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包括有連接管體和接頭本體,該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通過一卡環彼此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該連接管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卡槽,該接頭本體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卡槽,該卡環嵌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中;藉此,通過利用卡環使得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需要在產品上開設通孔,使得產品在美觀方便大大得到改善,并且也節省了工序,產品的加工及安裝連接更加簡便;以及,該卡環可隨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彼此之間的自由轉動而轉動,有效提高產品連接安裝的穩固性;另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之接頭本體的壁厚更小,保證產品外觀的美觀性,并節省原材料。(*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管接頭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管接頭是實現管體與管體之間連接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如圖I和圖2所示,為現有之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包括有連接管體10'和接頭本體20',該連接管體10'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卡槽11',該接頭本體20'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卡槽21',并且接頭本體20'上設置有連通該第二卡槽21'的通孔201';組裝時,首先,將連接管體10'和接頭本體20'對插連接,使得第一卡槽1Γ和第二卡槽21'正對;然后,使用一根直的不銹鋼絲30'經由通孔201'打圈進入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21'中,以使得不銹鋼絲30'嵌于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21'中,實現連接管體10'和接頭本體20'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上述現有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雖可實現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可轉動地安裝連接的功效,確實具有進步性,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發現其自身結構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諸多不足,造成現有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在實際應用上,未能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現將其缺點歸納如下由于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在安裝連接時需要在接頭本體上打穿一個通孔,使得產品在美觀程度上欠佳,并且工序多,給產品的加工及安裝連接都帶來很大的不便;以及,產品組裝后,該不銹鋼絲卡死于接頭本體上,給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之間可自由旋轉地連接安裝的穩固性帶來不良影響;另外,為了能夠使不銹鋼絲能夠經由通孔打圈進行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該接頭本體的壁厚需要做得很厚,這不僅影響產品外觀,還會造成原材料的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不美觀、不穩固、加工及安裝不方便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種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包括有連接管體和接頭本體,該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通過一卡環彼此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該連接管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卡槽,該接頭本體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卡槽,該卡環嵌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中。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卡槽為環形卡槽。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二卡槽為環形卡槽。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卡環為不銹鋼材料。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接頭本體為螺母套管,該接頭套管上設置有連接螺帽。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連接管體具有一嵌入接頭本體內的嵌入部,該第一卡槽設置于該嵌入部上。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通過利用卡環使得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取代了傳統之采用直鋼絲經由通孔打圈進入接頭本體的方式,本技術不需要在產品上開設通孔,使得產品在美觀方便大大得到改善,并且也節省了工序,產品的加工及安裝連接更加簡便;以及,該卡環可隨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彼此之間的自由轉動而轉動,取代了傳統之鎖死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產品連接安裝的穩固性;另外,本技術之接頭本體的壁厚更小,保證產品外觀的美觀性,并節省原材料。為更清楚地闡述本技術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I是傳統之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的組裝立體示意圖; 圖2是傳統之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的分解圖;圖3是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圖5是圖4的另一角度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的局部組裝示意圖。附圖標識說明10'、連接管體11'、第一卡槽20'、接頭本體21'、第二卡槽201'、通孔10、連接管體11、第一^^槽12、嵌入部20、接頭本體21、第二卡槽22、連接螺母30、卡環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3至圖6所示,其顯示出了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連接管體10和接頭本體20,該連接管體10與接頭本體20通過一卡環30彼此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具體而說,其中,該連接管體10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卡槽11,該接頭本體20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卡槽21,該卡環30嵌于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21中,以此使得連接管體10與接頭本體20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并且,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21均為環形卡槽,但不局限于環形卡槽,只需可能夠將卡環30定位使得連接管體10與接頭本體20可轉動地連接一起即可;以及,在本實施例中,該連接管體10具有一嵌入接頭本體20內的嵌入部12,前述第一卡槽11設置于該嵌入部12上;另外,為了避免卡環30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生銹,該卡環30最好采用不銹鋼材料制作。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該接頭本體20為螺母套管,該接頭套管上設置有連接螺母22,利用該連接螺帽22可使接頭本體20與另一連接管體連接。詳述本實施例的組裝過程如下本實施例的組裝過程很簡單,首先,將卡環30嵌于第一^^槽11中(如圖6所示);然后,擠壓卡環30,使連接管體10與接頭本體20對插,該卡環30隨連接管體10與接頭本體20對插而壓入接頭本體20內,當連接管體10與接頭本體20對插到位時,會發出一聲響聲,表明該卡環30已嵌入第二卡槽21中,此時,利用該卡環30同時嵌于第—^槽11和第二卡槽12中,該連接管體10與接頭本體20之間便實現了可轉動地安裝連接。本技術的設計重點在于通過利用卡環使得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取代了傳統之采用直鋼絲經由通孔打圈進入接頭本體的方式,本技術不需要在產品上開設通孔,使得產品在美觀方便大大得到改善,并且也節省了工序,產品的加工及安裝連接更加簡便;以及,該卡環可隨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彼此之間的自由轉動而轉 動,取代了傳統之鎖死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產品連接安裝的穩固性;另外,本技術之接頭本體的壁厚更小,保證產品外觀的美觀性,并節省原材料。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技術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技術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連接管體和接頭本體,該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通過一卡環彼此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該連接管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卡槽,該接頭本體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卡槽,該卡環嵌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中。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為環形卡槽。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槽 為環形卡槽。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環為不銹 鋼材料。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本體為螺母套管,該接頭套管上設置有連接螺母。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體具有一嵌入接頭本體內的嵌入部,該第 ^槽設置于該嵌入部上。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一種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包括有連接管體和接頭本體,該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通過一卡環彼此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該連接管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卡槽,該接頭本體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卡槽,該卡環嵌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中;藉此,通過利用卡環使得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可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改良的管接頭安裝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連接管體和接頭本體,該連接管體與接頭本體通過一卡環彼此可轉動地安裝連接一起,該連接管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卡槽,該接頭本體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卡槽,該卡環嵌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耀榮,
申請(專利權)人:李耀榮,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