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電站鍋爐,包括熱交換管道、鎧裝絕緣型熱電偶、保溫澆筑層,設置有穿過保溫澆筑層的套管,鎧裝絕緣型熱電偶的測量端沿套管由保溫澆筑層外插入保溫澆筑層內;鎧裝絕緣型熱電偶經固定結構固定安裝在套管上,并由固定結構保證鎧裝絕緣型熱電偶測量端同熱交換管道管壁的接觸,由套管實現測量端同外部的隔離。在運行過程中,若需要對熱電偶進行檢查、檢修時,松開固定結構直接抽取熱電偶就能對其進行檢查、檢修。因此無需停爐、破壞保溫材料后就能進行檢查、檢修,檢修簡單快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鍋爐,尤其是ー種用于火力發電的電站鍋爐。
技術介紹
電站鍋爐,包括燃燒器、熱交換管、由熱交換管盤繞構成的爐壁、位于爐壁外由澆筑材料構成的保溫澆筑層;工作吋,通過燃燒器組向爐內點火,通過熱交換管道將水轉換成驅動電站汽輪機的蒸汽。蒸汽溫度會影響電站的效率,因此針對鍋爐爐壁也即熱交換管管壁的溫度測量和監控是必須地;其次,對于火力發電,為了節省燃料、降低ニ氧化碳排放、減少粉塵,就必須提高電站鍋爐的燃燒效率,因此需要同時保證對溫度測量的精確性。目前,主要采用帶有感溫片的鎧裝絕緣型熱電偶對管道壁的壁溫進行測量。具體的,將與管道外徑相吻合的曲面感溫片焊接或箍在管道上,通過熱電偶端子接線盒用補償 導線連接到智能前端,從智能前端到上位控制系統通過通訊電纜連接,以便在控制系統中對溫度及變化趨勢進行監視。但上述的測溫方式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每只熱電偶的選型均要根據管道外徑進行選擇,否則熱電偶的感溫片不能很好地與管壁接觸,會導致測量誤差;其次,電站鍋爐需要用澆筑材料進行保溫,而熱電偶的感溫元件部分位于保溫澆筑層內,且熱電偶的數量大,在正常運行中,如果出現某只熱電偶出現異常,需要檢修時,無法檢測保溫澆筑層內的感溫元件,因此需要停爐冷卻至常溫并破壞保溫澆筑層后,才能進行相關的工作,導致檢修及其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需停爐檢修,檢修簡單快捷的電站鍋爐。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電站鍋爐,包括熱交換管道、鎧裝絕緣型熱電偶、保溫澆筑層,設置有穿過保溫澆筑層的套管,所述鎧裝絕緣型熱電偶的測量端沿套管由保溫澆筑層外插入保溫澆筑層內;所述鎧裝絕緣型熱電偶經固定結構固定安裝在套管上,并由固定結構保證鎧裝絕緣型熱電偶測量端同熱交換管道管壁的接觸,由套管實現測量端同外部的隔離。作為ー種優選,所述套管的長度小于鎧裝絕緣型熱電偶長度,所述固定結構包括固定在套管位于保溫澆筑層外的一端的直通終端接頭、固定在鎧裝絕緣型熱電偶金屬保護套管上的固定卡套,所述直通終端接頭和固定卡套螺紋配合。進ー步的,所述固定卡套采用可動卡套。作為ー種優選,所述套管位于保溫澆筑層內的一端與焊接固定在熱交換管的管壁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在運行過程中,若需要對熱電偶進行檢查、檢修時,松開固定結構直接抽取熱電偶就能對其進行檢查、檢修。因此無需停爐、破壞保溫材料后就能進行檢查、檢修,檢修簡單快捷。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ー步說明。本技術的電站鍋爐,包括熱交換管道10、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保溫澆筑層30,設置有穿過保溫澆筑層30的套管40,所述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的測量端21沿套管40由保溫澆筑層30外插入保溫澆筑層30內;所述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經固定結構固定安裝在套管40上,并由固定結構保證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測量端21同熱交換管道10管壁11的接觸,由套管40實現測量端21同外部的隔離。現有技術中,通過感溫片與管壁的接觸保證測量的精確性,也即通過感溫片避免 外部熱空氣對測量的影響。本技術的電站鍋爐通過固定結構保證測量端21同管壁11的接觸,通過套管40避免外部熱空氣對測量的影響,因此能夠保證測量的精確性。當然,也可以在套管40內測量端21和管壁11之間設置用于傳熱的感溫片或傳熱塊。本技術的電站鍋爐在運行過程中,若需要對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進行檢查、檢修時,松開固定結構直接抽取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就能對其進行檢查、檢修。因此無需停爐、破壞保溫材料后就能進行檢查、檢修,檢修簡單快捷。固定結構可以采用任意的能夠保證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固定以及測量端21同管壁11接觸的結構,如內徑大于套管外徑的外套管,安裝時,將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固定在外套管上并經外套管固定在套管上,由外套管沿套管軸向的滑動調節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的位置保證測量端21和管壁11的接觸。為了簡化結構,在如圖I所示的實例中,所述套管40的長度小于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長度,所述固定結構包括固定在套管40位于保溫澆筑層30外的一端的直通終端接頭22、固定在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金屬保護套管上的固定卡套23,所述直通終端接頭22和固定卡套23螺紋配合。為了方便調節測量端21的位置,保證測量端21和管壁11的良好接觸,所述固定卡套23采用可動卡套。套管40的長度小于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長度,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的接線端子盒24位于保溫澆筑層30外并位于套管40タト,能夠方便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通過補償電纜接入智能前端51,從智能前端51到上位控制系統52通過通訊電纜連接。為了方便連線,電站鍋爐的各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的接線端子盒24均相對集中布置在鍋爐兩側的走道附近。上述套管40可以僅通過保溫澆筑層30固定,也可以通過其他如支架等結構進行固定,在如圖I所示的實例中,為了簡化結構,同時為了在保溫澆筑層30成型前對套管40進行固定,以方便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的安裝和調試,所述套管40位于保溫澆筑層30內的一端與焊接固定在熱交換管I0的管壁11上。權利要求1.電站鍋爐,包括熱交換管道(10)、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保溫澆筑層(30),其特征在于設置有穿過保溫澆筑層(30 )的套管(40 ),所述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 )的測量端(21)沿套管(40 )由保溫澆筑層(30 )外插入保溫澆筑層(30 )內;所述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 )經固定結構固定安裝在套管(40)上,并由固定結構保證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測量端(21)同熱交換管道(10)管壁(11)的接觸,由套管(40)實現測量端(21)同外部的隔離。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站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0)的長度小于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長度,所述固定結構包括固定在套管(40)位于保溫澆筑層(30)外的一端的直通終端接頭(22)、固定在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金屬保護套管上的固定卡套(23),所述直通終端接頭(22 )和固定卡套(23 )螺紋配合。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站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套(23)采用可動卡套。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電站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0)位于保溫澆筑層(30)內的一端與焊接固定在熱交換管(10)的管壁(11)上。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電站鍋爐,包括熱交換管道、鎧裝絕緣型熱電偶、保溫澆筑層,設置有穿過保溫澆筑層的套管,鎧裝絕緣型熱電偶的測量端沿套管由保溫澆筑層外插入保溫澆筑層內;鎧裝絕緣型熱電偶經固定結構固定安裝在套管上,并由固定結構保證鎧裝絕緣型熱電偶測量端同熱交換管道管壁的接觸,由套管實現測量端同外部的隔離。在運行過程中,若需要對熱電偶進行檢查、檢修時,松開固定結構直接抽取熱電偶就能對其進行檢查、檢修。因此無需停爐、破壞保溫材料后就能進行檢查、檢修,檢修簡單快捷。文檔編號G01K7/02GK202630018SQ20122025898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4日專利技術者魯登峰, 黃蓉, 官翔, 武德臣 申請人:四川電力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電站鍋爐,包括熱交換管道(10)、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保溫澆筑層(30),其特征在于:設置有穿過保溫澆筑層(30)的套管(40),所述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的測量端(21)沿套管(40)由保溫澆筑層(30)外插入保溫澆筑層(30)內;所述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經固定結構固定安裝在套管(40)上,并由固定結構保證鎧裝絕緣型熱電偶(20)測量端(21)同熱交換管道(10)管壁(11)的接觸,由套管(40)實現測量端(21)同外部的隔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魯登峰,黃蓉,官翔,武德臣,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電力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