁,單管頁內設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的一端與雙管頁的第二管體固定連接,第一扭簧的另一端與單管頁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雙管頁的第一管體和單管頁的管體之間設有第一離合器,所述雙管頁的第二管體和單管頁的管體之間設有第二離合器,所述單管頁另設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一離合器和第二離合器分別包括外套、中套和芯軸,所述外套、中套和芯軸三者依次套接配合,所述中套設置在外套和芯軸之間,所述中套上設有長通孔,長通孔內設有滾柱,滾柱的橫截面直徑大于中套的壁厚,外套的內壁上設有軸向的與長通孔對應的容置槽,該容置槽僅供容納滾柱在中套的長通孔內的突出部分,芯軸的外圓周面設有軸向的與滾柱對應的圓弧槽,該圓弧槽僅供容納滾柱在離合器中套的長通孔內的突出部分,所述第一離合器的外套固設在單管頁上,第一離合器的芯軸固設在雙管頁的第一管體上,第一離合器中套與第二扭簧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扭簧的另一端與單管頁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忠生,顧勝康,徐健飛,王碎超,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佑安高科消防系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