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為了解決現有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齒輪箱工作時主動齒輪軸與聯軸節間發生弛緩,裝拆聯軸節時劃傷配合表面的問題,所述齒輪箱主動齒輪軸的軸端面開有注油孔,該主動齒輪軸的外圓面上開有與所述注油孔連通的油溝;所述主動齒輪軸外圓面上開有螺旋油槽,該螺旋油槽與所述油溝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在齒輪軸上與聯軸節的配合部位加工所述螺旋油槽,大大提高了聯軸節的壓裝質量,避免了聯軸節與主動齒輪軸間可能出現的弛緩問題,同時在拆卸聯軸節時確保配合面間無劃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上油槽設計領域,具體為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
技術介紹
如圖I所示,在城市軌道交通車輛上,輸入扭矩通過聯軸節4傳遞到主動齒輪軸3上,再由齒輪箱2傳遞到車軸5上,車輪I受到軌道的反作用力轉動從而實現車輛的運行。如圖2所示,齒輪箱2的主動齒輪軸3與聯軸節4廣泛采用的是過盈配合方式,通過錐度和軸向位置在配合面產生必要的過盈實現連接,用來傳遞扭矩。過盈聯接的裝配方法采用壓入法,當往主動齒輪軸上裝拆聯軸節時需往配合表面間注入高壓油,用以漲大包容件(聯軸節4)的內徑,縮小被包容件(主動齒輪軸3)的外徑,減小配合面的擦傷。如圖2所示,采用這種注油方法時需要在主動齒輪軸3上制出油溝6和注油孔7。目前,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齒輪箱2主動齒輪軸3上的油溝6和注油孔7如圖2所示,在安裝和拆卸聯軸節4時,高壓油通過注油孔7進入到油溝6,再由油溝6進入主動齒輪軸3和聯軸節4的配合面間。采用這種油路結構,由于油溝6僅有一圈,在配合面上,當聯軸節4裝拆時這種結構會造成油溝6附近的油壓低于其余區域的油壓,造成整個配合面上壓力分布不均。裝配到主動齒輪軸3上的聯軸節4在傳遞載荷時可能會出現遲緩現象,在拆卸聯軸節4時也可能由于壓力不均劃傷配合表面。因此,目前齒輪箱主動齒輪軸上的油溝和油孔結構,在聯軸節壓裝和拆卸時可能會出現配合面間壓力分布不均,會導致聯軸節工作時發生弛緩,裝拆聯軸節時劃傷配合表面。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的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齒輪箱主動齒輪軸上的油溝和油孔都采用了上述結構,沒有針對可能出現的壓力分布不均現象設置專門的油槽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旨在提供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通過在主動齒輪軸上添加螺旋油槽,實現裝拆聯軸節時配合面間的壓力均勻分布,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包括與聯軸節過盈配合連接的主動齒輪軸,所述主動齒輪軸的軸端面開有注油孔,該主動齒輪軸的外圓面上開有與所述注油孔連通的油溝;其結構特點是,所述主動齒輪軸與聯軸節配合的外圓面上開有螺旋油槽,該螺旋油槽與所述油溝連通。以下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 進一步地,為了保證油均勻地進入主動齒輪軸與聯軸節的配合面之間,所述螺旋油槽等間距且連續地環繞在主動齒輪軸的外圓面上。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所述螺旋油槽的開設長度小于所述主動齒輪軸與聯軸節配合段的長度。所述螺旋油槽的截面形狀為U形、倒梯形或V形,當然也可以為其他的截面形狀。所述螺旋油槽的螺距為聯軸節與主動齒輪軸配合長度的1/3,如果螺距太大,力口工工藝復雜,且不利于潤滑油的均勻分布,螺距太小,主動齒輪軸和聯軸節的接觸面積會減小,導致二者的過盈量減小,可能會在工作中發生遲緩現象。所述螺旋油槽的槽深優選為O. 3mnT0. 5mm,槽截面寬O. 8mnTlmm,主要為了避免油槽過大和過深而降低主動齒輪軸的強度。藉由上述結構,本專利技術通過在主動齒輪軸3表面上加工螺旋油槽8,使進入到油溝6里的高壓油沿著兩條通道進入主動齒輪軸3與聯軸節4的配合面間一、通過油溝6直接進入接觸表面間;二、由油溝6進入螺旋油槽8,再由螺旋油槽8進入接觸表面間。由圖3可知,由于螺旋油槽8在主動齒輪軸3的外表面上等間距環繞,且連續(如圖4所示),使得進油通道在整個配合面上分布更加平均,從而配合面間的油壓分布也會更加均勻。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在不影響主動齒輪軸的結構設計和功能設計的前提下,在主動齒輪軸加工完成后,于齒輪軸上與聯軸節的配合部位加工所述螺旋油槽,大大提高了聯軸節的壓裝質量,避免了聯軸節與主動齒輪軸間可能出現的弛緩問題,同時在拆卸聯軸節時確保配合面間無劃傷。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闡述。附圖說明圖I是現有城市軌道交通車輛主動齒輪軸、聯軸節工作原理 圖2是現有主動齒輪軸上注油孔、油溝結構 圖3是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原理 圖4是圖3的I局部放大圖。在圖中 I-車輪;2-齒輪箱;3-主動齒輪軸;4-聯軸節; 5-車軸;6_油溝7-注油孔8-螺旋油槽。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如圖3所示,包括與聯軸節4過盈配合連接的主動齒輪軸3;所述主動齒輪軸3的外圓表面上設有截面為U形的螺旋油槽8,如圖2所示,該主動齒輪軸3的外圓表面用于與聯軸節4內表面配合。如圖3所示,螺旋油槽8與油溝6聯通,在軸向呈等間距分布。如圖4所示,螺旋油槽8在主動齒輪軸3的表面上是連續的,為避免尖角處應力集中,螺旋油槽8進行倒角處理。所述螺旋油槽8的螺距為聯軸節4與主動齒輪軸配合長度的1/3,因為螺距太大,加工工藝復雜,且不利于潤滑油的均勻分布,螺距太小,主動齒輪軸和聯軸節4的接觸面積會減小,導致二者的過盈量減小,可能會在工作中發生遲緩現象。所述螺旋油槽8的槽深為O. 4mm,槽截面寬O. 9mm,可以避免油槽過大和過深而降低主動齒輪軸的強度 如圖3,當高壓油由注油孔7進入油溝6后,會沿著兩條通道進入主動齒輪軸3和聯軸節4的配合面間一、沿著油溝6直接進入配合面間;二、由于螺旋油槽8與油溝6聯通,高壓油會沿著螺旋油槽8進入到配合面間。螺旋油槽8在主動齒輪軸3表面連續等間距分布,使得裝拆聯軸節4時配合面間的高壓油分布均勻,也就實現了配合面間的壓力分布平均。 上述實施例闡明的內容應當理解為這些實施例僅用于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而不 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在閱讀了本專利技術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專利技術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包括與聯軸節(4)過盈配合連接的主動齒輪軸(3),所述主動齒輪軸(3)的軸端面開有注油孔(7),該主動齒輪軸(3)的外圓面上開有與所述注油孔(7 )連通的油溝(6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齒輪軸(3 )與聯軸節(4 )配合的外圓面上開有螺旋油槽(8),該螺旋油槽(8)與所述油溝(6)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油槽(8)等間距且連續地環繞在主動齒輪軸(3)的外圓面上。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油槽(8)的開設長度小于所述主動齒輪軸(3)與聯軸節(4)配合段的長度。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油槽(8)的截面形狀為U形、倒梯形或V形。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油槽(8)的螺距為聯軸節(4)與主動齒輪軸(3)配合長度的1/3。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油槽(8)的槽深為O. 3mm O. 5mm,槽截面寬O. 8mm 1mm。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為了解決現有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齒輪箱工作時主動齒輪軸與聯軸節間發生弛緩,裝拆聯軸節時劃傷配合表面的問題,所述齒輪箱主動齒輪軸的軸端面開有注油孔,該主動齒輪軸的外圓面上開有與所述注油孔連通的油溝;所述主動齒輪軸外圓面上開有螺旋油槽,該螺旋油槽與所述油溝連通。本專利技術在齒輪軸上與聯軸節的配合部位加工所述螺旋油槽,大大提高了聯軸節的壓裝質量,避免了聯軸節與主動齒輪軸間可能出現的弛緩問題,同時在拆卸聯軸節時確保配合面間無劃傷。文檔編號F16H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齒輪箱主動齒輪軸,包括與聯軸節(4)過盈配合連接的主動齒輪軸(3),所述主動齒輪軸(3)的軸端面開有注油孔(7),該主動齒輪軸(3)的外圓面上開有與所述注油孔(7)連通的油溝(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齒輪軸(3)與聯軸節(4)配合的外圓面上開有螺旋油槽(8),該螺旋油槽(8)與所述油溝(6)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喜紅,蒲全衛,李冠軍,申長宏,
申請(專利權)人: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