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投影裝置及陣列透鏡模組,所述投影裝置,包括光機座、光源、光閥、鏡頭及陣列透鏡模組。光源、光閥及鏡頭組裝至光機座。陣列透鏡模組包括架體、第一陣列透鏡及第二陣列透鏡。架體固定于光機座。第一陣列透鏡與架體其中之一具有第一定位孔,架體與第一陣列透鏡其中之另一具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插入第一定位孔將第一陣列透鏡固定于架體。第二陣列透鏡與架體其中之一具有第二定位孔,架體與第二陣列透鏡其中之另一具有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插入第二定位孔將第二陣列透鏡固定于架體。光源發出的光束依序通過第一陣列透鏡、第二陣列透鏡及光閥而到達鏡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投影裝置及陣列透鏡模組
本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光學裝置及其透鏡模組,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投影裝置及其陣列透鏡模組。
技術介紹
投影裝置為一種用以產生大尺寸畫面的顯示裝置。投影裝置的成像原理是將光源所產生的照明光束藉由光閥轉換成影像光束,再將影像光束通過鏡頭投射到熒幕或墻面上以形成影像。隨著投影技術的進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投影裝置的 使用已從商業用途逐漸拓展至家庭用途。詳細而言,投影裝置內包含了陣列透鏡(Array lens),光源發出的光束會通過陣列透鏡以調整光形。為了達到調整光形的效果,陣列透鏡需具有足夠的厚度,然而陣列透鏡愈厚則其熱脹冷縮的現象愈明顯,會對投影品質造成影響。習知一種解決陣列透鏡過厚的方式為讓光源發出的光束依序通過兩個較薄的陣列透鏡,而達到與單一較厚的陣列透鏡相同的調整光形效果。所述兩個較薄的陣列透鏡之間的對位可能會因制造與組裝的公差而有所偏差,陣列透鏡輕微的對位不準將造成投影畫面明顯的位移。此外,為了使陣列透鏡準確地對位組裝至光機座,其在組裝上會更為困難且容易造成陣列透鏡藉其側邊進行組裝時產生側邊破損現象,而導致投影畫面邊緣亮塊不均勻。中國臺灣專利編號523118揭露一種投影機,組裝于其框架的十字分光鏡與十字棱鏡之間的對位可藉由框架本身的結構進行調整。中國臺灣專利編號317824揭露一種投影機的鏡片與光機的定位結構,具有防止鏡片左右晃動的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投影裝置,其陣列透鏡模組具有較佳的組裝精度。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陣列透鏡模組,具有較佳的組裝精度。本專利技術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技術特征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專利技術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包括光機座、光源、光閥、鏡頭及陣列透鏡模組。光源組裝至光機座。光閥組裝至光機座。鏡頭組裝至光機座。陣列透鏡模組包括架體、第一陣列透鏡及第二陣列透鏡。架體固定于光機座。第一陣列透鏡與架體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孔,架體與第一陣列透鏡其中之另一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插入第一定位孔,將第一陣列透鏡固定于架體。第二陣列透鏡與架體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孔,架體與第二陣列透鏡其中之另一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插入第二定位孔,將第二陣列透鏡固定于架體。光源發出的光束依序通過第一陣列透鏡、第二陣列透鏡及光閥而到達鏡頭。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專利技術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陣列透鏡模組,適用于投影裝置。投影裝置包括光機座、光源、光閥及鏡頭。光源、光閥及鏡頭組裝至光機座。陣列透鏡模組包括架體、第一陣列透鏡及第二陣列透鏡。架體固定于光機座。第一陣列透鏡與架體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孔,架體與第一陣列透鏡其中之另一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插入第一定位孔,將第一陣列透鏡固定于架體。第二陣列透鏡與架體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孔,架體與第二陣列透鏡其中之另一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插入第二定位孔,將第二陣列透鏡固定于架體。光源發出的光束依序通過第一陣列透鏡、第二陣列透鏡及光閥而到達鏡頭。基于上述,在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實施例中,第一陣列透鏡與第二陣列透鏡皆藉由定位孔與定位柱的配合而固定于架體,以使第一陣列透鏡與第二陣列透鏡之間的對位較為準確。此外,由于第一陣列透鏡與第二陣列透鏡組裝時不需以其側邊進行固定,而可避免第一陣列透鏡與第二陣列透鏡因組裝而產生側邊破損的現象。藉此,可有效提升陣列透鏡模組的組裝精度,并確保投影裝置具有良好的投影品質。為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多個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圖I的投影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3為圖2的陣列透鏡模組的立體圖。圖4為圖3的陣列透鏡模組的爆炸圖。圖5為圖2的光機座的局部立體圖。100 :投影裝置110:光機座112:第三定位孔114:限位槽120 :光源130 :光閥140 :鏡頭150:陣列透鏡模組152 :架體152a :第一定位孔152b :第二定位孔152c:開口152d :第三定位柱154 :第一陣列透鏡154a:第一定位柱156 :第二陣列透鏡156a :第二定位柱L :光束具體實施方式有關本專利技術的前述及其他
技術實現思路
、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多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專利技術。圖I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投影裝置100包括光機座110、光源120、光閥130、鏡頭140及陣列透鏡模組150。光源120、光閥130、鏡頭140及陣列透鏡模組150組裝至光機座110內。光源120可發出光束L依序通過陣列透鏡模組150、光閥130及鏡頭140以進行畫面的投影。圖2為圖I的投影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3為圖2的陣列透鏡模組的立體圖。圖4為圖3的陣列透鏡模組的爆炸圖。請參考圖2至圖4,本實施例的陣列透鏡模組150包括架體152、第一陣列透鏡154及第二陣列透鏡156。架體152固定于光機座110,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孔152a (繪示為兩個)及至少一第二定位孔152b (繪示為兩個)。第一陣列透 鏡154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柱154a (繪示為兩個),第一陣列透鏡154的第一定位柱154a分別插入架體152的第一定位孔152a可將第一陣列透鏡154固定于架體152。第二陣列透鏡156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柱156a (繪示為兩個),第二陣列透鏡156的第二定位柱156a分別插入架體152的第二定位孔152b可將第二陣列透鏡156固定于架體152。圖I所示的光源120發出的光束L會依序通過第一陣列透鏡154與第二陣列透鏡156以進行光形調整,接著通過光閥130而到達鏡頭140。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第一陣列透鏡154與第二陣列透鏡156皆藉由上述的定位孔與定位柱的配合而固定于架體152,以使第一陣列透鏡154與第二陣列透鏡156之間的對位較為準確。此外,由于第一陣列透鏡154與第二陣列透鏡156組裝時不需以其側邊進行固定,而可避免第一陣列透鏡154與第二陣列透鏡156因組裝而產生側邊破損的現象。藉此,可有效提升陣列透鏡模組150的組裝精度,并確保投影裝置100具有良好的投影品質。在其它實施例中,亦可將第一定位柱154a及第二定位柱156a形成于架體152,并將第一定位孔152a與第二定位孔152b分別形成于第一陣列透鏡154與第二陣列透鏡156,本專利技術不對定位柱與定位孔的配置位置加以限制。此外,本專利技術不對第一定位孔152a、第二定位孔152b、第一定位柱154a及第二定位柱156a的數量加以限制,其可為其它適當數量。請參考圖3及圖4,本實施例的第一陣列透鏡154及第二陣列透鏡156分別位于架體152相對的兩側,且第一陣列透鏡154與第二陣列透鏡156之間具有適當間距,以使陣列透鏡模組150與較厚之單一陣列透鏡具有相同的光形調整效果。架體152具有開口 152c,圖I所示的光束L會透過開口 152c從第一陣列透鏡154到達第二陣列透鏡1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投影裝置,包括:一光機座;一光源,組裝至該光機座;一光閥,組裝至該光機座;一鏡頭,組裝至該光機座;以及一陣列透鏡模組,包括:一架體,固定于該光機座;一第一陣列透鏡,該第一陣列透鏡與該架體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孔,該架體與該第一陣列透鏡其中之另一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柱,該第一定位柱插入該第一定位孔,將該第一陣列透鏡固定于該架體;以及一第二陣列透鏡,該第二陣列透鏡與該架體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孔,該架體與該第二陣列透鏡其中之另一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柱,該第二定位柱插入該第二定位孔,將該第二陣列透鏡固定于該架體,其中該光源發出的一光束依序通過該第一陣列透鏡、該第二陣列透鏡及該光閥而到達該鏡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晅鋌,
申請(專利權)人: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