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空氣調節機,具備:壓縮機,其運轉冷凍循環;室內熱交換器,其與室內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以及室外熱交換器,其與室外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上述空氣調節機通過壓縮機的驅動進行供暖運轉并且進行除霜運轉,所述供暖運轉將冷凍循環的高溫部作為室內熱交換器,將低溫部作為室外熱交換器,所述除霜運轉使冷媒向與進行供暖運轉時相反的方向流通而對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的室外熱交換器進行除霜,室外熱交換器是使多個散熱片接近并固著在冷媒管上,并且使氣流在散熱片之間通過來進行熱交換,將在氣流通過方向的一端堵塞散熱片之間的導水部設置在室外熱交換器的下端。(*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進行供暖運轉并且進行除霜運轉的空氣調節機。
技術介紹
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現有的空氣調節機。該空氣調節機具備配置在室內的室內機和配置在室外的室外機。在室外機中配置有壓縮機、室外熱交換器以及室外風扇,在室內機中配置有室內熱交換器和室內風扇。壓縮機使冷媒流通來運轉冷凍循環。室內熱交換器和室外熱交換器是使多個散熱片接近并固著在冷媒管上,與在散熱片之間通過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在壓縮機的冷媒吐出側,室內熱交換器和室外熱交換器的一端分別經由四通閥由冷媒管連接。室內熱交換器和室外熱交換器的另一端分別經由膨脹閥由冷媒管連接。室外風扇與室外熱交換器相對配置,促進室外熱交換器與室外的空氣的熱交換。室內風扇將室內的空氣導入室內機并將與室內熱交換器進行了熱交換的空氣向室內送出。當進行供暖運轉時,通過四通閥的切換,從壓縮機吐出的冷媒流通室內熱交換器、膨脹閥、室外熱交換器并返回壓縮機。由此,室內熱交換器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室外熱交換器成為冷凍循環的低溫部。室內的空氣因為與室內熱交換器的熱交換而升溫并向室內送出,進行室內的供暖。當進行制冷運轉時,通過四通閥的切換,從壓縮機吐出的冷媒向與供暖運轉時相反方向流通。即,冷媒流通室外熱交換器、膨脹閥、室內熱交換器并返回壓縮機。由此,室外熱交換器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室內熱交換器成為冷凍循環的低溫部。室內的空氣因為與室內熱交換器的熱交換而降溫并向室內送出,進行室內的制冷。另外,當進行供暖運轉時,由于室外熱交換器結霜,因此,按照規定的間隔進行除霜運轉。當進行除霜運轉時,室內風扇和室外風扇停止,通過四通閥的切換,冷媒向與制冷運轉時相同的方向流通。由此,室外熱交換器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室外熱交換器的霜溶化。霜的溶化帶來的除霜水從散熱片流下來并向室外熱交換器的下方落下,可以對室外熱交換器進行除霜。_7] 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日本)特開2010-181036號公報(第4頁-第6頁、第I圖)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要解決的問題但是,根據上述現有的空氣調節機,當進行除霜運轉時,沿著室外熱交換器的散熱片流下的除霜水因為相鄰的散熱片之間的表面張力而被保持在下端。因此,在寒冷地區等設置了室外機的屋外是低溫的情況下,當除霜運轉停止時,被保持在散熱片上的除霜水會再次凍結。當在該狀態下進行供暖運轉時,在散熱片之間再次凍結的冰上會生長霜,因此,結霜量會增加,需要縮短除霜運轉的間隔。因此,存在不能充分地進行室內的供暖而舒適性降低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提高舒適性的空氣調節機。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特征在于,具備壓縮機,其運轉冷凍循環;室內熱交換器,其與室內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以及室外熱交換器,其與室外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上述空氣調節機通過上述壓縮機的驅動進行供暖運轉并且進行除霜運轉,所述供暖運轉將冷凍循環的高溫部作為上述室內熱交換器,將低溫部作為上述室外熱交換器,所述除霜運轉使冷媒向與進行上述供暖運轉時相反的方向流通并對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的上述室外熱交換器進行除霜,上述室外熱交換器是使多個散熱片接近并固著在冷媒管上,并且使氣流在上述散熱片之間通過來進行熱交換,將在氣流通過方向的一端堵塞上述散熱片之間的導水部設置在上述室外熱交換器的下端。根據該構成,當進行供暖運轉時,通過壓縮機的驅動,冷媒進行流通而運轉冷凍循環。室外熱交換器成為冷凍循環的低溫部,將與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的室內熱交換器進行了熱交換的空氣向室內送出而進行室內的供暖。此時,室外熱交換器與在散熱片之間通過的室外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當室外熱交換器結霜時,進行除霜運轉。當進行除霜運轉時,冷媒向與供暖運轉時相反的方向流通,室外熱交換器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由此,室外熱交換器的結霜溶化,除霜水沿著散熱片流下。此時,從散熱片的一端側(例如,氣流流出側)流下的除霜水由堵塞散熱片之間的下端的導水部向另一端側(例如,氣流流入側)引導。由導水部引導的除霜水與從另一端側流下的除霜水匯合并向室外熱交換器的下方落下。另外,本技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的空氣調節機中,當進行上述除霜運轉時,將從上述散熱片的氣流通過方向的一端側流下的除霜水利用上述導水部接住并向另一端側引導。另外,本技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的空氣調節機中,上述導水部由與上述散熱片的下端相接并沿著上述散熱片的并排設置方向延伸的截面為L字狀的板狀部件構成。根據該構成,從散熱片的一端側流下的除霜水由截面為L字狀的導水部向另一端側引導。另外,本技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的空氣調節機中,上述導水部是將包括散熱片的下面的角部折曲而形成的。根據該構成,從散熱片的一端側流下的除霜水由將散熱片的下端的角部折曲后的導水部向另一端側引導。另外,本技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的空氣調節機中,將上述冷媒管在氣流通過方向上設置多列并配置為交錯狀,配置在氣流通過方向的一端側的上述冷媒管的下端比配置在另一端側的上述冷媒管的下端靠上方配置。根據該構成,在散熱片的氣流通過方向上并排設置冷媒管,在從散熱片的下端到冷媒管的距離較大的一方形成有導水部。另外,本技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的空氣調節機中,上述室外熱交換器在進行上述供暖運轉時的氣流通過方向的下游側設置有上述導水部。根據該構成,當進行供暖運轉時,室外的空氣與室外熱交換器的冷媒管和散熱片進行熱交換。此時,在下部的散熱片之間通過的空氣碰到配置在下游側的導水部而向上方流通。另外,本技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的空氣調節機中,將在進行所述供暖運轉時配置在冷凍循環的高溫部的冷媒管配置在上述室外熱交換器的下方。根據該構成,配置在室外熱交換器的下方的冷媒管在進行供暖運轉時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室外熱交換器的下部、室外機的底壁的結霜被抑制。技術效果根據本技術,將在氣流通過方向的一端側堵塞散熱片之間的導水部設置在室外熱交換器的下端。由此,可以容易地利用導水部接住進行除霜運轉時從散熱片的一端側流下的除霜水并向另一端側引導。其結果,從散熱片的一端側流下的除霜水與從另一端側流下的除霜水匯合并向下方落下。因此,被引導到散熱片的下端的除霜水的每單位面積的流量有所增加,除霜水從散熱片的下端順暢地落下。由此,可以減少因為表面張力而被保持在散熱片的下端的除霜水,減少室外熱交換器的結霜量。因此,可以延長除霜運轉的間隔而提高舒適性。附圖說明圖I是示出本技術的第I實施方式的空氣調節機的冷凍循環的回路圖。圖2是示出本技術的第I實施方式的空氣調節機的室外機的內部的立體圖。圖3是示出本技術的第I實施方式的空氣調節機的室外機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示出本技術的第I實施方式的空氣調節機的室外熱交換器的縱向截面圖。圖5是示出本技術的第2實施方式的空氣調節機的室外熱交換器的縱向截面圖。圖6是圖5的D向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圖I是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空氣調節機的冷凍循環的回路圖。空氣調節機I具有配置在室內的室內機10和配置在室外的室外機20。空氣調節機I在室外機20內配置有壓縮機21,所述壓縮機21在冷媒管2內使冷媒流通來運轉冷凍循環。在室外機20內設置有與壓縮機21連接的四通閥22、室外熱交換器23、膨脹閥24、室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氣調節機,其特征在于,具備:壓縮機,其運轉冷凍循環;室內熱交換器,其與室內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以及室外熱交換器,其與室外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上述空氣調節機通過上述壓縮機的驅動進行供暖運轉并且進行除霜運轉,所述供暖運轉將冷凍循環的高溫部作為上述室內熱交換器,將低溫部作為上述室外熱交換器,所述除霜運轉使冷媒向與進行上述供暖運轉時相反的方向流通而對成為冷凍循環的高溫部的上述室外熱交換器進行除霜,上述室外熱交換器是使多個散熱片接近并固著在冷媒管上,并且使氣流在上述散熱片之間通過來進行熱交換,將在氣流通過方向的一端堵塞上述散熱片之間的導水部設置在上述室外熱交換器的下端。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柳生隆之,
申請(專利權)人:夏普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