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及具有該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的汽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鉸接有換檔操縱桿和選檔臂,換檔操縱桿的底部鉸接有換檔拉索,換檔操縱桿與選檔臂鉸接,換檔操縱桿與基座的旋轉軸與換檔操縱桿與選檔臂的旋轉軸相重合,所述選檔臂鉸接有選檔拉索,所述基座上設有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和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位于所述換檔操縱桿繞所述基座旋轉的旋轉平面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汽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實現接觸式選檔,結構較為簡單,成本較低,信號產生準確、可靠。(*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手動變速器,尤其涉及一種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及具有該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的汽車。
技術介紹
在配置手動變速器的汽車中,擋位的變換是通過駕駛員操縱換檔手柄拉動選擋桿和換檔桿實現的。此類汽車的檔位信號,一般通過設置在變速箱內部的擋位檢測傳感器產生,而限于變速箱空間,所檢測檔位一般僅包括倒檔(R檔),其余檔位均不予檢測。當需要產生所有擋位信號時,可通過檢測換檔手柄的實際工作位置的方式實現檔位信號的發生。目前,有一種檢測變速器檔位的方法,即通過非接觸式傳感器檢測換檔手柄的位置,判斷當前汽車檔位,見專利號為ZL200620139443. X的“一種非接觸式換檔位置檢測裝置”,該裝置通過加裝非接觸式檢測單元(包括多個磁場發生單元和多個霍爾傳感器),實現·汽車檔位信號的發生。這種非接觸式換檔位置檢測裝置的結構較復雜,成本較高,信號產生不準確、不可靠。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及具有該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的汽車。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鉸接有換檔操縱桿和選檔臂,所述換檔操縱桿的底部鉸接有換檔拉索,所述換檔操縱桿與所述選檔臂鉸接,所述換檔操縱桿與所述基座的旋轉軸與所述換檔操縱桿與所述選檔臂的旋轉軸相重合,所述選檔臂鉸接有選檔拉索,所述基座上設有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和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位于所述換檔操縱桿繞所述基座旋轉的旋轉平面內,所述換檔操縱桿位于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之間,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位于所述選檔臂繞所述基座旋轉的旋轉平面內,所述選檔臂位于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之間。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選檔臂與所述基座的鉸接點為第一鉸接點,所述選檔臂與所述換檔操縱桿的鉸接點為第二鉸接點,所述選檔臂與所述選檔拉索的鉸接點為第三鉸接點,所述第一鉸接點、第二鉸接點和第三鉸接點呈三角形布置。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換檔操縱桿的兩側分別設有與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相配合的第一開關壓塊和與所述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相配合的第二開關壓塊。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基座上設有第一開關支架和第二開關支架,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設置在所述第一開關支架上,所述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設置在所述第二開關支架上。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選檔拉索的端部設有觸發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的觸發部。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選檔臂包括第一開叉臂和第二開叉臂,所述第一開叉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開叉臂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開叉臂的另一端與所述換檔操縱桿鉸接,所述第二開叉臂的另一端與所述選檔拉索鉸接,所述第一開叉臂與所述第二開叉臂的連接處與所述基座鉸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開叉臂的端部設有觸發所述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的觸發針。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開叉臂和第二開叉臂相垂直。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基座包括底板和設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支撐框架,所述換檔操縱桿與所述支撐框架鉸接,所述選檔臂與所述支撐框架鉸接,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和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設置在所述支撐框架上,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和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設置在所述底板上。 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項所述的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通過配合換檔操縱桿在換檔過程中產生的左右擺動來觸發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或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并通過配合換檔操縱桿在換檔過程中產生的左右擺動來帶動選檔臂來觸發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或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實現接觸式選檔,結構較為簡單,成本較低,信號產生準確、可靠。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一種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所述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所述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的檔位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至圖3中的附圖標號為換檔操縱桿10 ;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20 ;換檔拉索30 ;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40 ;選檔拉索50 ;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60 ;基座70 ;底板71 ;支撐框架72 ;選檔臂80 ;第一開叉臂81 ;第二開叉臂82 ;第一鉸接點I ;第二鉸接點2 ;第三鉸接點3 ;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90 ;第一開關壓塊130 ;第二開關壓塊120 ;第一開關支架140 ;第二開關支架150 ;觸發部160。如圖I所示,一種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包括基座70,所述基座70上鉸接有換檔操縱桿10和選檔臂80,所述換檔操縱桿10的底部鉸接有換檔拉索30,所述換檔操縱桿10與所述選檔臂80鉸接,所述換檔操縱桿10與所述基座70的旋轉軸與所述換檔操縱桿10與所述選檔臂80的旋轉軸相重合,所述選檔臂80鉸接有選檔拉索50,所述基座70上設有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20、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40、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60和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90,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20、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40位于所述換檔操縱桿10繞所述基座70旋轉的旋轉平面內,所述換檔操縱桿10位于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20、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40之間,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60、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90位于所述選檔臂80繞所述基座70旋轉的旋轉平面內,所述選檔臂80位于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60、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90之間。如圖I至圖2所示,所述選檔臂80與所述基座70的鉸接點為第一鉸接點1,所述選檔臂80與所述換檔操縱桿10的鉸接點為第二鉸接點2,所述選檔臂80與所述選檔拉索50的鉸接點為第三鉸接點3,所述第一鉸接點I、第二鉸接點2和第三鉸接點3呈三角形布置。如圖I至圖2所示,所述換檔操縱桿10的兩側分別設有與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20相配合的第一開關壓塊130和與所述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40相配合的第二開關壓塊120,用于加強信號產生的可信性。如圖2所示,所述基座70上設有第一開關支架140和第二開關支架150,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60設置在所述第一開關支架140上,所述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90設置在所述第二開關支架150上,用于加強信號產生的可信性。 如圖2所示,所述選檔拉索50的端部設有觸發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60的觸發部160。如圖I至圖2所示,所述選檔臂80包括第一開叉臂81和第二開叉臂82,所述第一開叉臂8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開叉臂82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開叉臂81的另一端與所述換檔操縱桿10鉸接,所述第二開叉臂82的另一端與所述選檔拉索50鉸接,所述第一開叉臂81與所述第二開叉臂82的連接處與所述基座70鉸接。如圖I至圖2所示,所述第二開叉臂82的端部設有觸發所述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90的觸發針。如圖I至圖2所示,所述第一開叉臂81和第二開叉臂82相垂直,即所述選檔臂80為L形。如圖I至圖2所示,所述基座70包括底板71和設置在所述底板71上的支撐框架72,所述換檔操縱桿10與所述支撐框架72鉸接,所述選檔臂80與所述支撐框架72鉸接,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檔位信號發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鉸接有換檔操縱桿和選檔臂,所述換檔操縱桿的底部鉸接有換檔拉索,所述換檔操縱桿與所述選檔臂鉸接,所述換檔操縱桿與所述基座的旋轉軸與所述換檔操縱桿與所述選檔臂的旋轉軸相重合,所述選檔臂鉸接有選檔拉索,所述基座上設有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和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位于所述換檔操縱桿繞所述基座旋轉的旋轉平面內,所述換檔操縱桿位于所述第一無源式接觸開關、第二無源式接觸開關之間,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位于所述選檔臂繞所述基座旋轉的旋轉平面內,所述選檔臂位于所述第三無源式接觸開關、第四無源式接觸開關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送,趙小羽,
申請(專利權)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