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鍋筒內汽水分離裝置,包括上擋板、下擋板和支撐板,上擋板經一次折角而成,其截面呈V形,下擋板則經過兩次折角而成,其截面呈反Z形,其中,上擋板與下擋板相對,并通過的支撐板聯接,上擋板和下擋板的兩側均與鍋筒內設置的側封板連接,其中上擋板的上沿還與鍋筒連接,而下擋板與鍋筒入口相對,通過在兩側的側封板之間設置上擋板和下擋板,使側封板之間的汽水分離空間分隔成相鄰并相通的兩個分離倉,對經鍋筒入口進入并沖擊下擋板的汽水混合物進行汽水分離,并通過上擋板對分離出的汽體進行附加分離,本裝置替代結構復雜的旋風分離機,且結構簡單、易于實現且成本低廉,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價比。(*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鍋爐
,尤其涉及一種安裝在鍋筒內部的汽水分離裝置。
技術介紹
鍋爐系統汽水分離一般分為一次和二次分離。在中壓及以上的鍋筒中,一般使用的是旋風分離器作為一次分離元件,但旋風分離器的汽水阻力比較大,以某蒸發量為14t/h的余熱鍋爐系統為例,其鍋筒額定工作壓力為I. 3MPa,鍋筒內徑為1500_,如果一次分離元件使用直徑為260mm的旋風分離器,則汽水阻力約為16800Pa,平均負荷下旋風分離器入口通道中蒸汽的折算速度約為4. 13m/s。通過旋風分離器的阻力值應在500(T20000Pa之間才能滿足分離要求,但是此時的汽水阻力值已經非常大了,蒸汽引入速度較低,汽水分離效 果將會大大受到影響,同時旋風分離器由于其結構復雜,維修難度較大,不利于成本控制。鍋筒作為鍋爐系統中的核心部件,其汽水分離效果的好壞將直接決定響著整個鍋爐系統是否正常運行,因此亟待設計出一種結構簡單、工藝合理、性能可靠、高性價比的鍋筒汽水分離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術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適用范圍廣、易于生產組裝,具有可靠性能和高性價比的汽水分離裝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本技術為一種鍋筒內汽水分離裝置,包括上擋板、下擋板和支撐板,上擋板經一次折角而成,形成第一折角面A第二折角面A,其截面呈V形,下擋板則經過兩次折角而成,依次形成第一折角面B、第二折角面B和第三折角面B,其截面呈反Z形,其中,上擋板的第二折角面A與下擋板的第一折角面B相對,并通過的支撐板將第二折角面A與第一折角面B相聯接。通過支撐板相聯接起來的上擋板和下擋板的兩側均與鍋筒內設置的側封板連接,其中上擋板的第一折角面A上沿還與鍋筒連接,而下擋板的第二折角面B與鍋筒入口相對,其上沿高于鍋筒的最高水位線。由于側封板位于鍋筒內部,并設置在入口的兩側,通過在兩側的側封板之間設置通過支撐板聯接的上擋板和下擋板,使側封板之間的汽水分離空間分隔成由兩側側封板、上擋板和下擋板拼接形成的相鄰并相通的兩個分離倉,對經鍋筒入口進入并沖擊帶折角的下擋板的汽水混合物進行汽水分離,分初次離出的汽體在上升過程中經過上擋板再進行附加分離,替代了一次汽水分離原件的分離作用。作為優化,所述的支撐板兩端通過焊接的方式分別與上擋板的第二折角面和下擋板的第一折角面的板面連接,焊接工藝要求程度低,同時易于滿足連接的強度要求。作為優化,所述的上擋板和下擋板的兩側均通過焊接的方式與側封板板面連接,焊接工藝要求程度低,同時易于滿足連接的強度要求。作為優化,所述的上擋板的第一折角面A的上沿與鍋筒內壁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焊接工藝要求程度低,同時易于滿足連接的強度要求。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結構簡單,所需零件數量較少,制造成本低廉,加工性能良好,同時各部分可分體生產制造,可通過一次壓制成型,力口工較為簡便,簡化了加工工藝,可批量生產且通用性極強,此外本裝置的組裝簡易,相對于旋風分離器復雜的裝配更為簡化,極大的減少了裝配工作量,顯著的提高了安裝效率,同時結構的質量和精度也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附圖說明本技術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圖I是本技術安裝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裝配示意圖;圖3是上擋板右視圖;圖4是下擋板右視圖;圖5是側封板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上擋板I、下擋板2、支撐板3、鍋筒4、側封板5、第一折角面Al_2、第二折角面A1-2、第一折角面B2-1、第二折角面B2-2、第三折角面B2-3。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I和圖2中所示,本技術一種鍋筒內汽水分離裝置,包括上擋板I、下擋板2和支撐板3,上擋板I經一次折角而成,形成第一折角面A1-2第二折角面A1-2,其截面呈V形,下擋板2則經過兩次折角而成,依次形成第一折角面B2-1、第二折角面B2-2和第三折角面B2-3,其截面呈反Z形,其中,上擋板I的第一折角面Al-I上沿與鍋筒4內壁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連接,第二折角面A1-2與下擋板2的第一折角面B2-1相對,并由支撐板3將第二折角面A1-2與第一折角面B2-1相聯接,支撐架3與折角面通過焊接的方式加以連接。通過支撐板3相聯接起來的上擋板I和下擋板2的兩側均與鍋筒4內設置在入口處兩側的側封板5板面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連接,下擋板I位于上擋板2的前方,下擋板2的第二折角面B2-2與鍋筒4入口相對,其上沿高于鍋筒4的最高水位線,最大限度的提高了鍋筒4進行汽水分離的容水量。由于側封板5位于鍋筒4內部,并設置在入口的兩側,側封板5之間的汽水分離空間被下擋板I和上擋板2依次分隔成形成的相鄰并相通的兩個分離倉,其中側封板5與下擋板2形成初次分離倉,下擋板2采用兩次折角用于分別引導蒸汽和水,具有引導蒸汽向上走,水向下流的作用,而兩側的側封板5、下擋板2和上擋板I則形成附加分離倉,上擋板I采用一次折角,有利于減緩蒸汽沖擊,起到引導蒸汽流動的作用,有主意提高了分離效果。當上升管中的汽水混合物進入經入口進入鍋筒4,在鍋筒4內部入口兩側側封板4的限制下,汽水混合物直接沖擊帶折角的下擋板2位于第二折角面B2-2以及第二折角面B2-2分別與第一折角面B2-1和第三折角面B2-3的上、下折角處,然后在慣性的作用下回轉,混合物中的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將順著下擋板2的第二折角面B2-2和第三折角面B2-3流入鍋筒底部,完成汽水混合物的初次分離,分離出的汽體則通過上部空間進入二次分離器中繼續分離剩余水份,當分初次離出的汽體在上升和流動過程中經過上擋板2和支撐板3時,可以在重力作用下繼續進行附加分離再進行附加分離,從而實現本裝置替代了一次汽水分離原件的在鍋筒4中的分離作用。本技術結構簡單,可以將分體部件與于鍋筒內拼接組裝,便于在鍋筒中操作,也可部分組裝后再于鍋爐中進行安裝,操作均即為方便,方式也較為靈活。本技術已經在百余臺鍋爐上使用,分離效果良好,且目前已經在使用的還沒有更換過維修過,解決了之前安裝繁瑣,制造成本高,分離效果差等一系列問題。上、下擋板的尺寸可以根據不同的蒸汽產量進行定制,并可以定性調節兩擋板間距,實現上、下擋板的標準化制造。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 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鍋筒內汽水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擋板(I)、下擋板(2)和支撐板(3),其中上擋板(I)經一次折角而成,其截面呈V形,下擋板(2)經過兩次折角而成,其截面呈反Z形,所述的上擋板(I)的第二折角面A (1-2)與下擋板(2)的第一折角面B (2-1)相對,并通過的支撐板(3)相聯接;所述上擋板(I)和下擋板(2)的兩側均與鍋筒(4)內兩側的側封板(5)連接,其中,上擋板(I)的第一折角面A (1-1)上沿與鍋筒(4)連接,下擋板(2)的第二折角面B (2-2)與鍋筒(4)入口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鍋筒內汽水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擋板(1)、下擋板(2)和支撐板(3),其中上擋板(1)經一次折角而成,其截面呈V形,下擋板(2)經過兩次折角而成,其截面呈反Z形,所述的上擋板(1)的第二折角面A(1?2)與下擋板(2)的第一折角面B(2?1)相對,并通過的支撐板(3)相聯接;所述上擋板(1)和下擋板(2)的兩側均與鍋筒(4)內兩側的側封板(5)連接,其中,上擋板(1)的第一折角面A(1?1)上沿與鍋筒(4)連接,下擋板(2)的第二折角面B(2?2)與鍋筒(4)入口相對,其上沿高于鍋筒(4)的最高水位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萬程鵬,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川潤動力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